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丹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重在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和責任意識等核心素養。在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過程中,許多教師感到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學載體和方法。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活動教學對促進學生真實學習、真正成長,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的作用顯著。下面,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對小學道德與法治活動教學策略的運用進行探究。
充分了解學情,確保適切性
一是口頭溝通法。筆者首先與其他學科教師尤其是班主任進行交流,全面了解學生的家庭狀況、成長環境、學習方式、個性特征等;其次深入班級,與學生進行溝通,從學生視角找到他們關注的問題,獲得第一手生動的素材,拉近師生距離,促進活動開展。筆者在引導孩子與父母主動溝通交流時,由于事先與班主任進行了溝通,了解到班級中有部分學生平常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與父母聚少離多。于是,筆者設計了“溝通無處不在”活動。通過小組探究,學生知道了當面對話、寫信、留便條或者利用電子媒介,都可以實現與父母的溝通。
二是課堂觀察法。課堂觀察是教師了解學生最直接、最常用的方式。教學中,教師要始終把學生看在眼里、裝在心里,時時觀察學生的精神面貌、行為方式、發言情況等,了解不同班級不同學生的個性特點、學習能力、學習習慣等,在此基礎上設計出符合學生學情的活動。在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五課“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第一課時的學習中,考慮到不同個性的孩子學習和展示的方式不同,筆者建議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倡導有秩序的公共生活。例如,性格活潑外向的孩子大多選擇拍攝口頭倡議小視頻,喜歡自我表現的孩子選擇情景表演,而性格內向的孩子則傾向于繪制主題宣傳畫和手抄報。
三是問卷調查法。問卷調查是對口頭溝通的有效補充,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取大量的反饋信息,效率高、覆蓋面廣、時效性強。教師既可以采用紙質調查問卷,也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如用問卷星開展調查。利用問卷星后臺數據,筆者不僅可以看到學生采用寫作、演講、手抄報、唱歌等多種方式來宣傳家風,還可以通過數據對比發現選擇網絡宣傳的人數最多,而選擇寫家信的人數比例最小。于是,筆者設計活動讓學生比較兩種方式的不同。學生認識到寫家信的方式更利于傳達深厚濃烈的情感,進而明白可以結合具體的宣傳內容來靈活選擇合適的宣傳方式。
從現實生活取樣,直面真生活
教師應在教材的指引、示范下,將現實生活作為活動素材的主要來源,選取兒童生活中真實可信的、反映兒童需要的生動事例,創造性地將其加工,使課堂充滿生活氣息。這就要求教師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密切關注時代的發展和學生的精神世界,及時搜集典型素材,形成資源庫,以備不時之需。
在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五課“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的學習中,為了讓學生直觀感受有秩序的公共生活,筆者將平時搜集的學校里學生有序排隊就餐、自習課安靜閱讀、干凈整潔的街道、停放有序的共享單車等圖片展示給孩子們。當看到自己熟悉的校園和家鄉環境如此有序、美好時,他們表現出強烈的愉悅感和自豪感。這對引導孩子們共建有序生活起到了很好的激勵作用。
指向未來生活,追求真成長
活動的本質是“在做中學”。對于兒童來說,只有親身實踐和體驗才會印象深刻。為了實現生活德育,筆者常采用觀察、采訪、調查、實驗、討論、游戲等形式,帶動全體學生全身心、全過程地去體驗生活。道德與法治教學應立足學生現實生活,注重反思生活、超越生活,將課堂活動變為日常和未來生活的預演,給予學生生活智慧的指導,啟發他們在活動中增進認識、穩定情緒、端正行為、積極進取。在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學會溝通交流”的學習中,筆者帶領孩子們找到溝通中存在的問題,和他們一起在案例中尋找溝通的方法,同時創設情境,讓孩子們將學到的方法在模擬情境中進行演練,讓他們不僅知道“方法是什么”,更學會“方法怎么用”。
關注活動生成,捕捉新契機
教學是一個動態的、不斷發展的過程,具有靈活性和不可預測性。基于此,有價值的課堂不可能是一幕幕排演好的舞臺劇,教師無法預設所有的課堂呈現。因此,面對孩子們在活動中的意外表現時,教師應該敏銳地捕捉其價值點,及時將它們整合為新的課堂資源,讓學生在真實的課堂中體驗真學習,直面真問題,實現真成長,而不應以學生的表現在課堂預設之外對其忽視、搪塞,甚至批評打壓。否則,學生將會對課堂產生失望和懷疑,而教師也將喪失一個個寶貴的教育契機。
在五年級下冊第五課“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的教學中,一名學生說:“公共生活需要良好的公共秩序來維護,可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的是自由的社會環境,秩序不是對自由的限制嗎?”面對這個問題,筆者當即組織學生開展“秩序和自由哪個更重要”辯論會,孩子們從一開始簡單的觀點對峙,到后來運用生活中的例子來佐證。在爭辯的過程中,他們逐漸理解了自由并不是無所顧忌、隨心所欲,只有在遵守秩序的前提下,才能享受到真正的自由。辯論幫助孩子們解決了認知沖突。
總之,活動是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的重要載體,是連接孩子與生活的橋梁。教師要結合小學生的學習特點、興趣愛好和生活環境等,設計適切的活動,從而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健全人格,提升認知水平,培養道德情感和責任意識,培養學科核心素養,實現思政課程的育人價值。
(責編 桑 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