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娟
(前郭縣浩特芒哈鄉小學,吉林 松原 131100)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與改革過程中形成的先進文化。其上承優秀的傳統文化,下啟鮮明的時代特征,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在立德樹人的教育背景下,紅色文化的教育意義日益凸顯,隨著《革命傳統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 《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 的相繼出臺,學科擔任紅色文化教育工作的屬性被進一步強化。語文學科作為重要的人文類學科之一,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價值導向,加強思想性,有機融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由此,小學語文教學融入紅色文化教育工作進入實踐階段,其資源導向性和文化弘揚性得到了進一步的拓展延伸。
紅色文化要想真正轉變為教育資源,必須滿足數量上的要求。這是因為不同年級、不同學情、不同性格的學生面對紅色文化時,會有不同的需求與感悟,只有在大量、足量紅色文化資源的浸潤下,學生才會完成從量到質的轉化與提升。但是,遍覽當下語文教科書中以紅色文化為核心進行的選材,只有43 篇,這個數量是非常少的,平均到每個年級只占總量的10%~12%。這對于尚在認知發育期的小學生來說,顯然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依據課標的要求在教學中融入紅色教育資源,不能僅憑教材中數量有限的文本,可從課外書、網絡中去搜集相關的資源做補充。但是,目前針對小學語文開發的紅色資源教育平臺幾乎沒有,教師要從各方收集,自行整合,雖然一定程度上結合了學情學能,體現了因材施教的一面,但是整個過程中出現的碎片化、重復性的信息卻讓教師消耗了過高的時間成本。在課時有限、教學任務繁重的客觀情況下,時間一長,很多教師放棄了對紅色教育資源的收集與開發,只對教材照本宣科,由此一來,客體與主體都無形中放棄了對紅色教育資源的深度開發和使用,導致學生接收到的紅色文化資源越來越碎片化,根本起不到思想教育、價值觀引導的作用。
語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統一的學科。紅色文化作為一種教育資源融入其中時,必須是以遵循語文教育規律為前提的,紅色語文教育的起點與終點都是語文本體。與此同時,紅色文化自帶的歷史屬性會把語文教學的外延和范疇擴大化,很容易讓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出現偏差。例如,《青山處處埋忠骨》講述了毛澤東的愛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中光榮犧牲后,毛澤東在極度痛苦的狀態下做出讓毛岸英埋葬在朝鮮的決定的家國往事。文本通過語言、動作、神情的描寫去表現毛澤東超人的胸懷與偉大的情感,而這也正是本文學習的重點。可在實際教學中,很多語文教師會把教學重點放在對抗美援朝戰爭的講述上,認為學生對課文背景了解得越透徹,越能理解文章的主旨。這樣一來,語文教學的屬性變弱,而歷史教學和思政教學的屬性在增強,學生對語文學習目的的理解就會出現偏差。隨著年齡的增長,當學生具備了自主學習的能力后,他們在資料收集、小組討論等環節中也會表現出“重史輕文”的特征,一旦涉及語文要素的考查就會無所適從,進而對語文學科也會發生懷疑。[1]
對紅色文化的認知程度會反映在教師的教學設計上。受到各類因素的影響,教師普遍表現出對紅色文化認知的淺表化與短時化。在教學設計上,更重視對知識點的把握和對答題技巧的培養。但是基于知識(技巧)的教學設計普遍會出現的一個問題是流于形式。學生長期接受這樣的教育流程,很難通過紅色文化激發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另外,還有一種較為極端的現象是:教師在教學中不做任何拓展。例如,在講授《豐碑》 《金色的魚鉤》等文章時,教師只帶著學生分析軍需處長、小紅軍的人物形象,不做背景闡述,消弭了紅色文化教育的整體性和系統性,學生接受這些片段化的教育,是不可能形成完整的認知體系和知識網絡的。久而久之,學生會對紅色文化的學習失去興趣,教師也很難有教學成就感,進而不具備鉆研與探索更好地進行紅色教學的動力。從這個層面來看,紅色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時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在本質上是環環相扣、牽一發而動全身的。
語文學科與紅色文化資源的對接不應只停留在使用的層面,而是要把語文天然具備的人文性和紅色文化資源中的人本性站在系統整合的高度上做深入的挖掘。首先,教師必須明確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之間相輔相成的關系。紅色文化作為人文主題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能夠直接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和精神成長發揮作用。紅色文化的融入應該借助單元教學的“東風”,將其中包含的紅色血脈挖掘出來。具體來說,就是要對教材選文的代表性做深入挖掘。這里所說的代表性既包括了對革命文化的理解與傳承,還包括其在語文學科工具性層面上的教育價值,即學生通過教材中的文本,可以在情感、思想上受到真正的教育,并將其運用于其他紅色文本的自主閱讀中。其次,紅色文化之于學生的引導和引領是呈螺旋式上升的。這與小學生語言的建構、思維的發展、審美能力的形成路徑是一致的。教師完全可以在搜集紅色文化教育資源時,從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的雙線軌跡切入,主動地擴大范疇,為接下來培養小學生紅色文學作品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奠定基礎。仍以《青山處處埋忠骨》 為例,其所在的單元主題為“家國之殤”。對應的語文要素是結合查找的資料,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通過課文中動作、神態、語言的描寫,體會人物的內心。通過對這一主題的分析,我們會發現,教材“主動地”提出由學習主體去收集資料,并在此基礎上“限定”了收集的范圍。這就使得資料的收集不會漫無邊際,也不會無從下手。教師可以以家國之殤為關鍵詞進行資料收集,還可以細化到抗美援朝、革命精神等關鍵詞上,抑或是從“英雄人物的描寫”“內心活動的描寫”等語文要素層面進行資料的收集,具體以哪些關鍵詞做收集,是以學生的學能和學情為基礎的,這會使教師的挖掘和整合思路更加清晰與集中,他們不斷地圍繞著某一個點向外拓展,再快速地運用到教學中,通過反饋,了解自己收集資料的效果,為下一步資料的收集提供依據,有效避免了無用資料重復化和碎片化的干擾,這對其接下來持續做紅色文化資源的收集、挖掘與整合是一個極為強大的心理推動力。[2]另外,在雙軌推進的過程中,教師收集資料的彈性更大,可以有效彌補紅色教育資源平臺不足的現狀,在為文本的紅色文化資源“擴量增容”的工作中變被動為主動,真正為學生營造了沉浸式學習、感悟紅色文化資源的氛圍。
如上文所述,語文學科和紅色文化資源具有天然的相輔相成性。但因為紅色文化進入小學語文學科的時間尚短,而傳統的教學模式又已經成熟且穩固。因此,紅色文化資源是以一個新興者的角色進入語文教學中的,其不可避免地要經歷較長時間的摸索與修正。為此,教師必須從課標解讀入手,形成紅色教育理念。課標為語文學習劃分出了四個領域: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和梳理與探究。這其實對應的是四個核心素養:語言運用能力、文化認知能力、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教師須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將內里的關系理清,守住語文教學的本質。在此基礎上對紅色文本的教學進行集體教研:如何通過識字寫字進行紅色文化教育,如何為紅色文本的閱讀“擴容”開辟路徑,如何實現紅色教育從積累到表達的轉化……簡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紅色文化教育,必須圍繞語文的屬性畫圓心,待教師能夠對語文教學的邊界有清晰的界定后,可以考慮大單元教學、跨學科教學的融入。如語文課與道法課合作完成思政人文教育;語文學科與體育學科合作組織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我們可以看到這是一個內涵與外延遞進建設的過程,其有助于教師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藩籬,獲得更多觀察語文學科的機會,向著研究型教師的方向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學校也可以提供一些輔助,如以語文學科為主導編排紅色課本劇、進行紅色文化展演等,用更多的實踐形式強化教師的本位意識。[3]以《狼牙山五壯士》 的教研為例。這是一篇真實生動、主題鮮明、情感強烈且語文要素極為豐富的紅色文本。教研圍繞著課標提出的要求,至少可以形成三個教研任務:1.人物的神情神態的學習與領悟。2.語文要素在文本中的作用。3.紅色歷史事件的閱讀。三個教研任務涵蓋了課標的四大領域與四個素養,幫助教師直接從任務群的角度去做文本的解讀,從而確定了作業單、資料袋等“學習支架”,讓學生使用“學習支架”完成自主閱讀,獲得充分感悟五壯士英雄壯舉和偉大革命精神的時間與空間。接下來,讓學生通過鎖定文本中關鍵詞句的方式梳理學習的思路,強化學習的效能,學生通過充分地交流,更細致地完成了文本的學習。最后,教師以微報告、實踐案例等形式做整堂課解讀,聽取其他教師的教研意見,形成一個完整的學習閉環,真正實現紅色文化教育中的“教學相長”。
我們必須承認,整個小學階段的所有學科教學中都存在知識傳授和情感教育相互矛盾的現象。學生也許能夠非常熟稔地說出革命英雄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事跡,卻不會在情感上達到共鳴與收獲。這是因為,紅色故事和紅色人物距離學生的現實生活很遙遠,學生很難在背景離差極大的情況下形成情感悟性。可是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又決定了他們只有在“動情”的基礎上,才能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為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有意識地強化情感引導的環節,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始培養學生的學習情感。在設計《軍神》 一文教學時,教師可有意識地弱化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而是從不使用麻醉劑醫治眼睛的角度入手去做教學設計。在導入階段適當地引入圖片、視頻用以營造情感氛圍,在新課講授階段,安排小組合作討論的環節,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表達的機會,在課程的結尾再次播放相關的影視片段,推進學生情感的升華。我們可以看到,整堂課都是圍繞“情感”展開的,表面上降低了語文的學習難度,強化了個人的意識意志,但這個強化沒有脫離“人”這一學生熟悉的載體,學生可以對時代背景是陌生的,但是對人在肉體上承受的痛苦的感知卻是清晰的或者說是可以通過親歷獲得深刻印象的。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讓學生再去細品文本中的語言文字,學生就會不由得心生佩服,深刻領會“軍神”背后的含義。所以,在任何情況下,教師以情感為切入點去做教學設計,更能帶給學生真實的感受,獲得事半功倍之效。[4]從更加宏觀的層面來看,我們在語文學科中融入紅色文化教育資源的終極目標之一是激活文化自信,這只有在情感貫通的基礎上才能夠達成。所以,把學生代入真實的情境中,拉近學生和紅色文化的距離,應該成為教學設計過程中堅持的一個宗旨。
紅色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代表,是語文教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充分認識紅色文化的價值,立足學科屬性和文化使命,將語文要素融入紅色文化中,再將紅色文化融入實際生活,形成一個系統、漸進的鏈條是小學語文教學融入紅色教育的基礎。教師必須堅持不懈地打牢這一基礎,把紅色文化的內涵以學生可感可知可用的方式傳達給學生,讓紅色基因不僅成為學生人文素養的核心軸,更激發出其自覺自動地以紅色基因指導自己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行為,從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儲備有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