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學
在學習完奇偶數的相關知識后,有這樣一道練習題:從0、1、5、8 這四張數字卡片中選出兩張,按要求組成兩位數。組成的偶數、奇數分別有哪些?
批閱作業的過程中,我發現學生的正確答案中有兩種不同的書寫順序:
學生能否發現兩種思路的不同?他們又會如何評價呢?
生1:我的是第一種解法,我先考慮十位上的數字。當十位上是1 時,可以組成10、15、18,其中10和18是偶數,15是奇數;再考慮十位上分別是5和8的情況。最后確定有5個偶數和4個奇數。
生2:我也是第一種解法,但我覺得第二種解法是先考慮了個位上的數字。要組成偶數,我們可以確定個位上為0 或8,十位上依次選擇其他的數。同樣,要組成奇數,我們就先確定個位上為1 或者5。
生3:這兩種解法都有道理。第一種解法是先把所有的兩位數都寫出來,再進行分類,關鍵是不能重復也不能遺漏;第二種解法是根據奇數和偶數的特點,先確定個位上的數字。
生4:我比較喜歡第二種解法,因為它直接應用了奇偶數的特征來解決問題。如果這道題只要求我們寫出其中的奇數或偶數,我覺得第二種解法比第一種解法更有優勢。
袁振國教授在《教育新理念》中指出:知識是啟發智慧的手段,過程是結果的動態延伸。教學中能夠把結果變成過程,才能把知識變成智慧。上述案例中的兩種解法本質上并無優劣之分,但我們需要的是呈現答案背后的思維過程,讓學生在對比中明晰異同,把靜態的知識變成動態的思考,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與理性精神。
“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的課程理念如何有效落地?我們不妨從以下兩方面來嘗試:
1.從學習結果的研究中探尋思維過程的“可能狀態”。學生在課堂中的言語表達、在作業中的文字闡述等都是學習結果的真實表征,我們不應簡單地用對或錯來判斷,而應從學生的視角來分析、揣摩他們思維過程的“可能狀態”:這個問題學生可能是怎么想的?學生思維的“閃光點”“癥結”或“盲點”在哪?教學過程中,我們還應引導學生主動表達自己思考的過程,將思維過程外顯,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給予指導。
2.從思維過程的辨析中,調整學習結果的“現實狀態”。學生思維過程的呈現,是最真實、最自然的教學資源。我們應該善于捕捉其中的育人價值,挖掘其中的學科元素,引導學生去反芻自己的思考過程,發展質疑問難的批判性思維,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初步養成講道理、有條理的思維品質,逐步形成理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