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曉麗
教室外的木棉花又一次迎春開放,轉眼已是我站上講臺的第5個春天。回顧前4年的教學歷程,我感慨萬千。
每當看著腳下的三尺講臺時,我總是提醒自己:雖然講臺不高,但我身上的責任重大;雖然教室不大,但我肩負的使命光榮。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
寒來暑往的4年間,我不知有多少次在課堂上面對學生提出的各種“刁鉆”問題。他們使我真正明白了“學高為師”的含義。
時間回到3年前的秋天。在數學課上,我正在給學生講授“扇形的面積”這一節:“圓錐的側面展開圖是個扇形,求圓錐的側面積就是求扇形的面積……”
“老師,圓錐的側面是個曲面,應該求那個曲面的面積,怎么能隨意展開,求一個平面圖形的面積呢?而且,你怎么證明,它的展開圖是扇形?”一個學生突然打斷我的講課。
于是,我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圓錐模型,請這個學生上講臺自己動手把圓錐模型拆開。當他把展開的扇形展現在同學們面前時,大家一陣哄笑,似乎他的問題完全沒有了解釋的必要。
“老師,如果是一個不規則圖形,又不能展開,要求曲面的面積,怎么辦?”這個學生滿臉通紅地問。我心里明白,他是為了掩飾自己的尷尬,找個臺階下罷了。
我沒有立即回答,只是注視著他,然后開口:“這個問題問得好。雖然比較難,但也有解決的辦法。只需要把曲面分割成幾個部分,然后近似地把每一部分看成平面,求它們的和。只不過這些知識在大學才會學到。讓我們努力完成初中的學業,考上自己心儀的高中、大學,到時候就可以解決這些問題了。”剛說完,我便看到了孩子們那異常興奮和期待的眼神,一個個學得更起勁了。
4年的教學生涯讓我明白,無論課程形式、教學方法如何豐富多彩,真正讓學生崇拜的是教師懂得更多的知識。各種教學手段都是呈現知識的“精美外衣”。作為知識傳播者,我們要有扎實的基本功、豐富的知識儲備,更要讓知識傳授和教學藝術完美結合。這樣,我們才有站上講臺的底氣,我們的課堂才不乏味,才能把學生送到更高水平的舞臺。
學生“獨舞”,精彩依然
去年初春的一個雨天,距離上課鈴響還有兩分鐘,我突然感覺身體有些不舒服。找其他教師換課已來不及,怎么辦?這時,我看到一個學生在書上勾勾畫畫,一個想法油然而生。
“同學們,老師給你們15分鐘預習今天要學的內容。然后我們找一個同學扮演老師的角色,給大家講這一小節內容,現在開始……”學生瞬間興奮起來。就連平時上課愛說悄悄話的幾個學生也沉浸在學習中,為講課做準備。
15分鐘后,學生選出了“小老師”。只見這個學生大大方方地走上講臺,一本正經地說:“請同學們翻到課本第53頁,我先帶領大家復習上節課的內容……”
隨著他的講解,同學們似乎忘記了我這個老師的存在,紛紛在“小老師”的帶領下畫重點、回答問題……
下課鈴聲響起,“小老師”結束了講課,依依不舍地離開講臺。“為師佩服,汝可出師矣!”我笑著對他說。孩子們發出一陣笑聲。接著,孩子們爭先恐后地說:“老師,下節課讓我講吧!”“我也要講!”……
一次偶然的嘗試,讓我找到了新的教學模式,也讓我更加相信我的少年們。講臺不只是我的舞臺,更是屬于他們的一方天地。總有一天,他們會畢業,飛向更遼闊的天空,何不幫助他們鍛煉翅膀?
不到5年的光陰里,我沉浸在幸福中。無論過程艱辛與否,都是我教師生涯里的美麗章節。我愛此刻正坐在課桌前奮筆疾書的少年們,更愛這方三尺講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