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姝佳
(吉林市教育學院,吉林 吉林 132000)
英語學科是貫穿我國各教育階段的重要學科,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到大學本科畢業,英語教育都占據著重要位置。語言是文化傳播的載體,語言與文化之間具有與生俱來的依存關系,任何語言中都蘊含其使用民族、國家的文化。小學生是祖國的花朵、未來的希望,小學教育是學生終身教育的基礎,因此,必須重視培養小學生的文化自信,將文化自信深植于小學生的心中,使小學生成長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堅定擁護者,傳承和發揚中華文化。教師應在課堂上實施跨文化教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英語課堂不僅是知識學習的課堂,更是文化傳播、傳承、發揚的課堂。[1]文化自信是對本民族文化始終保持著認同、自豪、肯定的積極態度。在世界交流日益頻繁的背景下,英語作為世界的通用語言之一,對傳播中華文化具有重要作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 年版)》 指出,學生通過英語課程的學習,要達到“加深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和認同,樹立國際視野,堅定文化自信”的目標。在對自身文化充分肯定的同時,了解其他國家的文化,才能在國際交流中自信、堅定地宣傳中華文化。[2]小學階段是學生成長的基礎時期,此時學生的價值觀尚未形成,教師應注重對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鍛煉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注重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傳播中華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的人才隊伍。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擴大,世界各國的交流越來越深入,語言是最直接的交流工具,溝通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不同文化。英語是世界通用語言之一,在不同民族、國家之間的交流中起著溝通、聯結的作用。跨文化在當今社會上已經是常態,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工作,跨文化交流都較為常見。在跨文化交流中必須以尊重為前提,然而文化的差異導致不同文化背景的交流易出現誤會,因此,必須對學生進行跨文化教育,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提高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相互尊重,相互理解。跨文化意識、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養并非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做好小學生的跨文化教育,有利于學生日后的英語學習,對學生進行跨文化教育,順應了社會發展的趨勢。
小學生是國家和社會未來的主人,是未來建設社會主義事業的力量來源,在全球化背景下,傳播中華文化、講好中國故事,是每一代青年人都應主動承擔的責任和義務。2021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建強適應新時代國際傳播需要的專門人才隊伍。可見培養跨文化交流人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當前跨文化交流中面臨語義偏差、交流誤解等交流困境下,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有利于建設在國際交流合作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提升國際形象的人才隊伍。[3]實施跨文化教育,可為傳播中華文化,提升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提供人才支撐。
實施跨文化教育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英語。在跨文化學習環境的影響下,學生的英語學習會更加高效,跨文化教育也會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在國際舞臺上傳播優秀的中華文化需要學生有較強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小學階段對學生進行跨文化教育可奠定學生的學習基礎,提升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
對學生實施跨文化教育,增強跨文化意識和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是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對學生進行跨文化教育,主要從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兩方面入手。
我國大部分學校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教育還較為薄弱,雖然英語教育時間較長,但是文化教學內容較少,課上更多的是單詞、語法的教學,教師的跨文化教學意識薄弱。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增強教師的跨文化教學意識,教師才能有目的地進行跨文化教學。教師跨文化教學意識薄弱也反映出了學校方面對學生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培養的忽視。因此,教育部門要開展跨文化教育的相關培訓,學校也要組織教師開展跨文化教育交流,強化教師跨文化教學意識,為跨文化教育奠定思想基礎。同時,還應采取多種措施提升教師的跨文化教學能力,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教師應將文化知識儲備學習常態化,不僅是對英語文化的學習,還應深入學習本民族文化,這樣才能對學生進行跨文化知識傳授。在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培養中,教師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由于長期處于非英語的口語環境中,教師平時的授課、交流也基本不用英語,導致部分教師的英語口語能力逐漸弱化,影響了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養。因此,學校應注重教師專業能力的提升,定期開展教學培訓和教學經驗交流,組織教學競賽,督促教師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教師在平時授課或與其他英語教師交流時要盡量用英語進行表達。學校也可依據自身優勢資源,為教師提供外出交流學習的機會,不斷提升教師的專業教學能力。
跨文化意識是指對不同文化之間差異性的理解和敏感度,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是新課改的重要內容,教師可從挖掘課本內容和開發課外教學資源入手,豐富教學資源,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
1.深度挖掘教材資源
教材是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主要依據和學習材料,小學英語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跨文化教學資源,教師應深度發掘教材中碎片化、隱性的中國文化元素,進行梳理、歸納、整合、聯結和補充,將其融入課堂,讓學生受到中國文化的滋養,加深對祖國文化的理解。[4]以人教版三年級上冊中的“Unit2 My family”為例,本單元的核心主題是介紹家庭成員,介紹人物關系,通過詞匯和句法的學習來引導學生介紹家庭成員。在詞匯的教學中,教師就可進行跨文化意識滲透。比如單詞“sister”“brother”“grandfather”,英文的意思分別為“姐、妹、姐妹”“兄、弟、兄弟”“祖父、外祖父”等,一個單詞可以指向多個人群,而漢語中的姐、妹、兄、弟、祖父、外祖父都有特定的指向人群,可見中西方的文化差異。教師可由此引導學生用中英文分別回答“How many members are there in your family? Who are they?”學生再分別用中英文回答,在此過程中可鍛煉學生的中英文轉換思維。由于小學生詞匯量有限,回答問題可能不流利,教師可引導學生回答。教師可針對學生的英文回答進一步提問,如“sister”具體指的是姐姐還是妹妹、“brother”具體指的是哥哥還是弟弟,“grandfather”具體指的是祖父還是外祖父,由此引導學生體驗漢語表達的精準性,也能引出“old”“young”的單詞拓展學習,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2.拓展課本外教學資源
教師的教學僅以課文為依據,會局限學生的知識面,不利于學生的英語學習。因此,教師應積極拓展校外教學資源,豐富學生的知識面。聽力、閱讀、考試題、英語諺語、英語傳統故事等都可作為教學資源,教師可探尋其中蘊藏的文化元素,進行跨文化意識滲透。例如,教師在進行人教版三年級下冊“Unit5 Let's eat!”的教學時,就可使用幻燈片展示中西方飲食文化的不同,比如:中國人的主食是“rice、noodle、dumpling”,西方人的主食是“bread、hamburger、hot dog”等,進而引出使用餐具的不同。教師可借此要求學生課下查閱有關中西方飲食文化不同的資料,并選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進行展示,由師生共同比較中外的文化差異,在實踐活動中總結文化差異,加深學生的印象。教師還可以通過古詩、文學名著名稱、電影名稱的中英文對比,使學生了解中西方語言、文化的差異,拓寬學生的視野,提升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自豪感、認同感。
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科,教師上課時照本宣科會導致課堂枯燥乏味。一些學生英語基礎薄弱,在學習英語時會產生厭煩心理,不利于學生的英語學習。因此,教師應積極利用信息技術,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英語學習的積極性。情境教學法是較為有效的一種教學方法,可通過生動具體的教學場景,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新課改要求教師積極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豐富有趣的情境中,感受英語學習的樂趣。[5]以人教版六年級上冊中“Unit3 Would you like to come to my birthday party?”為例,教師可播放適合小學生參加的聚會照片或視頻,并提出問題:Which party would you most like to attend? Why? 由此引入教學主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情境創設有利于教學氛圍的形成,小學生易受周圍環境影響,教師除了在課堂積極創設情境開展教學外,還可在教室張貼英語卡片、手抄報等,或者定期播放中文英譯故事,使學生在濃厚的跨文化學習氛圍中潛移默化地增強跨文化意識。
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關鍵要讓學生敢于“說”,一些學生由于基礎知識薄弱、詞匯量少,導致自信心不足,不敢說英語,這不利于學生英語口語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師應幫助學生提升自信心,克服畏難心理。教師應采取多樣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提高詞匯、語法學習效果,不定期抽查鞏固學生英語基礎知識。教師要為學生營造用英語溝通交流的機會,教師用英語提問,學生用英語回答。若學生聽不懂教師的問題,教師可適當放緩速度,幫助學生理解,引導學生回答。無論學生回答是否正確,教師都應鼓勵學生,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教師也可根據教學內容在學生之間開展對話交流,對話過后由教師進行點評,鼓勵學生用英語進行對話。或者在班級中設置英語角,提議學生每天在英語角進行對話練習,教師可以根據單元教學內容確定對話主題,如教師設置“What do you usually do at Christmas?”的主題,學生在課下閑暇時在英語角練習對話。[6]也可要求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閱讀英語故事,翻譯中華文化小故事,課上用自己的方式用英語進行表達,提高學生英語表達交流的自信心。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應保持平和、穩定的情緒,保護學生的自信心。
學生的跨文化教育不應局限于課堂之上,在實現全過程育人的教學理念指導下,教師應積極發展課下跨文化學習交流活動,通過學生的親身經歷強化學生的跨文化學習體驗。例如,教師可舉辦英語短劇表演班會、英文歌曲表演活動,在學校的藝術節上表演體現文化差異的相聲、小品等。學校也可以組織帶領學生參與校外研學活動,參觀科技館、博物館等,用中英雙語為學生解說,并要求學生用英文撰寫游覽心得,在學習英語語言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英語是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進行跨文化教育,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跨文化交流能力,有利于學生未來的國際化交流。對學生進行跨文化教育要重視教師跨文化教育能力的培養。教師在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跨文化教育,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交流能力的同時,應堅定文化自信心,培養在國際舞臺上傳播優秀中華文化的人才,積極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