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想的提出,為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注入了嶄新活力,并對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帶來了機遇與挑戰。由于體育運動的開展對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具有促進作用,可充分提升農村地區居民的身體素質,因此推廣與普及體育運動受到廣泛關注。伴隨著廣場舞在城市大街小巷的興起,在農村地區推廣與普及廣場舞成為關注焦點。有必要系統性分析廣場舞的基本概念、推廣與普及廣場舞的重大作用,最終找尋到實現農村廣場舞推廣與普及的具體策略,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本文基于此,淺談農村廣場舞的推廣與普及。
1 廣場舞的基本內涵
首先,廣場舞屬于一種精神文化,是在社會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的,是廣大人民群眾追求文化娛樂生活所形成的產物。廣場舞是提倡多人參與的一種集體文化項目,通過開展廣場舞,可吸引廣大人群集中在一起,從而增進人們之間的情感連接,緩解工作和生活壓力,達到鍛煉身體的效果。廣場舞是一種時尚的體育文化項目,屬于一種大眾性較強、普及性較高的體育文化,廣場舞不受職業年齡等各種外在條件的限制,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包含眾多體育元素,如健身舞蹈、體育舞蹈、體育項目等。廣場舞體現了體育文化與大眾文化的結合,由于其具有強大的凝聚力與滲透力,因此推廣與普及廣場舞具有時代發展的必然性。
2 廣場舞的價值
2.1 具有健身價值
人群的注意力受外在定向刺激的影響,在進行廣場舞的過程中,由于個體的注意力出現轉移,集中在欣賞廣場舞以及按照廣場舞音樂的節奏調整肢體動作上,身體可處于休息狀態中,在這段時間得到調整,因此廣場舞具有一定的健身價值,可消除個體在學習和生活之余的身心疲勞感。
2.2 具有審美價值
群眾參與廣場舞不僅可起到陶冶情操、鍛煉身體的作用,還可提高個人技藝。群眾經常參與廣場舞,可使身體外形變得更加健康、呈現出健康美。在長期的練習下,廣場舞舞者的體態變得更加優美,身體動作變得更加協調,會呈現出更具有審美價值的舞蹈表演。因此可以說,廣場舞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
2.3 具有社會價值
由于廣場舞屬于集體運動,參與廣場舞的人群可體驗到個人參與到集體中的快樂感,因此還能夠調節人與人之間關系,促進社群文化建設,促進社會的穩定和和諧。
3 農村推廣與普及廣場舞的重大意義
3.1 可豐富農村地區居民的文化娛樂生活
社會的快速發展使得農村地區居民的生活壓力與日俱增,但是由于電影院、游樂場等娛樂設施不夠完備,長期以來農村地區居民的群眾文化娛樂生活又相對單一,不足以滿足他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明需求,緩解他們在快節奏的生產生活中所面臨的壓力。而廣場舞的出現則打破了這一格局,廣場舞的參與門檻低,參與感卻很高,推廣與普及廣場舞可豐富農村地區居民的文化娛樂生活,提升農村地區居民的幸福感,加強農村地區的精神文明建設。
3.2 促進農村地區的群眾文化建設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農村地區由于經濟發展水平和城市相比相對滯后,因此群眾文化發展水平相對不高。由于廣場舞屬于一種較為流行的藝術形式,具有較強的文化性與娛樂性,并且參與門檻低,能夠讓絕大多數的農村居民都參與進來,便可促進農村地區的群眾文化建設[1]。首先,在農村地區開展廣場舞滿足了農村地區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婦女的精神文化需求,并可提高農村地區居民參與文化生活的參與度;其次,廣場舞的出現壯大了農村地區群眾文化的發展隊伍,如農村地區群眾通過自發組織群眾表演,不斷豐富了農村地區群眾文化生活的內涵,對推動農村地區群眾文化建設起到引導作用。因此在農村地區推廣與普及廣場舞是非常有意義的。
3.3 可提升農村地區居民的身體素質
廣場舞屬于通俗性舞蹈,其動作難度較小,強度相對自由,屬于一種不同年齡段的人群都可以參與進來的全民性運動。通過推廣與普及廣場舞可有效提升農村地區居民的身體素質。農村地區居民由于長期勞作,彎腰耕種,往往形成不良的身體姿態,通過練習廣場舞便可使身體形態得到矯正。與此同時,由于在廣場舞的練習中,要協調全身的關節、肌肉、骨骼,以跟得上音樂和節奏,因此跳廣場舞能鍛煉人的上下肢、腰腹部肌肉以及關節,緩解身體疲勞,最終提升農村地區居民的身體素質。
我國農村人口占到全國的總人口的一半以上,因此農村地區的文化發展是實現全面推動文化發展的關鍵,推廣與普及廣場舞可在一定程度上對農村地區體育文化的繁榮起到促進作用。農村地區居民利用閑暇時間參與廣場舞,通過形成熱烈的廣場舞氛圍,進而同步增強農村地區居民參與體育鍛煉的熱情,產生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與生活方向,最終將促進農村地區體育文化的繁榮。
4 農村廣場舞推廣與普及的要點
4.1 注意活動時間以及活動節氣
對農村地區而言,其農業生產具有固定規律,因此在推廣與普及廣場舞時,必須注意活動時間以及活動節氣。例如:在農忙時節,尤其是處于春播秋收期間,不強行向農村地區居民推廣廣場舞,而選擇在農閑時節推廣,以提升廣場舞推廣與普及的效果。另外,在推廣與普及廣場舞時,需根據農村地區實際情況以及農村地區居民的生活習慣開展推廣和普及活動,如此才能提高農村廣場舞推廣與普及的效率。
4.2 注重廣場舞推廣與普及的導向性
廣場舞屬于大眾文化,但無論是廣場舞的音樂選擇還是廣場舞具體舞蹈動作編排應都安排專業的舞蹈人士創作并做一些指導,使得廣場舞更加科學。應注重廣場舞推廣與普及的導向性。如通過篩選符合農村地區居民群眾審美習慣的舞蹈作品進行推廣,避免因舞蹈音樂不符合當地居民的思想觀念而造成農村居民對廣場舞產生厭惡心理。
4.3 注重在廣場舞推廣與普及教學中的靈活性
廣場舞的本質還是一種舞蹈類型,因此其具有表演性,對舞者具有一定的舞蹈素質要求。而由于農村地區居民大多沒有舞蹈基礎,也更加熱衷于進行動作簡單、學起來較為容易的舞蹈的學習,因此在農村廣場舞推廣與普及過程中,需注重教學的靈活性。例如:在廣場舞教學過程中,避免應用過多的踢、拉、跳躍等高難度動作,舞蹈動作應既不一跳到底,也不出現頻繁變換,而使舞蹈動作變得尤為簡單易學,進而提升廣場舞推廣與普及效果,使更多人參與到廣場舞活動中來。
5 農村廣場舞推廣與普及的具體策略
5.1 提高對廣場舞的重視程度,為廣場舞搭建平臺
在農村地區實現廣場舞的推廣與普及,農村地區的領導班子要提高對廣場舞的重視程度。例如:首先,政府以及文化主管部門通過制定與群眾文化活動相關的政策規范,落實對廣場舞的管理,如取消一切影響廣場舞文化活動的門檻,從而為廣場舞向健康方向發展奠定基礎;其次,搭建廣場舞文化活動平臺,如通過定期舉辦農村廣場舞大賽,刺激農村地區居民參與到廣場舞活動中來,可分別舉行青年組、老年組競賽,讓各年齡層的人都能對廣場舞感興趣。與此同時,對所有參與競賽的農村居民進行獎勵,從而有效提升廣場舞推廣與普及的質量,使廣場舞得到健康發展。
5.2 利用媒體互聯網開展推廣與普及
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越來越多的先進設備變得更為普及。為有效推廣與普及農村廣場舞,必須充分利用媒體互聯網等渠道。例如:首先,創建微信公眾號平臺,通過利用廣場舞官方客戶端,在平臺發布農村廣場舞相關的圖片視頻以及相關知識,使廣大廣場舞練習者都可通過客戶端接收到關于廣場舞的所有信息[2];其次,利用電視節目宣傳廣場舞知識,如電視節目適時播放關于廣場舞的內容,提升廣場舞的宣傳力度,使農村地區居民都能對廣場舞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從而有效提升廣場舞推廣與普及的質量,使廣場舞得到健康發展。
5.3 采用階段性、系統性推廣方式
由于農村地區居民接受新鮮事物的興趣不像城市居民那樣活躍,因此在推廣與普及廣場舞的過程中,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由簡易到復雜,采用階段性、系統性的推廣方式。例如:一方面,在推廣的初期,通過散發宣傳單等基本形式使農村地區居民認知廣場舞,初步激發農村地區居民對廣場舞的興趣;另一方面,在推廣的中期通過安排廣場舞指導員與廣場舞領舞者向農村地區居民教授廣場舞,鼓勵農村地區居民參與到廣場舞中,久而久之,農村地區的居民慢慢形成一種廣場舞鍛煉習慣,提升廣場舞推廣與普及效果。
5.4 根據人群特征實行差異性推廣與普及
由于農村地區居民不同人群在工作能力、智力以及體力方面存在差異,不同年齡段的人群接受新鮮事物、學習新鮮事物的能力不同,因此必須根據人群特征實行差異性推廣與普及方式。例如:根據參與廣場舞的人群多為老年人、婦女和兒童這一特點,分別選取適合不同人群的廣場舞舞種進行宣傳。根據老年人群體運動相對不靈活的特點,選取簡易的廣場舞[3];而根據婦女群體的特點,選取動作優美的廣場舞,從而提高農村地區居民參與廣場舞的積極性,實現農村廣場舞的推廣與普及。
5.5 充分利用傳播者,提高推廣與普及效果
在農村地區推廣與普及廣場舞的傳播者應由農村中的運動精英以及婦女主任、廣場舞愛好者擔當,為實現廣場舞的有效推廣與普及,要充分利用傳播者這一角色,鼓勵他們發揮“領頭羊”的帶動作用。例如:農村地區婦女主任通過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引領村中居民學習廣場舞,從而產生一種廣場舞參與氛圍,帶動其他人群參與進來,如此不僅可讓農村居民參與到廣場舞活動中來,還可有效提升農村居民的健身意識,刺激他們參與到其他體育運動中來,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5.6 增強政府管理力度,完善相關部門建設
廣場舞從本質上而言屬于體育運動項目,任何一項體育運動項目的推廣與普及皆需要政府支持,因此只有增強政府管理力度,完善相關部門建設才可實現廣場舞的推廣與普及。例如:鄉村地區政府及相關領導部門要提高對廣場舞的重視程度,由基層文化站負責廣場舞的推廣與普及,文化站可打造豐富多彩的廣場舞活動,通過指派文化站專業舞蹈演員對參與廣場舞的人群進行指導培訓,充分發揮出引領作用,最終科學實現廣場舞的推廣與普及。
6 結語
總而言之,廣場舞屬于一種深受農村地區居民喜愛的藝術表現形式,廣場舞的推廣與普及對提高農村地區的精神文明建設具有促進作用。在推廣與普及廣場舞過程中,只有充分提升農村地區居民對廣場舞的興趣,加大組織引導力度才可有效促進廣場舞的推廣和普及,實現廣場舞文化的健康發展,為提高國民精神文明建設作出貢獻。■
引用
[1] 鄧維霞,周聞云,韓金紅.廣場舞在邊遠農村地區的發展與推廣研究——以湖北恩施燕子鄉為例[J].新西部,2019(20): 57-58.
[2] 馬玉潔.讓“廣場舞”成為建設“美麗鄉村”的重要抓手——以駐馬店市“美麗鄉村”農村廣場舞推廣活動為例[J].藝術家,2020(3):182-183.
[3] 張新影.廣場舞在農村群眾中推廣的意義和途徑[J].大眾文藝,2019(12):5-6.
作者簡介:李沫(1978—),女,遼寧錦州人,本科,副研究館員,就職于錦州市群眾藝術館(錦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