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劍 龐振楠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課程思政”這一詞語開始頻繁出現在大眾視野。所謂“課程思政”,就是在各學科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傳授學生學科知識,還要注重滲透思想政治教育,促使學生思想道德水平提高,培育更多具有先進思想和高尚人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語文是百科之母,課程文化底蘊豐富,對于滲透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天然的優勢。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對語文課程中思政教育內容的發掘,豐富知識教育的內涵,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但是,目前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如教師重視程度低、教學方式單一、難以恰當滲透思政教育內容等。本文以小學語文課程為例,主要探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全面滲透課程思政的途徑與方法,以期推動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通過“資料袋”和紅色主題活動滲透
對于特定題材的文章,如革命主題,講好課文的背景故事及相關的歷史故事,引導學生感悟老一輩革命家的革命英雄主義、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培養學生崇尚英雄、積極向上、愛國愛家的高尚情操至關重要。在教學中,教師應將語文要素和思政要素有機結合起來,以達到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融會貫通的目的。
例如,統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15課《八角樓上》,故事背景是“井岡山艱苦斗爭的年代”。二年級學生很難體會那個年代人們要面對的困境。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為學生提供如下“資料袋”:
由于敵人對井岡山實行嚴密的經濟封鎖,紅軍的給養非常困難。毛主席與普通的戰士一樣吃紅米飯、南瓜湯度日,穿破衣爛衫御寒。油也是一種很難獲得的緊缺物資。數千紅軍在山上吃飯炒菜都要用油,晚上點燈照明也要用油,外面的油進不來,山上生產的油又極為有限,在井岡山上用油有著嚴格的規定。按規定,毛主席辦公到深夜可以點三根燈芯。但是為了節約資源,毛主席只點一根燈芯。
有了“資料袋”的支持,學生不但了解了為什么那段歲月是“艱苦斗爭的年代”,而且體會到了毛主席在艱苦條件下忘我工作的精神,落實了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在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體會人物的崇高品質。
同時,針對小學語文教材中不同年級的革命文化主題單元,教師還可以設計“英雄在我心中”演講比賽、“黨的光輝”手抄報評選、“紅色年代”讀書會、“紅色電影”展播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思考,在思考中體悟,從而推動紅色教育入腦入心。
在文本朗讀中滲透
朗讀,既是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有效途徑,又是向學生滲透思想教育的好方法;既能加深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把消極語言變成積極語言,把課文中規范化的語言內化成自己的語言,又能在朗讀中加深對課文的體會。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中明確提出,第一學段要引導學生“初步懂得幸福生活是革命前輩浴血奮戰、艱苦奮斗換來的,激發對革命領袖、革命家、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例如,在學習二年級上冊第18課《劉胡蘭》時,學生通過自讀、分角色讀、教師引讀等,抓住劉胡蘭和敵人斗爭時的語言、動作、神態等描寫說一說體會最深的地方,結合朗讀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如此,通過文本朗讀,劉胡蘭堅定不屈的英雄形象就在學生心中樹立起來了。
在補充的閱讀材料中滲透
新課標中,“學習任務群”這一概念引起了廣泛關注。它要求教師整合學習內容、方法和資源等要素,以教材單元為基本素材設計學習單元,根據學習領域的劃分(“學習任務群”橫向劃分為六個學習領域)重構學習內容。重構學習內容可以分兩步實施:一是分析教材內容,形成學習主題;二是根據學習主題,加工學習內容。而補充就是加工的形式之一。
以五年級下冊第4課《梅花魂》為例,課文通過贊美梅花來頌揚像梅花一樣有氣節的中國人,寄托了老人對祖國深深的眷戀之情。在教學中,教師除了引導學生通過反復朗讀外祖父的話來體會梅花精神,還可以通過補充相關資料加深學生對文學意象“梅花”的理解,如一組寫梅花的古詩詞《梅花》《雪梅》《墨梅》《卜算子·詠梅》等。
特級教師王崧舟在執教《梅花魂》一課時通過作者陳慧瑛《梅花魂》未被選入教材的文字輔助學生體會課文內容:
一個冬日午后,一封加急電報,帶來外祖父離開人間的噩耗——真沒想到,昔日星島碼頭一別,竟成永訣。重洋萬里,冥路茫茫,媽媽和我,真是悲慟欲絕。
老人逝后次年初春,我在老家的山坡上,種下了兩株梅樹:一株臘梅,一株紅梅……
——摘自陳慧瑛《梅花魂》
作者為什么要在老家的山坡上種梅樹?通過課文,學生理解了梅花代表百折不撓、堅貞不屈的中國人,象征了堅守氣節、頂天立地的中國人,寄托了華僑眷戀祖國、熱愛中華的赤子之情。在作者心中,外祖父就是梅花,梅花就是外祖父。
在執教五年級下冊第9課《古詩三首》中《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時,詩人因能回到家鄉而產生的喜悅之情學生容易體會到,而蘊含其中的愛國之情學生卻不容易理解透徹。在課堂上,教師可引入杜甫的《悲陳陶》《春望》《兵車行》等詩中描寫戰爭殘酷和百姓流離失所的詩句,通過詩中描述的悲慘畫面引導學生感受杜甫的赤子之心和家國情懷,進一步思考《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中“喜”的深層次原因,即詩人真摯的愛國之情。這些詩句的補充拓展了課堂的深度和廣度,加深了學生對詩文的理解,也順勢突破了教學重難點。
在課堂生成中滲透
學生是充滿情感、富于想象、極具個性的生命個體。好的課堂是動態的、互動生成的。在平等、和諧、共進的師生交流中,教師可以自然而然地進行思政元素的滲透。
在執教五年級上冊第14課《圓明園的毀滅》時,清華大學附屬小學竇桂梅校長設計了一個開放性話題:“如果圓明園可以重建,再現昔日的輝煌,你支持這一決定嗎?為什么?”
這一設計相當巧妙。學生中當然有支持方,也有反對方。持支持態度的學生描述圓明園昔日的輝煌,支持重建圓明園,再現民族的榮光。持反對態度的學生則強調,要讓圓明園的斷壁殘垣提醒我們“銘記歷史,吾輩自強”。
針對這一生成,教師可順勢引導支持方思考再現民族榮光是不是只能通過“重建圓明園”這一舉動實現,引導反對方“發憤圖強,以吾輩之青春,捍衛盛世之中華”。其高明之處就在于,這個問題沒有所謂的正確答案,只有師生、生生思想的碰撞、情感的升華,有效達成了“激發學生濃濃的愛國情及振興中華的使命感”這一教學目標。
需要提醒的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應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一切從文本出發,貫徹“文道統一”的原則,處理好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和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兩者之間的關系,既教書又育人。
新課標在課程性質部分強調:“語文課程在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增強凝聚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時代新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更新理念,與時俱進,在滲透思政教育方面“上下求索”,不懼“道阻且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