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旋亮
牛病毒性黏膜病一般會造成牛只產生腹瀉的情況,又被稱為牛病毒性腹瀉性黏膜病,是一種全球范圍內的急性傳染病,犢牛發病率最高,全年均可發病,春秋兩季發病率較高。本文對牛病毒性黏膜病的流行病學特征、臨床診斷與具體防治措施進行介紹。
牛病毒性腹瀉病毒為黃病毒科,瘟病毒屬,有囊膜的單股正鏈RNA病毒,呈圓形。此病毒對氯仿、胰酶和乙醚敏感,不耐酸,在酸堿值在3.0以下,易被破壞;不耐高溫,56℃以上即可被滅活;耐低溫,病毒可在-70℃冰凍狀態存活數年。本病毒能夠在胎牛腎、豬腎、胎羊睪丸與牛睪丸、肺臟與肌肉組織的細胞中增殖傳代。同羊邊界病病毒和豬瘟病毒同屬,在結構蛋白與基因特性上同以上兩種病毒同源性較高。牛病毒性腹瀉病毒與豬瘟病毒氨基酸同源性為85%左右,與核苷酸的同源性為60%左右,在血清學上產生交叉反應。
2.1 傳播途徑
此病毒可以通過帶毒病牛進行水平傳播,傳染率較高。帶毒牛的糞便與排泄物均攜帶病毒。帶毒病牛處于急性發熱期時,本病毒存在于病牛的血液中,并能夠保持21天,隨后血液中檢測不到病毒,但是病牛的骨髓、脾臟、直腸與腸系膜淋巴結中病毒含量較高。此病毒也能夠通過胎盤進行垂直傳播,帶毒公牛通過交配,將病毒傳染給母牛,妊娠期母牛攜帶病毒可以通過胎盤傳染幼崽,本病毒在120天仍具有一定的傳染性,且穿透力較強,能夠穿過胎盤保護屏障感染犢牛。此病毒還能夠通過被污染的飲水、飼料、注射器、飼養器具、運輸工具等進行傳播;也能夠通過其他宿主如豬、羊、鹿等傳播病毒。通常情況下,成年牛只感染牛病毒性黏膜病的比例約為5%,而犢牛感染率較高,約為25%,此病的致死率高達90%以上。
2.2 易感動物
此病毒的易感動物為牛、羊、鹿和豬。所有品種的牛都具備易感性,尤其是犢牛,急性病例居多。羊感染后能夠產生抗體,無明顯癥狀。豬感染此病毒后,出現類似豬瘟的臨床表現與病理變化。
2.3 流行特點
此病潛伏期約為2天。在新疫區與新生犢中呈急性發病、病亡率較高。新疫區青年牛發病較多,發病率為5%,死亡率高達90%~100%。雖然老疫區發病率和死亡率都較低,但帶毒率較高。此病每年均會發生,多發于冬末春初的季節交替時節。采用封閉飼養的肉牛群呈暴發式發病。
3.1 急性型
此類型多發生于6~18月齡的犢牛,發病率較高、病程進展較快、病亡率較高。染病初期病牛精神不振,采食量減少,心跳加速,體溫上升,高達42℃,2~3天后逐漸降低,但會再次上升,雙相熱。隨病情進展,表現為結膜潮紅,流眼淚、流鼻涕,鼻黏膜與口腔產生潰瘍甚至糜爛,停止進食,糞便呈水樣,腹瀉早期糞便為稀粥樣,有臭味,后期糞便中含有較多腸黏液、氣泡和血液,如不立刻補液治療,染病犢牛會因迅速脫水衰竭而亡。
3.2 慢性型
慢性型為急性型逐漸轉化而來,染病犢牛呈耐受性經過,病程持續時間長,患牛表現為機體消瘦,生長遲緩或停滯,眼鼻分泌物較多,產生間歇性腹瀉,偶爾可見黏膜潰瘍或壞死,少數患牛產生繼發慢性蹄葉炎。如果治療不得當,會因繼發感染而死亡。
3.3 持續性感染型
此種類型病牛一般處于免疫耐受狀態,機體健康,無任何臨床癥狀,當牛只出現機體免疫力降低時,病毒在體內迅速增殖,造成自身發病或傳染給其他牛只。部分母牛感染牛病毒性腹瀉病毒通過胎盤傳播病毒,產出帶毒犢牛,整個牛群持續性感染比例為1%,此種牛終身帶毒,嚴重威脅健康牛的健康。
對病牛進行剖檢,可見皮下出血,氣管、鼻腔和關節囊均有滲出物與膿性分泌物;部分肺臟水腫、質地變實、出血,剖開后呈干酪樣;心臟體積增大,心包膜出現充血,有積液。腸道內存在縱向出血條紋,真胃黏膜和瘤胃上皮細胞壞死或出血。淋巴結呈暗灰色,淋巴組織產生中心壞死。
5.1 電鏡檢查
采集病牛新鮮組織作為病料或細胞培養開展復染法檢驗,通過電鏡檢測,可見顯著的病毒粒子特征,是目前使用較多的疾病檢驗手段之一。
5.2 中和試驗
使用睪丸或犢牛腎細胞培養出來的病毒與適當濃度的抗體反應,使病毒失去致病性,從而防止病毒感染細胞。通過檢測病毒與抗體的反應程度,可以判斷牛是否感染了此病毒,以及其免疫狀態。中和試驗是一種靈敏度和特異性都很高的診斷方法,廣泛應用于此病毒的檢測和防控工作中。其劣勢為對少數感染源檢測不徹底,持續感染性牛只處在免疫耐受狀態下,終身攜帶病毒,對此類動物的檢測結果存在一定偏差。
6.1 加強檢疫
為了有效控制牛病毒性黏膜病的發生與蔓延,各級相關部門應建立完善的檢疫步驟,強化養牛場的養殖管理與運輸管理工作,盡量避免因不科學的管理,導致牛病毒性黏膜病的傳播。應加強進出口養殖的牛只的檢疫工作。定期對牛群進行檢疫,了解周邊養殖場的疫病流行動態,以降低此病的傳播概率。
6.2 疫苗接種
進行疫苗免疫是預防本病的有效手段之一,若注射滅活苗,應進行兩次初始免疫,第二次注射在30天后進行。若使用弱毒苗,對6~10月齡的牛只進行接種,妊娠期禁用,以避免胎兒子宮內感染。基因工程亞單位疫苗既可以產生高效的中和抗體,又能對野外分離株牛病毒性黏膜病與同源菌株的感染產生一定的保護效果。
6.3 加強圈舍環境管理
牛病毒性黏膜病的感染率與養殖環境密切相關,務必加強飼養環境管理。首先,保證足夠的飼養空間,增加通風次數,降低此病毒傳播概率。其次,營造健康的飼養環境,冬保暖、夏降溫,提升牛群的抵抗力,保證牛健康生長。
6.4 加強日常管理
做好日常飼養管理工作是預防此病的重要手段之一。牛病毒性黏膜病發病的原因八成以上為衛生因素的影響。牛只腹瀉初期,傳播范圍較小,容易控制疾病蔓延趨勢,及時隔離病牛,開展消毒與防疫,以阻斷此病毒的傳播。養殖戶還應觀察、記錄疾病相關數據,發現隱患需及時防治。
6.5 對癥治療
使用500毫升硫酸鈉與5升水清理染病牛的腸道,使用高錳酸鉀溶液清洗病情較重的牛的腸道。腹瀉會導致病牛脫水,補充適當的葡萄糖、體液、地塞米松以緩解脫水情況,若病牛高燒不退,使用安乃近肌進行退燒治療。
中藥方劑可采用黑梅、白頭翁、味連、干生姜、川黃柏、岑皮,水煎取汁,早晚灌服兩次,連用3劑,癥狀即可減輕。
養殖人員應充分認識牛病毒性黏膜病流行特點與臨床癥狀,提高對此疾病的防范意識,加強檢疫,按時接種疫苗,強化飼養管理,采取科學有效的防治措施,以促進牛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