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數字化轉型背景下中國網絡信息地理研究進展與展望

2023-05-10 07:33:18何金廖汪明峰席廣亮朱華晟戴俊騁
熱帶地理 2023年4期
關鍵詞:信息研究

何金廖,汪明峰,席廣亮,朱華晟,戴俊騁,張 旭

(1.華東師范大學 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200062;2.南京大學 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南京 210093;3.北京師范大學 地理科學學部,北京 100088;4.中央財經大學 文化與傳媒學院文化經濟研究院,北京 100081;5.武漢理工大學 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武漢 430070)

21 世紀以來,隨著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AI、5G 以及VR/AR 等現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普及,網絡信息地理(Cybergeography)研究已成為地理學的熱點領域,人文地理學家James Ash 等將其稱為地理學的“數字轉向(Digital Turn)”(Ash et al., 2018)。國外人文地理學對網絡信息技術的研究主要圍繞“賽博空間”的基本屬性(Graham,1998; Dodge et al., 2005; Graham et al., 2015)、信息技術對物理空間及經濟聯系的影響(Castells, 1996;Zook, 2011)、數字鴻溝(DeLyser et al., 2013; Con‐nolly et al., 2017)以 及 虛擬社區(Fisher et al.,2003; Elwood, 2006)等核心議題展開討論。中國社會的信息化轉型幾乎與西方發達國家同步發生,中國人文地理學者較早地參與到網絡信息地理研究熱潮中,其焦點從早期的區域信息化水平與空間差異研究(劉衛東,2002;汪明峰 等,2006;甄峰 等,2007),逐漸拓展到后來的“流空間”與“網絡空間”(孫中偉 等,2005;席廣亮 等,2013;王少劍等,2019)、“大數據”(秦蕭 等,2013;楊延杰等,2020,郭杰 等,2022)、“網絡關注度”(熊麗芳 等,2013;馬麗君 等,2011;張曉梅 等,2016;高楠 等,2020)、“智慧城市”(巫細波 等,2010;劉剛 等,2013;崔慶宏 等,2021)以及“電子商務”(汪明峰 等,2010;張敏 等,2015;丁志偉,2019)等諸多領域,取得了豐富的成果。尤其是近年來,在新冠疫情與信息技術變革的疊加影響下,中國的數字經濟迎來爆發式增長。根據《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2022)》(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2022)的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的數字經濟總量已超過45萬億元,接近全國經濟總規模的一半,且遠高于同期GDP的增長速度,數字經濟已然成為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并被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在此背景下,中國網絡信息地理研究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盡管現有中文文獻從地理學視角對網絡信息技術及數字經濟進行大量研究,但由于中國的數字化轉型和數字經濟仍在發展,其無論在理論構建還是實踐層面都存在諸多爭議點和未知性,現有研究也缺少對該領域系統的文獻梳理和理論總結。鑒于此,本研究試圖通過文獻計量分析和知識圖譜等方法,回顧21世紀以來中國網絡信息地理研究的發展歷程,總結其學科特征和演化趨勢,并著重探討在數字經濟崛起的背景下,中國網絡信息地理研究面臨的問題和挑戰,提出該領域未來研究的相關建議,以期為中國網絡信息地理研究提供指導和啟發。

1 數據處理與研究方法

1.1 數據來源與處理

將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作為數據來源,以“網絡信息地理”“賽博地理”“流空間”“網絡關注度”以及“智慧城市”等為關鍵詞或主題,對2000年以來“網絡信息地理”相關文獻進行撒網式檢索(限北大核心期刊),共獲得8 735篇文獻。為提高文獻所在領域的集中性和相關性,采用經典文獻索引法,從以上初選文獻中選擇在網絡信息地理研究領域發文較早(發表年份>10 a)且引用率>200 的論文作為經典文獻(共計12 篇),以經典文獻為依據進行滾雪球式索引,找出所有經典文獻的引證文獻和被引文獻,進一步經過人工篩選和去重,去除與網絡信息地理不相關的論文以及非學術性文獻(會議通知、公告等)。最終共收集有效文獻數量1 222 篇,并以此進行文獻計量分析,構建知識圖譜。

1.2 研究方法

知識圖譜(Knowledge Graph)是通過將應用數學、圖形學與信息科學等多學科理論與信息可視化技術相結合,挖掘、分析、繪制和顯示科學知識及其相互聯系的方法(賀燦飛 等,2014;顏子明等,2018)。采用CiteSpace工具進行知識圖譜繪制。CiteSpace具有功能強大、學科應用領域廣泛等諸多優勢,近年來在地理學、生態學和環境學學科中得到廣泛應用(孫威 等,2020;毛江濤 等,2022;李海生 等,2022)。在軟件的參數設置上,參考相關研究(胡秀芳 等,2015;孫威 等,2018),將時間切片設置為2 a,TopN的閾值設置為50(排名前50),采用尋徑算法(pathfinder)進行剪枝優化。在此基礎上,分別繪制關鍵詞共現知識圖譜、關鍵詞聚類知識圖譜、關鍵詞共現時區知識圖譜,以及機構共現知識圖譜,從而對當前“網絡信息地理”研究領域的研究熱點、演進歷程和發展趨勢實現文獻計量分析以及可視化呈現。

2 中國網絡信息地理研究進展

2.1 文獻計量分析

圖1顯示,中國網絡信息地理研究的文獻發表大致經歷了穩定發展(2000—2012 年)、快速增長(2013—2019 年)和轉型回落(2019—2022 年)3個不同時期。文獻數量的增長趨勢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中國網絡信息地理研究已逐漸進入成熟發展階段。

圖1 中國網絡信息地理研究文獻的發表年份分布Fig.1 Chinese publications of cybergeography since 2000

對文獻所發表的期刊進行統計,2000—2022年載文量排名前20的期刊如表1所示。從期刊所屬的學科看,主要集中在城市地理學、經濟地理學、信息地理學以及城市規劃等學科中。其中,《經濟地理》《地理研究》《地理科學》《人文地理》《地理科學進展》《地域研究與開發》和《世界地理研究》載文數量均超過30篇,是該領域的主要發表陣地。

表1 中國網絡信息地理研究主要載文期刊Table 1 The key journals for cybergeography research in Chinese

利用CiteSpace 制作機構共現知識圖譜(圖2)對中國網絡信息地理研究領域發文機構進行分析。結果顯示,作者共現知識圖譜中共有節點209 個,連線160條,網絡密度為0.007 4。從機構發表數量看,排名前10 的研究機構主要有南京大學(103篇)、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56 篇)、華東師范大學(48篇)、河北師范大學(43篇)、中國科學院大學(36篇)、陜西師范大學(34篇)、武漢大學(31篇)、河南大學(28篇)、南京師范大學(27篇)和東北師范大學(26篇)。從合作關系看,在合作網絡中占據重要節點地位的機構有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華東師范大學以及河北師范大學,在整體合作網絡的關系中發揮著重要節作用。綜上,中國網絡信息地理研究合作網絡密度偏低,且以鄰近地域合作為主,跨地區和跨機構之間的合作還有待加強。

圖2 中國網絡信息地理研究機構共現知識圖譜Fig.2 The cooperation networks between institutions in Chinese cybergeography research

2.2 中國網絡信息地理研究的主要方向

關鍵詞凝練了作者研究的焦點,是一篇論文的核心與精髓,通過對關鍵詞的共現和聚類分析,可以發現科學領域的研究熱點(夏恩君 等,2015)。基于CiteSpace軟件繪制國內網絡信息地理研究文獻的關鍵詞共現圖譜如圖3所示。高頻詞關鍵詞頻次及中介中心性如表2所示。從文獻的關鍵詞共現圖可以發現,該領域的研究主題較為豐富和緊湊,主要圍繞“城市網絡”“大數據”“百度指數”“網絡關注度”和“社會網絡分析”等主題開展研究。

表2 中國網絡信息地理研究高頻關鍵詞Table 2 Frequency of the keywords in Chinese cybergeography research

圖3 中國網絡信息地理研究關鍵詞共現圖譜Fig.3 The knowledge graph of keywords co-presence

在關鍵詞共現圖譜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究關鍵詞之間的聚類關系。圖4顯示,該聚類圖譜的模塊值為0.878 8(參考標準為0.3),平均輪廓值為0.684 8(參考標準為0.5),顯示聚類效果較好(陳悅 等,2015)。具體來看,共形成具有明顯特征的15個聚類社團,分別為#0百度指數、#1網絡結構、#2信息技術、#3寬帶中國、#4互聯網、#5GIS空間分析、#6 社會網絡分析、#7 粵港澳大灣區、#8 流空間、#9旅游流、#10網絡空間、#11網絡關注度、#12大數據、#13虛擬現實和#14時空特征。

圖4 中國網絡信息地理研究關鍵詞聚類圖譜Fig.4 Clustering of the keywords in Chinese cybergeography research

結合關鍵詞共現和聚類分析的結果,可以發現目前國內網絡信息地理研究文獻主要集中在5個相對獨立但又相互交叉的方向:

一是信息流視角下城市網絡研究。隨著(全球)城市網絡研究的興起,從信息流視角考察城市網絡結構特征及影響機理成為新興領域。汪明峰(2002)和甄峰(2007)等較早地梳理總結了國外流空間視角下城市(網絡)研究的相關理論、方法與研究進展。此后,學者開始基于搜索引擎(如:百度指數)、新浪微博、手機信令和抖音粉絲等信息流類型,探討網絡空間中城市網絡的空間結構、演化趨勢及影響因素(董志良 等,2005;甄峰 等,2012:趙映慧 等,2015;楊延杰 等,2020;戴俊騁 等,2022)。此外,部分學者研究了數字生產企業(部門)之間的相互聯系及生產網絡結構。如武前波等(2012)基于電子信息企業生產網絡數據,對中國城市空間網絡進行分析;張旭(2020)、文嫮(2020;2022)及何金廖(He et al., 2022a)等考察了互聯網時代數字創意產業的生產網絡結構,及其與傳統產業聯系之間的差異。這些實證研究對于理解不同區域之間信息網絡結構的差異性、不同空間尺度的信息流網絡演化規律、互聯網的去中心化效應,以及信息流網絡與其他要素流(創新、交通和資本等)形成的多元流空間的互動效應提供了很好的案例。盡管如此,當前研究主要聚焦城市“流空間”網絡結構及其演化趨勢,而對互聯網影響下城市(區域)之間的協同關系、城鎮體系重構以及地方—全球互動作用機制等問題的探討相對較少。

二是大數據支撐下居民網絡消費行為及其對城市空間的影響研究。在互聯網絡和信息技術的影響下,網上購物等基于電子商務平臺的網絡消費方式得到極大發展,網絡消費逐漸成為城市居民消費選擇的重要方式,因此,網絡消費行為得到了地理學者的廣泛關注。現有研究主要通過挖掘網絡數據、GPS、網絡地圖(POI 數據)等方法,提取城市居民網絡消費的時空數據,探討城市居民網絡消費行為的偏好、模式、時空特征和影響因素(申悅 等,2012;秦蕭 等,2013;張永明 等,2019;王德 等,2020;施響 等,2021;葉強 等,2022;程龍 等,2022);分析網絡消費行為對城市空間(如傳統零售空間、社區結構、土地利用和城市功能等)的作用(汪明峰 等,2010;黃慧萍 等,2017;汪凡 等,2020;牛強 等,2022;史北祥,2022)。此外,還有少部分學者采用社會調查的方式分析城市居民的網絡消費行為及其影響因子(李君軼 等,2010;席廣亮 等,2014;魏宗財 等,2022)。以上研究為網絡信息技術與數字經濟對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及城市空間結構重構的影響作用提供了實證支撐。然而,該領域仍有一系列理論問題亟待解決,如城市實體空間與虛擬空間存在怎樣的相互作用(或轉化)機制;地理鄰近性和地方語境在數字時代發揮著怎樣的作用。

三是網絡關注度與旅游流研究。在互聯網時代,網絡關注度是測度地方(或城市)品牌效應、旅游吸引力以及民眾口碑等方面的重要指標,對居民的旅游行為有著顯著影響,因而得到了地理學者的廣泛關注(馬麗君 等,2011)。尤其是近年來,隨著社交傳媒(如微信、微博等)、短視頻軟件(如抖音、快手等),以及直播平臺的快速崛起,旅游地理領域出現了大量聚焦網絡關注度的文獻,該類研究主要通過抓取網絡平臺上的關注數據(如搜索指數、熱度等),獲得研究區域的用戶點評和情感表達等信息,從而考察旅游目的地吸引力、游客出行偏好、行為特征及其影響因素(馬麗君 等,2011;鄒永廣 等,2015;許艷 等,2020;唐鴻 等,2021;丁志偉 等,2022)。誠然,對網絡關注度的研究并不局限于旅游地理領域,相關數據和方法也被應用于城市居民消費行為研究,如秦蕭等(2014)基于大眾點評網(南京站)餐飲商戶的網絡口碑度,對南京城區餐飲業空間分布格局進行探索。盡管網絡關注度研究是當前的熱點領域,但相比其他網絡信息地理研究方向而言,網絡關注度研究出現時間相對較晚。因此,當前研究對于網絡關注度與居民(旅游)消費行為之間的內在聯系仍缺少深入的解釋。

四是智慧城市與智慧社區研究。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在城市建設、管理和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智慧城市的概念應運而生,并很快獲得了地理學者的廣泛關注。雖然智慧城市的概念最初是由IBM公司提出,但智慧城市的概念深化和理論完善,少不了中國學者的重要貢獻(吳志強 等,2022)。當前,中國地理學者關于智慧城市的探討主要集中在概念內涵、實現路徑、應用領域、發展階段與影響因素等方面,且多以理論闡述為主(金江軍 等,2012;梁軍 等,2013;甄峰 等,2015;姚沖 等,2021)。部分學者開始從人本主義視角對智慧城市的熱潮進行反思和審視,如劉云剛等(2014)對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信息權力的壟斷和非均衡性進行了深入的探討;郭杰等(2022)將當前的智慧城市研究分為“技術中心主義”和“人本主義”2個方向;申悅等(2014)試圖構建人本主義導向的智慧社區概念和模式。目前地理學關于智慧城市的研究仍處于理論探索階段,對于智慧城市的實現路徑及其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仍需更多系統的、深入的實證分析。

五是數字經濟及其與空間組織的相互作用研究。數字經濟一直是網絡信息地理關注的熱點領域,并呈逐漸上升的趨勢,現有文獻主要關注2個方面:1)大量文獻考察了以電子商務(如淘寶村、電商指數和外賣等)為代表的數字經濟空間結構及其影響因素(席廣亮 等,2015;浩飛龍 等,2016;刁貝娣 等,2017;徐智邦 等,2017;王彬燕 等,2018;宋周鶯 等,2019;林玥希 等,2020)。2)另一部分文獻主要考察了數字經濟對空間重構的影響作用。如趙璐(2022)和張英浩(2022)等探討了數字經濟在優化區域生產要素配置、縮小區域間差距和促進區域協同發展等方面的作用;魏宗財(2021)和羅震東(2022)等分析了在數字經濟影響下城市空間結構和功能的轉變。此外,在數字經濟領域涌現出一大批以數字內容生產為核心的新業態和消費模式(如數字創意產業和在線新經濟等),這些產業與依賴于規模效應和地方資源稟賦的傳統產業有較大區別,其為邊緣群體(如中小城市、草根階層)創造了創新與創業機會(彭玨 等,2021;He et al.,2022b),從而形成了新的創新創業地理景觀(汪明峰 等,2023)。盡管如此,當前研究對于不同發展水平、不同特質的區域(城市)之間的數字經濟成長機制和空間效應缺少系統的對比分析。

2.3 中國網絡信息地理研究的核心主題演化趨勢

利用CiteSpace 生成關鍵詞共現時區圖譜(圖5),發現國內網絡信息地理研究的關注領域(熱點詞)隨著時間發展而不斷演化,大致可劃分為4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萌芽起步期(2001—2005 年)。該時期國內地理學界已經開始關注網絡信息技術對區域經濟、城市空間和企業聯系等方面的影響作用,但研究的焦點相對分散,主要是以“互聯網”“空間結構”“信息時代”“區域差異”和“信息化水平”等為核心關鍵詞,試圖從地理學視角提出網絡信息地理研究的新命題。該階段在理論上仍以介紹西方網絡信息地理的基本概念為主,同時對中國城市區域發展的信息化轉型開始進行思考。

第二階段為發展壯大期(2006—2013 年)。該時期隨著智能手機、電商(淘寶)、社交傳媒(微信)的興起,國內網絡信息地理研究文獻開始迅速增加,以城市地理與經濟地理領域為主的學者系統闡述了西方的“流空間”“賽博地理”和“數字鴻溝”等相關理論和概念,并將其廣泛應用于城市網絡、時空行為以及旅游流等領域,中國網絡信息地理研究的理論基礎得到了較大豐富和發展。

第三階段為全面爆發期(2014—2019 年)。隨著移動技術、數字化技術、手機APP的快速推廣和普及,網絡信息技術帶來的沖擊日益顯現,國內網絡信息研究迎來了爆發式增長,更多的學科加入到網絡信息地理研究熱潮中,逐漸形成以“大數據”“網絡關注度”“網絡空間”和“智慧城市”為核心議題,百家爭鳴的局面,理論視角也呈多元化和交叉化發展趨勢。該階段基于網絡信息地理發展起來的研究方法(如大數據技術),已被地理學的其他學科方向普遍接受和應用,網絡信息地理研究的前沿課題與其他學科的熱點領域(如城市群、區域協同和長三角一體化等)發生交疊,出現了大量交叉學科成果。

第四個階段為轉型成熟期(2019 年以來)。新冠疫情發生以來,人們的出行和交流活動受到了巨大影響,對網絡信息技術的依賴性也變得空前強烈,直接助推了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新時期中國網絡信息地理研究開始聚焦于數字經濟、數字化轉型以及人工智能等新領域。與此同時,地理學者也開始從批判主義和人本主義視角出發反思和審視網絡信息技術的負面影響及潛在威脅(如隱私侵犯和網絡暴力等)。

3 數字經濟崛起背景下中國網絡信息地理研究的挑戰與展望

盡管中國網絡信息地理經過20多年的發展,取得了非常豐碩的成果,部分領域甚至具有國際領先性,但相比于西方豐富多彩的理論體系而言,中國網絡信息地理研究還存在諸多問題和挑戰:1)學科思想相對單一。中國網絡信息地理過于注重絕對空間的研究,如現有文獻中最常見的主題仍然是“空間結構”“空間格局”和“空間特征”等,較少涉及社會空間、文化空間和意象空間等研究(何金廖 等,2017)。2)理論創新相對滯后。中國網絡信息地理研究以實證案例研究為主,最常用的范式是通過引入西方的概念理論(如流空間和數字足跡等),將其加以應用與驗證,基于中國特殊國情的理論探索相對少見,對于網絡信息地理深層次的理論問題,如互聯網去中心化的形成機理、實體空間與虛擬空間的相互作用機制、數字經濟的區域異質性等方面的探討相對不足。3)濫用大數據的現象較為普遍。大數據方法為網絡信息地理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數據和方法支撐,但同時也造成研究者對數據和技術的依賴,忽略了社會調查和人類學觀察等質性方法的作用,存在數據崇拜及算法迷信的傾向,事實上,大數據本身具有明顯的偏向性問題(楊振山 等,2015;楊延杰 等,2020)。4)研究領域和視角相對狹隘。當前國內網絡信息地理研究方向雖然呈現多元化趨勢,但研究主題受限于特定領域(如城市網絡、生產網絡、百度指數和電商等),對社會公平性(如數字鴻溝)、數字倫理(數據隱私)以及數字包容性等問題缺少系統研究。此外,從批判主義和人文主義視角出發的研究也較為稀缺。

為此,筆者認為中國未來的網絡信息地理研究應著重于加強本土理論創新、鼓勵多學科交叉融合、拓展新興研究領域以及緊扣時代發展需求。

首先,依托中國在數字技術及應用方面具有國際領先的優勢,加強網絡信息地理的本土理論構建。在數字經濟背景下,中國發展路徑呈現與西方社會不同的特點:一方面,許多地方涌現大量基于草根的、自發性的創新創業;另一方面,政府政策給予了重要的支撐,尤其在基礎設施配套及營商環境打造等方面。“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2種發展路徑共同推動下,造就了眾多地方的經濟繁榮和社會發展。近年來,中國學者在智慧城市建設和大數據方法等領域進行了大量的原創性探索和思考,提出了諸如“城市大腦”(華先勝 等,2019)、“AI城市”(吳志強 等,2022)等新概念,以及基于流動性的智慧城市空間組織框架(席廣亮,2021),中國學者的相關研究具有國際領先性。然而,目前關于這些概念的探討主要集中在工程應用領域,如何從人文經濟地理學視角出發將這些概念進一步理論化,深入探究智慧城市的實現路徑及其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是地理學者未來需要著重努力的方向。

其次,借助學科交叉化發展的大趨勢,促進多學科交叉融合。雖然中國網絡信息地理研究出現了交叉化和跨學科的發展趨勢,涉及地理學、城市規劃學、管理學、社會學、經濟學與信息學等多個學科領域,但當前占主導地位的仍然是城市地理、經濟地理和旅游地理領域的學者,未來研究應鼓勵更多社會地理、文化地理及政治地理的學者參與,不斷吸收融合其他學科領域的研究成果和視角。如學習吸收管理學中數字產業鏈治理和數字顛覆(digi‐tal disruption)等概念,深化對數字經濟的認識;引入社會學中批判主義和人本主義視角對數字技術的潛在風險和負面效應加以反思;借鑒心理學中網絡行為及網絡心理方向的研究成果,分析居民的網絡消費行為及空間影響。

再者,跟進數字技術前沿,拓展新興研究領域。相較于數字經濟發展的日新月異,學術研究明顯滯后,長時間段的動態分析和最新的前沿研究有待推進。數字化效應具有復雜性和多變性,針對數字化發展核心問題的爭論仍在持續,相應地,對其需要及時清晰的學術回應。近年來,得益于數字技術的資源整合能力,平臺經濟、分享經濟、元宇宙和人工智能不斷成為新興熱點,數字化轉型賦予了地方新的發展動力,為地理空間演進帶來了多樣化和分散化,有關上述新動向的空間效應和機制研究亟待深入。此外,尺度是影響技術效應的重要因素,數字化轉型在不同空間尺度上的差異性,以及數字化轉型尺度間的關聯性尤其值得關注(匡愛平等,2023)。

最后,緊扣時代發展需求,關注人類命運共同體。網絡信息技術不僅僅是一項研究工具,更為人類社會應對自然災害和社會危機(如新冠肺炎疫情),完善城市管理和社會治理體系,優化資源分配等問題提供了新的方向和解決途徑。為此,未來中國網絡信息地理應著重圍繞全球氣候變化、自然災害、城市安全和經濟危機等話題展開研究,為解決全球性發展問題提出中國方案。此外,應聚焦城市數字化轉型、數字經濟、區域協同發展(如長三角一體化與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等)、國土空間規劃以及公共安全體系建設等國家戰略需求,提出政策建議和實現路徑,服務于社會經濟發展。

4 結語

本文借助文獻計量和知識圖譜方法,系統梳理了新世紀以來中國網絡信息地理研究的學科特性和發展歷程,發現其研究方向大致可分為5個主要方面:1)信息流視角下的城市網絡研究,主要通過網絡空間或數字產業聯系來探討跨地區(城市)網絡的空間結構、演化趨勢及影響因素;2)大數據支撐下居民網絡消費行為及其對城市空間的影響研究,基于網絡平臺數據探討城市居民網絡的消費行為模式、時空特征,及其對城市空間的影響作用;3)網絡關注度與旅游流研究,主要以網絡流量和評論為基礎數據考察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游客出行偏好、行為特征及影響因素;4)智慧城市與智慧社區研究,主要以智慧城市和社區的概念內涵、實現路徑、應用領域和發展階段探討為主;5)數字經濟及其與空間組織的相互作用研究,既探討數字經濟的空間結構和區域差異性,同時也關注數字經濟對城市空間重構的影響作用。中國網絡信息地理大致經歷了萌芽起步期—發展壯大期—集中爆發期—轉型成熟期4個階段,逐漸從早期的概念介紹和區域信息化發展水平研究,拓展到“大數據”“網絡關注度”“網絡空間”和“智慧城市”等議題,學科發展呈現出多元化、交叉化的態勢。

盡管中國網絡信息地理研究在過去20多年里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相比于西方厚實的理論基礎,中國網絡信息地理仍存在學科思想相對單一、理論創新相對滯后、濫用大數據方法、研究領域和視角相對狹隘等問題。新時期,在國家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加快推進網絡強國以及建設數字中國的背景下,中國網絡信息地理應抓住當前社會快速數字化、智能化發展的歷史機遇,一方面,融合吸收多學科方法和思想,加快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網絡信息地理理論體系;另一方面,緊跟時代發展變化,不斷拓展研究領域,探討新興數字技術(如人工智能和元宇宙等)對城市與區域發展的影響機制,為國家實施城市數字化轉型、發展數字經濟和推動區域協同發展等重大發展戰略提供理論支撐。

猜你喜歡
信息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訂閱信息
中華手工(2017年2期)2017-06-06 23:00:31
展會信息
中外會展(2014年4期)2014-11-27 07:46:46
信息
建筑創作(2001年3期)2001-08-22 18:48:14
健康信息
祝您健康(1987年3期)1987-12-30 09:52:3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精品无码久久蜜桃| 免费高清毛片| 五月天福利视频| 免费视频在线2021入口| 日韩a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xxx| 欧美性猛交xxxx乱大交极品| 又猛又黄又爽无遮挡的视频网站| 激情综合五月网| 亚洲区第一页| 国产日韩欧美在线播放|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成人一级免费视频| 视频一区亚洲| 国产18在线播放| 亚洲swag精品自拍一区| 免费观看精品视频999| h网站在线播放| 女人av社区男人的天堂| 中文字幕1区2区|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播放| 伊人久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99| 老司机久久99久久精品播放| 日本久久网站|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视频| 久久免费视频播放| 久久婷婷六月| 欧美在线一级片| 农村乱人伦一区二区| 免费又爽又刺激高潮网址 |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免费jizz在线播放| 热九九精品| 国产女人18水真多毛片18精品 | 欧美在线视频不卡| 成人免费黄色小视频| 久无码久无码av无码| 色丁丁毛片在线观看| 国产裸舞福利在线视频合集| 日本成人精品视频| 国产网站免费| 人妻少妇久久久久久97人妻| 久久国语对白| 亚洲成人高清无码| 五月六月伊人狠狠丁香网| 狠狠色成人综合首页| 永久在线精品免费视频观看| 无码AV日韩一二三区| 又爽又大又光又色的午夜视频| 99免费视频观看| 无码人妻免费|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热下载| 欧美一区精品| 97综合久久| 日本欧美中文字幕精品亚洲| 国内精品久久九九国产精品| 97人人做人人爽香蕉精品| 亚洲aaa视频| 亚洲美女一级毛片|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一区在线播放| 欧美一级大片在线观看| 一级片免费网站| 97影院午夜在线观看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水蜜桃| 国产青榴视频| 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6| 青青操视频在线| 午夜不卡视频| 日本午夜精品一本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国产乱子免费| 欧美性久久久久| 国产真实二区一区在线亚洲| 国产乱子伦无码精品小说| 毛片卡一卡二| 野花国产精品入口| 91美女视频在线| 高h视频在线| 国产免费a级片| www.99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播放的|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在线第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