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力國
布魯氏桿菌病(Brucellosis),又稱馬爾他熱或波狀熱,由布魯氏桿菌(Brucella)感染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的傳染病,簡稱“布病”。 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將其列入必須通報的疫病名錄,我國農業部將其列為二類疫病。該病分布十分廣泛,目前,全世界已有160多個國家發生和流行,在我國多見于內蒙古、東北、西北等牧區。
近幾年,遼寧省內人間布病發病數量呈上升趨勢,畜間布病疫情也時有發生,直接威脅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危害畜牧業健康發展。國家、遼寧省相繼出臺《畜間布魯氏菌病防控五年行動方案(2022~2026年)》《畜間布魯氏菌病防控五年行動方案(2022~2026年)》《關于開展畜間布魯氏菌病防控專項行動的通知》(遼農辦畜發〔2022〕88號)等一系列文件,強調要加強畜間布病的監測、流調與防控。鑒于此,本研究通過座談交流、現場走訪、調查問卷等多種方式,對遼寧省14個市動物衛生主管部門、部分牛羊養殖場(戶)進行了調研,旨在為布病防控提供參考。
1.1 調查對象與時間
2022年4~10月,選擇全省14個市,每個市選擇2個牛羊養殖量相對多的縣區,共28個縣區,每個縣區隨機挑選1個牛規模場(養殖數量超過50頭)、1個羊規模場(養殖數量超過200只)和4~6個散養戶,共56個牛羊規模場、140個散養戶。在開展調查之前,各市縣動物衛生部門均已告知受訪者調查的方式、內容和目的。
1.2 調查內容與方法
根據布魯氏菌病防治技術規范及布病流行特點,設計“遼寧省布魯氏菌病防控知識調查問卷”,采取養殖戶現場填寫形式。問卷題型有單選題和多選題,內容包括4個部分。第一,養殖場戶基本信息,包括養殖規模、飼養人員年齡、文化程度等情況。第二,疫病知識掌握情況,包括臨床癥狀、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群體等情況。第三,防控情況,包括工作服裝、生活用具消毒等情況。第四,獲得布病知識渠道,包括信息來源、途徑等情況。
1.3 數據整理和統計
使用EXCEL軟件進行數據整理、匯總和分析。
2.1 養殖場(戶)基本信息
養殖者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等信息統計結果顯示:196名養殖者,173名為男性,23名為女性,占比分別為88.3%、11.7%;年齡在20~30歲為3名,31~40歲為32名,41~50歲為87名,51歲以上為74名,占比分別為1.5%、16.3%、44.4%和37.8%;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為140名,高中(中專、技校)為47名,本科(大專)為8人,研究生為1人,占比分別為71.4%、24%、4.1%和0.5%。
2.2 養殖場(戶)存欄情況
本次調查共走訪全省14個市、28個縣(區)、56個牛羊規模場、140個散養戶,發放調查問卷196份,全部回收。其中,牛場(戶)和羊場(戶)分別為 50個和146個,牛場存欄數50頭及以上的占7.2%(14/196),牛場存欄數50頭以下的占18.3%(36/196),羊場存欄數200頭及以上的占7.2%(14/196),羊場存欄數200頭以下的占67.3%(132/196)。
2.3 養殖者對布病知識掌握程度
在參與調查問卷的養殖者中,100%(196/196)的養殖者均知道布病并且未感染過布病,但其中有6.1%(12/196)的養殖場(戶)所養牛羊發生過布病;100%(196/196)的養殖者均知道牛羊感染布病會發生流產,其中有78.1%(153/196)了解布病還會引起母畜胎衣不下、公畜睪丸炎、關節腫大等臨床癥狀,21.9%(43/196)不了解;100%(196/196)的養殖者均了解布病會在牛羊之間傳播,也會傳染給人,其中有36.7%(72/196)了解布病具體的傳播途徑,63.3%(124/196)只知曉接觸會傳播布病。
2.4 養殖場(戶)布病防控情況
在養殖區工作時,有6.6%(13/196)不穿戴任何防護用品,50.5%(99/196)穿戴膠鞋和工作服,42.9%(84/196)佩戴口罩、穿戴膠鞋和工作服,沒有養殖者佩戴防護眼鏡;100%(196/196)養殖者在結束養殖區工作時進行洗手,41.3%(81/196)既洗手也消毒;79.6%(156/196)的養殖者家中刀具與砧板生熟分開,20.4%(40/196)共用。
2.5 養殖者獲取布病防控知識情況
在受訪者中,有5 3 . 6 %(105/196)主要通過電視、網絡渠道獲取布病防控知識,46.4%(91/196)主要通過獸醫、宣傳資料渠道獲得;44.4%(87/196)的受訪者最想了解布病的預防措施,33.2%(65/196)最想了解布病的消毒手段,22.4%(44/196)最想了解臨床癥狀和治療方法。
為進一步促進全省各地人畜共患病防控工作的開展,強化牛羊布病的源頭防控理念,提高養殖群體的防控意識,正確樹立以“人病獸防、關口前移”為宗旨的工作導向,本研究通過開展入戶宣傳、現場指導等方式,在全省14個市范圍內開展問卷調查,涵蓋196個養殖場(戶)。調查發現,近年來,隨著牛羊飼養量增加及飼養規模擴大,人間布病感染人數逐漸增多,其中,感染人群主要以從事養殖、接產、屠宰、調運等密切接觸者為主,其次是以食用未經熟化處理的肉類及乳制品的間接接觸者為主。
布病疫苗屬于弱毒苗,具有感染能力,如操作不當,會造成操作人員感染,因此,村防疫員給牛羊接種布病疫苗存在感染風險。免疫地區進行免疫后,監測不能區分陽性抗體是注射疫苗產生的抗體或是感染布魯氏菌產生的抗體,這就造成陽性畜的持續傳播細菌,導致畜間布病增多,這也是人感染數量增多的一個重要原因。
調查結果表明,年齡在41歲以上的男性是牛羊養殖主要勞動力,高學歷(本科及以上)養殖者或管理者占比不足5%,這就提示雖然絕大多數受訪者有意愿主動獲取布病防控知識,但理解、辨別、掌握這些知識尚存困難,這一點在網絡渠道獲取知識尤為顯著,有的養殖者聽信網絡主播所講布病防控知識,錯誤應用試紙條等其他方法進行布病檢測。在布病防控知識應用方面,消毒不全面、不徹底、不按時等情況屢見不鮮,在散養戶中,自身防控意識淡薄,只有42.9%的受訪者會在牛羊養殖區佩戴口罩和工作服。
調查發現,所有養殖場(戶)均了解布病會導致牛羊流產、傳染給人,表明養殖者具備一定的布病防疫知識。這得益于遼寧省近幾年持續的宣傳培訓,可見,宣傳培訓是提高養殖環節布病防控知識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只有少數養殖者知曉經產牛羊雖感染布魯氏菌,但一般不會發生流產,63.3%的受訪者不了解布病具體的傳播途徑,這也說明宣傳培訓要由淺入深、持續不斷進行。
綜上,遼寧省依然存在發生布病的風險,動物衛生主管部門的宣傳培訓起到一定作用,養殖場(戶)具備一定的布病防控知識,能夠及時發現并主動上報疑似病例,因此,畜間布病總體可控。在今后工作中,動物衛生主管部門要持續加強畜間布病監測、流調等防控工作,采取多種形式、多種手段、效果明顯的方式方法,針對養殖場(戶)關心問題加大宣傳培訓力度,提高易感人群的自我防控能力,有效控制畜間布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