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人們對旅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體驗性強的旅游產品才具有足夠的吸引力。為推進邢臺市山區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促進邢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通過學習體驗經濟理論,以及深入挖掘邢臺市山區鄉村文化內涵,基于體驗經濟的視角提出推進邢臺市山區鄉村旅游發展的建議,一是增強旅游項目的體驗性,二是增強旅游動的參與性,三是增強民宿建筑的文化性。
關鍵詞:鄉村旅游;體驗經濟;山區
當前不斷加快的生活節奏和與日俱增的各種壓力,使很多城市居民追尋休閑放松的旅游體驗,渴望通過與大自然親近緩解壓力,而可以感悟大自然、體驗田園生活的鄉村旅游正好能滿足這一消費需求。
本文基于體驗經濟的視角,深入挖掘邢臺市山區鄉村的特色文化內涵,提出邢臺市山區旅游發展的建議,旨在促進邢臺市山區的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提高邢臺市山區鄉村的經濟發展水平。
2.1 體驗的含義
體驗的特征有以下幾點。一是體驗必須由消費者親身經歷,按照使用者參與的程度由淺到深,獲得體驗的方式可以分成使用、互動、創造3種類型;二是因為消費者在性格、職業、經歷等方面的不同,消費者在體驗活動中的主觀感受是個性的、獨特的,沒有兩個人擁有相同的體驗;三是體驗所產出的價值大小是由消費者的主觀情感來判斷的,不是由工業化時代的商品價格來衡量的。
2.2 體驗經濟的含義
相關研究發現,與購買物資相比,購買體驗獲得的幸福感和滿足感更強,較少后悔,而且更為獨特,不容易被替代。美國學者詹姆斯·吉爾摩和約瑟夫·派恩在1999年合著了《體驗經濟》一書,提出體驗經濟是建立在消費者充分體驗與參與基礎上的經濟,企業以商品為基礎,以服務為重心,為消費者創造出值得回憶的體驗。我們把體驗經濟的含義理解為以商品為道具,以服務為舞臺,讓顧客參與到某項活動之中,使其獲得個性化體驗的一種經濟形式。這是繼工業經濟、服務經濟和農業經濟之后的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建立在顧客體驗和參與基礎之上。
2.3 體驗經濟與旅游的關系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滿足基本物質需求和生理需求后,人們追求的更高的精神需求,對旅游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如今人們已經不滿足于單純的觀光旅游,更希望獲得全方位參與或體驗,希望體驗旅游目的地的生活方式、充分融入當地的特色文化。當代旅游可以說是一種體驗式旅游,這種旅游形式強調的是游客對當地民俗生活和歷史文化的體驗,注重游客在旅游全過程中的融入性與參與性。
由上可見,當代旅游是一種典型的體驗經濟形式,只有開發出互動性、個性化的產品,讓游客在體驗過程中體會到新鮮、奇特、難忘的感受,才會對游客有足夠的吸引力,從而創造出經濟價值。利用體驗經濟理論來開展與旅游相關的研究十分有意義。
要想增強旅游產品的體驗性,需要探究人們想通過旅游體驗到什么,其實人們想體驗的核心內容就是各地不同的文化。當今隨著全民素質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在旅游時不僅追求視覺上的美感,還追求對不同文化的探索,以及對自身認知能力的提升。體驗性強的旅游產品能使游客更深入的了解當地的文化,能給游客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使游客有強烈的獲得感,從而對游客形成長久的吸引力。因此,首要任務要深入挖掘當地的文化內涵。通過深入調查研究,發現邢臺市山區鄉村有以下三方面的文化內涵可以進行深入挖掘。
3.1 邢臺市山區有深厚的“古文化”內涵
邢臺有著3500余年燦爛的文明史,有“五朝古都、十朝雄郡”之稱,是中國最早的古都之一。邢臺悠久的歷史積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蘊,發生過堯舜禪讓、巨鹿之戰、胡服騎射等重要歷史事件,涌現出郭守敬、劉秉忠、李牧、宋璟等先賢,破釜沉舟、民脂民膏、腹背受敵、鹿死誰手等近百條成語典故源自邢臺。
3.2 邢臺市山區有深厚的“紅文化”內涵
李保國是河北農業大學原教授、經濟林專家、山區治理專家,他扎根太行山35年,為邢臺市山區研究出綠色核桃栽培、板栗集約栽培、優質無公害蘋果栽培等技術體系,極大地促進了邢臺山區農業產值的增加。他把畢生精力投入到山區扶貧和山區生態建設的事業中,事跡感人至深,李保國先進事跡和李保國精神具有深刻的紅色文化思想內涵。
3.3 邢臺市山區有深厚的“農文化”內涵
邢臺市山區鄉村農耕文化深厚、農業發展繁榮,并創立了多個聞名遐邇的農產品品牌,例如李保國為邢臺市山區培育出富崗蘋果、綠嶺核桃等全國知名品牌,還有盛名經久不衰的馬場秋梨、營養價值很高的邢臺板栗等。
4.1 增強旅游項目的體驗性
可以依托歷史人文資源(古文化)打造旅游項目。邢臺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涌現出很多歷史事件、歷史名人以及成語典故。可以根據一個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或成語典故,深入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和背后的故事內涵,結合當地山區景觀予以開發,打造歷史文化體驗度假區。還可以為青少年提供歷史文化研學的基地,打造成“歷史文化游學游”主題景區。
可以依托李保國先進事跡(紅文化)打造旅游項目。李保國心系群眾、扎實苦干、奮發作為、無私奉獻的高尚精神非常有教育意義,可以依托李保國精神,建立青少年思想教育研學基地或黨性教育研學基地,打造成“紅色文化游學游”主題景區。
可以依托農業資源優勢(農文化)打造旅游項目。邢臺市山區農業發展十分繁榮,可以打造集農業觀光、采摘、休閑、餐飲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滿足游客體驗“鄉愁”的愿望。可以設計農產品種植體驗、采摘體驗、加工體驗等旅游項目,設置傳統舂米體驗坊、傳統磨面體驗坊等傳統農業工作坊,讓孩子在體驗中獲得樂趣和知識,打造成學生社會實踐基地或“親子游”主題景區。
4.2 增強旅游活動的參與性
通過策劃各類參與性強的活動,以激發游客主動探索的精神、強化游客的情感體驗。比如可以開展趣味定向賽,任務是尋找多個目標點位,到達目標點位后回答出相應問題才算過關,其中目標點位的設置和問題的設置都和當地的文化密切相關,問題的答案可以通過觀察和聽取講解得到。這樣通過沉浸式和游戲式的休閑活動,使游客感受當地歷史文化的獨特魅力,了解到相關的故事以及情懷,給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還可以依據與邢臺有關的某個歷史事件設計旅游活動。比如根據巨鹿之戰這個著名的歷史事件,通過場景、建筑物、道具等營造秦末時期的氛圍,讓游客著秦朝的服飾并進行角色扮演,穿越到當時的情境中,沉浸式體驗秦末的歷史文化。
4.3 增強民宿建筑的文化性
游客青睞于民宿,是因為民宿獨特的裝修風格和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元素具有吸引力。因此,在建造民宿或者將傳統民居改造成民宿時,一定要注重文化元素符號的運用。例如以農文化主題的民宿,所有裝飾裝修的細節,包括家具、擺件、掛畫等,都應注重體現當地的特色農文化符號。還可以邀請游客參與到民宿經營者的家庭活動中來,請游客品嘗當地的特色美食,讓游客體驗特色美食的制作過程以及其他農事活動,讓游客體驗原汁原味的鄉村生活。
現在已經進入體驗經濟時代,要想推進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需要深入挖掘鄉村特有的文化內涵,并依托文化內涵設計體驗性強的旅游產品,才會對游客形成持久的吸引力。文章提出深入挖掘邢臺市山區“古”“紅”“農”三方面的文化內涵,從增強旅游項目的體驗性、旅游活動的參與性、民宿建筑的文化性3個方面提出了促進邢臺市山區鄉村旅游發展的建議,以期推進邢臺市山區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
基金項目:本文系邢臺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全域旅游理念下邢臺市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對策研究”(項目編號:XTSK41)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張文霞(1987-),碩士,管理學講師。研究方向:農業經濟與建筑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