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強
本病的病原是一種革蘭氏陰性的小桿菌、卵圓形,1~3微米大小,不形成莢膜和芽孢,大多數周身鞭毛,能運動。需氧兼性厭氧菌,能產生水腫毒素、內毒素、溶血素和腸毒素等毒素。恒溫培養箱37℃培養24小時,在普通瓊脂培養基上生長出光滑、不透明、中等大小菌落,直徑1~3毫米。有的菌株在血液培養基上有溶血現象。在麥康凱培養基上長出圓形、隆起的紅色菌落。在伊紅美藍瓊脂培養基上培養,大多數菌落呈現黑色,并且有金屬閃光。在肉湯中培養,呈現均勻一致渾濁。生化特性,能分解葡萄糖、麥芽糖、甘露醇,產酸產氣。產生吲哚,不產生硫化氫,不分解尿素,不利用枸櫞酸鹽,不液化明膠,VP試驗陰性,M.R.試驗陽性。大腸埃希菌有O、K、H3種抗原。O抗原為菌體抗原,主要成分為脂多糖。K抗原為莢膜抗原,主要成分是糖蛋白復合物,只有形成莢膜的菌體才具有K抗原。H抗原為鞭毛抗原,主要成分是蛋白質,與細菌毒力無關。大腸埃希菌的致病性主要表現在O抗原和K抗原上,H抗原意義不大。本菌主要存在于敗血型病禽的肝臟、脾臟、腦等實質臟器中,并正常存在于家禽的腸道以及被糞便污染的環境中。我國已分離出雞源性大腸埃希菌50多種,鴨源和鵝源大腸埃希菌也為數眾多。常見的致病血清型,雞源的是O1、O2、O78;鴨源的是O141、O73、O7、O1;鵝源的是O141、O7。大腸埃希菌具有質粒,極易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
大腸埃希菌自然感染主要是雞、火雞、鴨、鵝,其次是鵪鶉、鴿子、孔雀、珍珠雞等,各種年齡的雞均易感,但受到飼養管理水平、環境衛生條件、防疫措施、有無其他繼發感染疾病等因素影響,本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有很大差異。正常情況下,雞腸道中的大腸埃希菌的10%~15%為致病性大腸埃希菌,這些致病性大腸埃希菌隨糞便排出體外,污染飼料、飲水、用具和墊料,引起本病傳播。本菌污染孵化器以后,可造成孵化期感染,出現死胚、弱雛和患臍炎的病雛。飼養管理較好的雞場,即使環境中有病原存在,也很少發病。但是當應激因素如飼養密度過大,雞舍空氣污濁、環境衛生差、氣溫突變、飼養管理不善等刺激下,致病性大腸桿菌迅速繁殖,造成雛雞、育成雞和成年雞發病。
雞大腸埃希菌病有3種感染途徑:一是經蛋傳播。二是經呼吸道感染。三是經口感染。雛雞感染后,一般呈急性敗血癥經過;大雞則以亞急性和慢性感染為主,大腸埃希菌病是肉仔雞飼養的高發病之一。由大腸埃希菌病引起的死亡沒有明顯死亡高峰,但是病程很長。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北方多發生于冬春季節;南方多發生于多雨、悶熱、潮濕季節。
由于致病性大腸埃希菌血清型眾多,可以引起多種病型,臨床癥狀表現多樣性。
敗血型大腸埃希菌病是最常見病型,成年雞和雛雞都可能發生,但多發于雛雞和6~10周齡的雞。發病雛雞飲食減少,精神不振,腹瀉,排出白色或者黃綠色糞便,呼吸困難,常伸脖張口,最后衰竭死亡。死亡率一般5%~20%。成年雞和日齡較大的雞多于寒冷季節發病,出現呼吸困難、流鼻涕、打噴嚏等癥狀。用攜帶本菌的蛋孵化時,出現死胚和臍炎。發生臍炎的病雛雞,腹部脹滿,無力,排白色或泥土樣稀便,大多在出殼1周內死亡。日齡較大的雞,尤其是6~9周齡雛雞,發生氣囊炎時,病雛呼吸困難,咳嗽、呼吸啰音,羽毛逆立,食欲減退,精神萎靡,逐漸消瘦,衰竭死亡。腸炎型病雞,腹瀉,消瘦,衰竭死亡。關節炎型病雞,關節腫大、跛行。成年母雞感染后,發生輸卵管炎和卵巢炎,腹部下垂,呈企鵝樣姿勢直立,產蛋減少甚至停止。眼球炎型病雞,眼瞼腫脹、羞明、流淚,角膜逐漸混濁,有膿性分泌物,瞳孔縮小,眼球萎縮,嚴重時眼球壞死失明。腦炎型病雞,出現神經癥狀,垂頭、閉眼、蹲伏、昏睡或者扭脖、歪頭、共濟失調、抽搐,最后死亡,病程2~3天,死亡率10%。肉雞腫頭綜合征,多發于4~6周齡肉仔雞,病程約10天。病雞初期抓撓顏面部,表現為面部痛癢,接著陷入垂危狀態和死亡,病雞頭部腫大,從眼睛周圍開始逐漸蔓延到整個頭部。多繼發大腸桿菌型漿膜炎而死亡。
不同的臨床病型,表現出不同的病理變化。
4.1 急性敗血型
典型病變是纖維素性心包炎,心包膜混濁增厚,心包膜上有大量灰白色絨毛狀的纖維素附著物,心包膜與心外膜黏連在一起。氣囊混濁增厚。肝臟腫大,肝外膜灰白色混濁,有纖維素樣物質附著,呈現肝周炎變化,肝臟表面有壞死灶,脾臟腫大,腹膜炎,腹腔內有大量黃白色滲出物,嚴重時引起腸管黏連。
4.2 臍炎型
臍環發炎,周圍腫脹,局部皮下膠樣浸潤。病變部位腹膜水腫,呈紫紅色,有時出現壞死灶。臍孔大多閉和不全,常堵塞卵黃塊。卵黃吸收不良,卵黃囊變大,卵黃膜變薄,卵黃呈黃褐色或黃綠色水樣,有時混有干酪樣顆粒物。
4.3 卵黃性腹膜炎
腹腔內有淡黃色液態和破碎或者凝固的卵黃,有的是污綠色液體,有惡臭味。內臟表面和腸系膜覆蓋淡黃色纖維素樣滲出物。腸管黏連,卵泡變形,呈不規則形狀,顏色為灰色、褐色或者棕色。輸卵管擴張變薄,內有黃白色纖維蛋白性滲出物或者干酪物。
4.4 慢性肉芽腫型
特征病變是十二指腸和盲腸出現典型的肉芽腫。還可見于脾臟、肝臟、腸系膜和小腸。肉芽腫呈灰白色或者黃白色,大小不等的腫瘤樣小結節。切開肉芽腫切面多汁,有彈性,呈放射性結構;大的肉芽腫中心堅硬,呈黃白色或者灰黃色,外面有一層包膜。
4.5 氣囊炎型
氣囊混濁、增厚、附著有纖維素性或者黃白色干酪物。
4.6 腸炎型
小腸黏膜紅腫,有大量出血斑點,腸腔內有黏性或者血性分泌物,有的腸黏膜有潰瘍灶。
4.7 腦炎型
可見頭部皮下充血、出血。有的病例頭部皮下有少量膠凍樣物。硬腦膜和軟腦膜充血、出血。典型病理變化是小腦表面和實質內大量針尖大小出血點,腦組織變軟。
4.8 關節炎型
可見關節腫大,關節液混濁,關節腔內有黏性或者膿性分泌物,病程長者見干酪樣物。
根據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可作出初步診斷。因為致病性大腸埃希菌血清型多,癥狀多樣,多見混合感染。因此,必須依靠實驗室診斷確診。
5.1 病料采集
采集病死雞胚、臍炎的卵黃、敗血型的肝臟,關節膿液、干酪物等。
5.2 鏡檢
將病料或者培養物涂片,革蘭氏染色,鏡檢。可見革蘭氏陰性,粗短,兩端鈍圓的小桿菌。多數單個存在,少數成對排列,沒有芽孢。
5.3 分離培養
將病料劃線接種于麥康凱瓊脂平板上,至于37℃恒溫箱中,培養24小時,可見邊緣整齊或者波狀,稍隆起,表面光滑濕潤,直徑1.5~2毫米,深紅色或者粉紅色菌落。在伊紅美藍瓊脂平板上呈黑色或者黑紅色帶有金屬光澤的圓形菌落。在普通瓊脂平板上長出灰白色圓形菌落。在普通肉湯中呈均勻混濁。
6.1 治療
為了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在投藥以前,要分離培養致病性大腸埃希菌,進行藥敏試驗,篩選敏感藥物。對于病情危急來不及藥敏試驗的病例,可選用下列藥物治療。慶大霉素:用硫酸慶大霉素針劑,肌肉注射,每公斤體重1萬~2萬國際單位,每日2次,連用3天。氟哌酸或環丙沙星:拌料,每公斤飼料加0.5~1克;飲水每公斤水加0.2~0.5克,連用3~5天。四環素或者土霉素:拌料,每公斤飼料加1~2克,連喂3~5天。
6.2 預防
6.2.1 嚴格的消毒制度對雞舍和飲水定期消毒。一般來說,春夏季節每天1~2次,秋冬季節隔日1次。
6.2.2 搞好孵化過程中的衛生消毒工作 搞好種蛋、孵化器以及孵化過程中的清潔衛生和消毒工作,減少感染機會,控制大腸埃希菌的傳播。
6.2.3 加強育雛期管理育雛期間應保持適宜的溫度、濕度,通風要良好,防止飼養密度過大。
6.2.4 免疫注射 對于污染嚴重雞場,用藥物不能控制本病時,采取本場的病死雞病料,分離培養出致病性大腸埃希菌,制成自家滅活疫苗,給本場的雞群預防注射,可以收到良好的預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