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金廖
(華東師范大學 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 200062)
正如蒸汽機之于第一次工業革命、電力機之于第二次工業革命,計算機和互聯網的出現對人類社會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催生了信息化革命。尤其是近年來,隨著物聯網、大數據、AI 技術、5G技術、VR/AR技術等新一代現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普及,人類社會開始進入到數字化和智能化時代,被稱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在全球數字化轉型的背景下,地理學緊跟時代步伐,不僅及時優化調整學科方向,孕育出諸如“地理信息科學”這樣的新學科,同時還不斷拓展研究領域和理論范式,開辟了“網絡信息地理研究”新方向。在人文經濟地理學領域,探討數字技術對城市和區域發展的影響已然成為了國際學術前沿,產生了諸如“流空間”理論、“賽博地理”“數字孿生”等理論和概念。由于中國社會的數字化轉型幾乎與西方發達國家同步發生,在數字技術應用和數字經濟規模上甚至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因此,中國地理學者也較早地參與到了網絡信息地理研究熱潮中,在信息流視角下城市網絡研究、居民網絡消費的時空間行為、網絡關注度與旅游流、智慧城市建設與規劃、數字經濟的空間效應等領域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中國網絡信息地理研究仍然存在著理論創新相對滯后、研究視角過于單一、呼應社會經濟發展需求不足等問題。因此,持續挖掘中國在數字化轉型中的經驗和模式,深入探索數字技術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機理及應對策略,向世界提供未來城市與區域數字化發展的中國方案,夯實中國的“數字超越”和“數字優勢”,已成為當前中國人文經濟地理學的重要歷史使命。
在政策層面,國家近年來對數字經濟與數字化轉型高度重視,黨的二十大報告多次強調“加快數字中國建設,構建以數字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理念。事實上,根據《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2022)》①http://www.caict.ac.cn/kxyj/qwfb/bps/202207/P020220729609949023295.pdf的數據顯示,中國的數字經濟總量已超過45 萬億元,接近全國經濟總規模的一半,數字經濟無疑已成為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驅動力。在此背景下,包括我在內的幾位青年地理學者一起發起策劃了“數字經濟與城鄉數字化轉型發展研究”專刊,其目的一是為了匯集當前以數字經濟、數字化轉型為研究主題的優秀成果,為推動中國網絡信息地理研究提供論壇陣地;另一方面也在于呼吁國內地理學同仁加強對數字經濟與城鄉數字化轉型發展的關注。該想法與《熱帶地理》編輯部追求“引領”學術前沿的宗旨不謀而合,因而得到編輯部的大力支持,才有了此刊的出版。
本專刊共匯集17篇學術論文,主要來自于地理學、規劃學和旅游學領域,因此,在研究議題上相對聚焦,都圍繞著數字經濟和數字化轉型展開;同時在研究視角和方法上又體現了多元化和交叉化的特色,既有偏理論探討的文獻計量分析和綜述,也有基于地理空間分析和社會網絡分析的案例研究,也有遵循經濟學經典范式“假設—求證—檢驗”的實證研究,同時還有以社會訪談和政策分析為特色的質性研究。總體上,本專刊大致可分為4個板塊:1)中國網絡信息地理研究綜述;2)數字產業網絡結構與影響機理;3)數字經濟與空間相互作用機制;4)城鄉數字化轉型。
網絡信息地理研究作為一個新興的學科方向,在當前城市數字化轉型和數字經濟快速崛起的推動下,迎來了爆發式的增長。然而,由于網絡信息地理研究領域相對多元,學術界一直缺少該領域系統的文獻梳理和理論總結,本專刊的開篇論文《數字化轉型背景下中國網絡信息地理研究進展與展望》采用文獻計量和研究評述的方法對21世紀以來中國網絡信息地理研究的總體特征、學科方向、演化趨勢進行總結,探討了該研究方向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建設性意見,對未來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第二個板塊“數字產業網絡結構與影響機理”是本專刊的主體部分,共匯集了8篇文章,這些論文有一個共同點,即都從網絡視角出發對數字產業的空間網絡進行分析,涉及的產業包括數字創意產業(數字音樂、電競)、互聯網企業、金融業、物流業等新興產業部門。其中《城市創意網絡視角下華語數字音樂合作網絡結構特征、演化趨勢與影響因素》和《電競戰隊全球合作網絡空間結構及其影響因素》兩篇論文分別分析了數字創意產業的跨地區(城市)的合作網絡結構及其形成機理,對于理解數字經濟的生產方式和全球生產網絡具有較大啟示意義;《中國互聯網企業風險投資網絡及區位影響因素》和《金融聯系視角下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網絡空間結構及其影響因素》兩篇文章都屬于金融地理學領域的研究成果,分別探討全國和粵港澳大灣區的金融網絡結構及影響因素,為理解區域之間的金融聯系提供了很好的參考;《“流空間”視角下中國電子商務快遞物流網絡結構與機理》和《多尺度視角下中國冷鏈物流企業的縣域網絡結構及驅動機制》都以數字經濟的支撐產業物流業為研究對象,側面映射了中國數字經濟的空間聯系;另外2篇文章則以更為廣泛的數字經濟(或戰略性新興產業)為研究對象,為理解區域數字經濟發展的協同機制提供了很好的案例分析。總體而言,這一板塊的研究成果與當前中國網絡信息地理研究的主流方向——信息流視角下城市網絡結構和形成機理研究一脈相承。
第三個板塊主要聚焦“數字經濟與空間相互作用機制”研究,都圍繞數字經濟(或數字空間)與實體空間之間的相互作用這一議題,探討數字經濟的空間效應,主要來自于城市地理和城市規劃領域。其中《智慧城市建設是否促進了新型城鎮化與市場一體化: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一文探討了智慧城市建設對新型城鎮化和市場一體化的影響作用,發現了智慧城市建設有可能加劇市場分割的現象,為當前中國智慧城市建設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數字化背景下城市虛實活力空間格局特征——以廣州為例》和《互聯網時代城市隱形消費空間格局與影響因子——以長沙市為例》這兩篇文章分別以廣州和長沙為例,分析了當前網絡消費行為對于城市實體空間的影響作用,從而為更好理解虛擬空間與實體空間之間的互動提供了很好的案例;《數字經濟對旅游發展影響的空間效應——基于中國284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實證研究》一文探討了數字經濟對中國不同地區(東中西)的旅游發展的影響作用,發現了明顯的區域分異現象。數字經濟與空間的相互作用機制是當前人文經濟地理學亟待加強研究的領域。
第四個板塊以“城鄉數字化轉型”發展研究為議題,分別從不同空間尺度(省域-縣域-行政村-企業)探討了數字化轉型發展的內在驅動機制及其影響因素。其中《青藏高原縣域農業數字化發展模式與動力機制——以四川省理塘縣為例》和《數字經濟的浙江模式及其地方特征》兩篇文章主要以探討區域數字化轉型的內在機制和地方特征為核心議題,對于認識中國城鄉數字化發展的模式和路徑具有重要啟示意義。《行動者網絡視角下電商村的演化機制——以廣州市大源村為例》一文探討了廣州城郊電商村的發展歷程,從“地方-全球”聯系視角分析了中國電商村演化的內在驅動因素,為理解鄉村地區數字經濟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案例。《企業互聯網化對廣東先進制造業企業創新水平提升的影響——以計算機、通信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為例》一文聚焦企業層面的數字化發展及其影響,指出不同類型的企業在數字化過程中存在的差異性,為促進企業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建設性建議。
當今世界正經歷重大而深刻的變化,諸多不確定性因素正在重塑全球經濟和政治格局,其中數字化轉型便是影響人類未來發展的關鍵變量。數字應用與數字經濟是中國少數實現“超越”和“引領”的領域,這不僅為中國地理學者提供了絕佳的實驗場和案例素材,同時也給中國地理學者推動本土理論創新、彰顯地理學的“中國特色”創造了歷史機遇。相信在更多學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國網絡信息地理研究的興起變得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