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黎黎
摘要:土壤是樹木生長的基礎,也是樹木生命活動所需求的水分和各種營養元素的供應庫和貯藏庫。所以,土壤管理是園林樹木日常管理與養護的一項重要的工作。只有采取科學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改良措施,才能有效地改善樹木的生長環境,促進其生長發育,使其更好地發揮各項功能,達到綠化美化環境的目的。
關鍵詞:園林土壤;整地;管理;改良
園林樹木一般生長在人工化的環境條件下,其水分與營養的獲得往往有別于自然環境生長的樹木,同時還受到人為因素的影響,使其生長發育不良,難以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對園林樹木土壤進行科學合理的管理與改良,能夠改善土壤結構和土壤理化性質,提高土壤肥力,有效地改善樹木的生長環境,保證園林樹木生長所需養分和水分,促進其健康生長,進而發揮其改善環境、美化城市的作用。
園林綠地的土壤條件十分復雜,既有各種自然土壤,又有人為干預過的各類土壤;既有平原肥土,又有荒山荒地、建筑廢棄地、水邊低濕地、工礦污染地、鹽堿地等;既受地域性氣候、土壤、植被的影響,又受城市高密度人口和特殊的氣候條件及各種污染物的干擾。因此,園林綠地的土壤往往具有一些不同尋常的特點,如土壤層次紊亂、土壤物理性質較差、土壤中缺少有機質、土壤pH值偏高、土壤中外來侵入體多而且分布較深等。
2.1 荒山荒地
土壤未經深翻熟化,孔隙度低,肥力差。這種土壤用于栽植樹木時常需全面整地,采用深翻熟化和施有機肥等措施來改良土壤。通常翻耕深度為30厘米左右,以利蓄水保墑。對于重點布置地區或深根性樹種,整地深度應達到50厘米以上,并施有機肥,進行土壤改良。
2.2 平原肥土
平原肥土是理想的栽培土壤,最適合園林樹木的生長,但由于耕作層較淺,需通過整地打破犁底層
2.3 水邊低濕地
低濕地的土壤一般比較緊實,水分多,通氣不良,多帶鹽堿,不利于樹木根系的生長。這種土壤應通過適當的填土、挖排水溝、松土曬干和施有機肥等措施,降低地下水位,改變土壤水分和通氣條件,以適應園林樹木的生長。選擇耐水濕的樹種如水杉、柳樹、楊樹等進行種植,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2.4 沿海地區的土壤
沿海地區的土壤非常復雜,形成原因很多,并常受海潮及海潮風影響,鹽分大,必須經過土壤改良,才能實行綠化。另外,海邊的海潮風很大,空氣中的水汽含有大量的鹽分,會腐蝕樹木的葉片,應選擇耐海潮風的樹種。
2.5 市政工程場地
整地前,應先清除工地上遺留的雜物,如灰槽、磚頭、瓦礫、石塊等。由于施工機械的碾壓,常使得土壤變得十分堅硬,通氣不良。因此,在整地時,還應將堅實的土壤挖松,并根據設計要求處理地形。對因清除建筑垃圾而缺土的地方,應換土整平。
2.6 煤灰土或建筑垃圾土
煤灰土是人們日常生活所產生的廢棄物,建筑垃圾是建筑施工后的殘留物。煤灰土可以作為鹽堿地客土栽植的隔離層。大量的生活垃圾可以通過腐熟等處理后用于園林綠化。土壤中有少量的磚頭、瓦礫、木塊、木屑等殘留物,可以增加土壤的孔隙度,對樹木生長無害,而水泥、石灰及其灰渣則對樹木生長有很大危害,必須徹底清除并換土后才能栽植樹木。
2.7 工礦污染地
礦山和工廠排出的廢料中含有有害成分,被其嚴重污染過的土壤往往不適宜樹木的生長,必須換土后才能進行綠化。
2.8 新堆土山
挖湖堆山是園林建設中常見的改造地形措施之一。人工新堆的土山,要令其自然沉降,方可整地植樹。通常在土山堆成后,至少要經過一個雨季,才能開始整地。

3.1 松土除草
松土可以改良土壤通氣和水分狀態,防止土壤泛堿。除草可防止雜草、灌叢和藤蔓與樹木爭水、爭肥,擾亂樹形甚至絞殺樹木,降低其對樹木的危害。松土除草是一項經常性的工作,大多在生長季節進行,對幼樹尤為重要,一般可同時進行。松土深度一般為大苗6~9厘米,小苗2~3厘米。在進行松土除草作業時,要盡量做到不傷或少傷樹根,不碰破樹皮,不折斷樹枝。有些地方的當地鄉土草種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景觀特色,如馬藺、點地梅等,除草時可以保留,而將其中影響景觀效果的其他草種去除,這樣做既能保持物種的多樣性,又可以形成一定的地域景觀,還能降低土壤管理的費用。
園林中還常有鳥類食后隨鳥糞排出的種子,以及風力傳播的種子,如楊、柳、榆等樹種的種子,在合適的土壤濕度條件下,這些種子極易萌發并攪亂設計布局,既影響景觀,又爭奪主栽樹種的水分和養分,一旦發現,也應盡可能在其苗期連根清除。
3.2 地面覆蓋與地被植物
在樹木生長季進行地面覆蓋,在樹木生長后期將覆蓋的有機物翻入土中,可增加土壤有機質,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選用覆蓋材料以“就地取材、經濟適用”為原則,如水草、樹葉、樹皮、馬糞等,均可應用。在大面積粗放管理的園林中,還可將草坪上或樹旁刈割下來的雜草堆于樹盤周圍。覆蓋厚度3~6厘米為宜,鮮草5~6厘米,過厚會產生不利影響。
地被植物可以是緊伏地面的多年生植物,也可以是1~2年生的較高大的綠肥作物。用多年生地被植物覆蓋地面,不僅具有良好的覆蓋作用,還可以抑制塵土飛揚、提高園林景觀效果、防止雜草生長、節約樹木養護費用。用綠肥作物覆蓋地面,除能夠發揮覆蓋作用外,還可在開花期將其翻入土內,起到施肥改土的作用。作為樹下的覆蓋植物,應具有適應性強、有一定的耐陰能力、覆蓋效果好、繁殖容易等優良特性,如二月蘭、叢生福祿考、玉簪類、白三葉、紫花地丁等。
4.1 土壤耕作改良
深翻熟化:在荒山荒地、低濕地、建筑的周圍、土壤的下層有不透水層的地方、人流的踐踏和機械壓實過的地段等處栽植樹木,特別是栽植深根性的喬木時,栽植前應深翻土壤,栽植后也應定期深翻。前者是在栽植樹木前,配合園林地形改造、雜物清除等工作,對栽植場地進行全面或局部的深翻,并曝曬土壤,打碎土塊,填施有機肥、為樹木后期生長奠定基礎;后者是在樹木生長過程中進行土壤深翻,加快土壤熟化。一般可每3~4年深翻一次,黏土、澇洼地可每1~2年深翻1次。深翻包括樹盤深翻與行間深翻兩種。樹盤深翻適用于園林草坪中的孤植樹和株距較大的樹木。行間深翻多適用于呈行狀種植的樹木,如風景林、防護林帶、園林苗圃等。
客土栽培:對栽植地實行局部換土的栽培措施。如在巖石裸露、人工爆破坑栽植,或土壤十分黏重,土壤過酸、過堿,以及土壤已被工業廢水、建筑垃圾及其他廢棄物嚴重污染等情況下,或在選定的樹種需要一定酸度的土壤,而本地土質不合要求時,就應全部或部分換土以獲得適宜的栽培條件。
培土:培土是一項經常性的土壤管理工作,可增加土層厚度,保護根系,補充營養,改良土壤結構。根據土質確定培土基質類型,每次培土不宜太厚,以免影響樹木根系的正常生長。
4.2 土壤化學改良
土壤化學改良主要是調節土壤酸堿度。我國許多城市的園林綠地中,酸性和堿性土所占比例較大對觀賞樹木的生長發育有直接影響。土壤酸化主要通過施用釋酸物質來調節,如施用有機肥料、生理酸性肥料等,以降低土壤的pH值。土壤堿化的常用方法是向土壤中施加石灰石粉(碳酸鈣粉)、草木灰等堿性物質,以石灰石粉應用較普遍。
4.3 生物改良
包括植物改良和動物改良兩個方面。在城市園林中,植物改良是指通過有計劃地種植地被植物來改良土壤。各地可根據實際情況,按照習性互補的原則靈活選用物種,處理好種間關系。動物改良土壤可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加強土壤中現有有益動物種類的保護,如昆蟲、原生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真菌等,它們對土壤改良具有積極意義。二是推廣使用生物肥料,如根瘤菌等。這些生物肥料含有多種微生物,它們生命活動的分泌物和代謝產物,既能直接給樹木提供某些營養元素、激素類物質、各種酶等,促進樹木根系的生長,又能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能。
4.4 疏松劑改良
近年來,我國已開始大量使用有機疏松劑來改良土壤結構,如泥炭、鋸末粉、谷糠、腐葉土、腐殖土、家畜廄肥等。注意一定要使用經過發酵腐熟的材料,并與土壤混合均勻。
綜上,在園林樹木日常管理與養護工作中,土壤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項。相關工作人員應及時進行科學有效的土壤管理,改善樹木的生長環境。另外,還要注意防止土壤污染,如禁止向城市園林綠地排放工業和生活污染物;各類污水必須凈化后方可用于觀賞樹木的灌溉;及時清運有毒垃圾、污泥;執行科學的施肥制度,大力發展新型肥料,增施有機肥;嚴格控制劇毒農藥及有機磷、有機氯農藥的使用范圍;廣泛選用吸收污染物及抗污染能力強的觀賞樹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