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海雪
近年來,湖北省來鳳縣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以“四個三”模式扎實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全縣上下形成了各行各業齊抓共建的良好工作局面。
加強組織領導。堅持黨政“一把手”牽頭抓總、親自部署,成立以縣委書記任組長、縣長任第一副組長的民族團結創建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成員單位由各鄉鎮和縣直部門組成,形成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全縣上下各司其職,社會共同參與的聯動機制,切實增強抓好創建工作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各鄉鎮、單位也相應成立民族團結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切實加強對創建工作的組織領導。縣委常委會議、縣政府常務會議定期聽取創建工作匯報,專題研究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工作中相關困難和問題,積極創造條件加以解決。縣人大將創建工作列入人大代表視察重要議事日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對創建工作實施監督。
加強貫徹落實。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論述、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等黨的民族理論方針政策納入縣委常委會議、縣政府常務會議重要學習內容。制訂《中共來鳳縣委、來鳳縣人民政府關于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實施意見》等指導性文件,明確牽頭單位、責任單位和責任人員的工作職責,將創建工作納入對鄉鎮和縣直單位年度考核、督查內容,確保壓力責任層層上肩,常抓不懈,形成了縱向強力推進、橫向協同推進、點面統籌推進、部門齊抓共管的強大合力。
加強資源保障。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統籌使用、各司其職、形成合力、各計其功”的要求,充分發揮各級各部門職能作用,多渠道整合發展改革、交通運輸、農業農村、鄉村振興等部門資金,多方面爭取中央和省級部門的傾斜支持,匯集人力、財力、物力等資源,圍繞各族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問題,整合部門資金,統籌安排,兼顧使用,做到資金效益最大化,為創建工作提供基礎保障。同時,在全縣上下過“緊日子”“苦日子”的常態下,將創建工作經費納入年度財政預算,縣級財政每年安排專項經費用于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保證創建工作的順利開展。
突出教育引導。始終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把宣傳教育引導貫穿于創建工作始終,全方位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充分利用黨校、社會主義行政學院、鄉鎮遠程教育陣地、中小學校、村黨支部、村級文化活動室等陣地,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召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縣創建大會,舉辦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專題培訓班,讓全縣各族人民知曉創建指導思想、創建目標、創建舉措,促進全縣各族群眾相互尊重、相互了解,和諧相處、共同進步。同時,依托“一街、一館、一廊、一窗”等陣地和電視、網站、微信、微博等網絡平臺,通過專題培訓班、民族大講堂、公益性廣告等形式,深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宣講民族團結進步故事,提升創建工作的影響力、覆蓋面。
突出氛圍營造。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進機關、進鄉鎮、進企業、進社區、進學校”活動,引導各族群眾牢固樹立“三個離不開”思想,增強“五個認同”“五個維護”自覺性,營造各民族之間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幫助的良好氛圍。結合“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月”“宗教慈善周”“民族文化進校園”等活動,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全面宣傳闡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增強各族群眾的國家意識、公民意識、法治意識。在充分運用報刊、廣播、電視、戶外廣告等宣傳媒體基礎上注重創新,將民族團結宣傳教育融入擺手舞、土家山歌、三棒鼓等民俗文化,著力提高宣傳教育的影響力、覆蓋面。涌現出來鳳縣農園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來鳳縣民族幼兒園(民族小學)、舍米糊村、楊梅古寨景區等一大批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先進單位(集體)。
突出示范帶動。堅持“突出特色、創新載體、打造亮點、示范帶動”工作總基調,以積極推進國家、省、州級示范命名的培樹、推薦、評定工作為依托,以打造一批創建氛圍濃厚、亮點突出、成效顯著的示范點為載體,逐步形成以點串線、以線連片、以片帶面的創建格局。截至目前,已獲得命名的國家級示范單位1 個,省級示范單位8 個,州級示范單位11 個。在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中,注重發現和宣傳群眾身邊的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典型,挖掘符合來鳳特點的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品牌,樹立了一批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先進個人,老英雄張富清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稱號,受到習近平總書記兩次接見;土家族女青年向輝被譽為新型職業農民優秀代表,當選為全國、省、州人大代表,參加了全國農業勞模座談會,受到習近平總書記親切接見。
堅持與傳承保護同步開展。結合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大力開展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建設、非物質文化保護項目實施、民族文化挖掘傳承保護等工作。近年來,與國家文化和旅游部資源開發司合作,積極推進來鳳縣紅色教育中心建設項目,成功打造以張富清先進事跡展館、三胡鄉獅子橋電站、大河鎮獨石塘村、百福司鎮高洞村為主線的“一館三點”紅色文化旅游精品線路,其中張富清先進事跡館入選國家文旅部“建黨百年紅色旅游百條精品線路”之一;2022 年4 月,投資650 萬元建設的來鳳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體驗館項目,著重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鳳縣歷史文化、來鳳縣改革發展重要成就等元素,打造民族團結進步宣傳展示基地、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示范基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平臺;積極協調配合全國主流媒體對傳統文化進行深入挖掘,先后創作電視劇《功勛》、圖書《黨的好戰士——張富清》、歌舞劇《老兵張富清》等一系列文藝精品。
堅持與文化繁榮同步施策。挖掘用好來鳳縣土家文化、土司文化、紅色文化蘊含的歷史、民族、精神價值,將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打造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文學作品、文旅精品、文創產品。近幾年來,來鳳、龍山兩縣先后舉辦了湖北省第八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暨第二屆“來鳳·中國土家擺手舞文化旅游節”、湖南省第九屆少數民族運動會;邀請中央民族歌舞團到來鳳舉辦“金鳳飛 土家情”文化慰問晚會;承辦了“賀龍杯籃球賽”“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自治州乒乓球比賽”等大型文體活動;成功打造以民族團結進步典型人物向勤仕、張富清為原型的南劇《拼命書記》和《初心》;編制地方教材《鳳凰迷戀的地方——來鳳民族常識》和民族團結進步專題片《鳳鳴和諧》,發揮了典型推動、文化浸潤作用。

社區“張富清先鋒隊”
堅持與鄉風文明同步推動。以張富清精神為引領,深化全縣新時代志愿服務工作,打造“張富清先鋒隊”,為基層社會治理注入紅色動能。“張富清先鋒隊”充分整合轄區內各方力量,采取自愿報名、村(社區)審核的方式,從基層黨員、退休干部、愛心人士、村(社區)“兩委”成員等群體中,篩選出思想覺悟高、群眾口碑好、熱心公益、責任心強的先鋒隊隊員1000余名,組成196 支“張富清先鋒隊”,服務范圍覆蓋全縣所有村(社區)。每支先鋒隊下設應急救援、關愛幫困、文藝服務、公共事務、法治調解5 個先鋒組,按照專業技能、擅長領域、興趣愛好等將1000 余名先鋒隊隊員劃分到相應的先鋒組。通過工作聯動、人員聯動、資源聯動“三聯互動”方式,高效有序組織志愿服務,打破志愿服務隊伍單線聯系、單線服務的瓶頸,推動志愿服務常態化、精準化開展。
推進跨省協作。2011 年,經國務院批復,同意設立武陵山龍山來鳳經濟協作示范區,推動龍山來鳳一體化建設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十多年來,兩縣在“全域協同、全面賦能”上持續發力,積極融入省、州“十四五”發展規劃,圍繞渝東南、渝東北、長株潭、“宜荊荊恩”城市群和恩施州西翼、湘西州北部連片發展布局謀篇,科學編制“十四五”規劃,完善龍鳳經濟協作區空間布局、城鎮建設、產業發展等12 個專項規劃,建立完善國家、省、州、縣四級聯動協調推進機制,著力在鄉村振興、產業協作、要素流動、生態環境、城鄉建設、疫后重振上合力攻堅、抱團發展,全面實施“龍鳳一體、城鄉一體”的“全域龍鳳”建設藍圖。目前,兩縣建立完善聯席會議、聯合向上提請事項、聯合辦公等機制,指導成立協作聯誼組織21 個。2022 年以來,先后圍繞高鐵高速配套、“十四五”規劃編制、示范區提檔升級等召開聯席會議8 次。
推進一體發展。兩縣建立“產業協同、利益共享”機制,推動形成相互依托、相互借力、相互融合產業發展布局,共建百合、藤茶等特色產業基地108.3 萬畝,打造“來鳳藤茶”“龍山蘿卜”“里耶臍橙”等國家地理標志品牌12 個,培育年銷售收入過5000 萬元的市場主體19 家,招引入駐工業企業94 家。按照“千年秦城、武陵佛地、酉水雙城、藝術土家”品牌定位,建立完善“品牌共創、市場共建、信息互通、游客互送、利益共享”區域旅游合作交流機制,大力實施旅游資源綜合配套建設,規劃建成4A 級景區3 家、3A 級景區6 家。充分挖掘整合湘鄂川(渝)黔革命根據地紅色旅游資源,全面用好張富清黨史學習教育“活教材”,創新推出張富清“一館三點”、茨巖塘邊區紅色旅游線路,全力打造全國紅色文化旅游目的地。2022 年,兩縣累計接待游客502 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4 億元。
推進共建共享。兩縣共建政務服務一體化平臺,全面梳理事項清單、制定辦理流程,創新實施“標準統一、相互授權、異地受理、遠程辦理、協同聯動”的“跨省通辦”政務服務新模式,實現兩地企業和群眾辦事“無差別受理、同標準辦理”和“就近一次辦成”。截至目前,來鳳縣31 家單位1300 余項事項和龍山縣23 家單位596 項事項可實現異地互辦;打破行政區劃限制,成立金融生態示范區工作領導小組,建立金融聯席會議制度,聯合爭取國家和省、州財稅金融部門支持,開發多樣化金融產品,在全國發行首張以城市命名的龍鳳金融IC 卡;探索實施龍鳳示范區“金融信息”共享,統一企業和個人信用體系,采取交叉授信方式推動實現跨省信貸、公積金購房一體化;指導金融機構推行匯兌存單、銀行借記卡、資金匯劃同城辦理,實現“支付同城化,結算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