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是集食物保障、原料供給、資源開發等于一體的多層次、復合型的綜合系統,晉中在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中優勢凸顯,短板猶存,立足晉中實際,堅持晉中特色,用好國家農高區“金字招牌”,圍繞挖潛力、補短板、強弱項,推動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提檔升級。
關鍵詞:晉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研究
鄉村振興是一個長期的歷史任務,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是鄉村振興過程中的一個系統工程。晉中市農業生產條件優越,現代農業水平全省領先,作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又獲批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農谷成為國家發展戰略,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優勢凸顯,潛力巨大,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堅實的產業支撐。
1.1 產業基礎比較扎實
全市涉農品牌超過4000個,其中3個獲中國馳名商標,63個獲山西省著名商標。農業農村部2019年第一批“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晉中8個農產品入選,占全省67%。晉中已完成38項農業地方標準制修訂工作,形成糧、菜、畜、果四大支柱產業,糧食年產達15.9億公斤,蔬菜和畜禽產品綜合產量連續多年位居全省第一,水果產量居全省第三。農產品加工業銷售收入323億元,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勢頭強勁,營業收入達到75.6億元,居全省第一。農業綜合機械化率79.5%,連續十年穩居全省第一。
1.2 產業鏈條初步形成
糧菜果產業鏈條初步發展,畜牧產業鏈條相對完善,現已形成飼料、養殖、加工全覆蓋,以標準化為基礎,適度規模為主導,生態循環的現代畜牧業發展模式。全市國、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分別達到5戶、78戶、200戶,農業產業化聯合體7000多個,平遙冠云、和順火麻等6家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成為省級示范聯合體。
1.3 資源要素優勢突出
晉中地處環渤海經濟圈3小時交通圈,承東啟西,承南接北,是太原農副產品主要供應基地,山西乃至華北重要的農副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山西農大、省農科院、山西高校新校區和山西科技創新城為農業產業發展提供了科技后盾。
1.4 特優產品潛力巨大
晉中農業之長在于“特”,其中雜糧、畜牧、蔬菜、干鮮果、中藥材五大特色產業具有比較優勢。玉米是全國最優質的飼料玉米,壽陽蕎麥被世界蕎麥協會譽為最好、最干凈的蕎麥;左權黑山羊、太谷生豬等特色畜產品品質出眾;榆次長凝蒜因富含抗氧化因子而具有很好的抗癌功能;玉露香梨、壺瓶棗、元帥系紅星蘋果、祁縣酥梨、左權核桃在國內多次果品鑒評展銷活動中獲得大獎,20世紀80年代,祁縣曾被國務院確定為紅星蘋果特供基地;太谷北陽長山藥在宋朝官方編撰的《圖經本草》中有記載,1990年版的《中國藥典》指出,太谷北陽山藥是我國長山藥兩大名產之一。現代特色農業新成果碩果累累,藜麥基因庫、先正達適合山西的37個新品種、蔬果型番茄、陸稻、脫毒苗木、晉汾白豬、南菜北種、南果北種、南花北移等。
與此同時,特色農業產業培育不足,產業龍頭不強、品牌不亮,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滯后等問題也較為突出。
2.1 龍頭不舉
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之比為2.4∶1,低于全國2.8∶1的平均水平。全國500強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僅有平遙龍海集團上榜。農產品加工企業銷售收入上億元的企業僅32家,5家國家級龍頭企業中最大的龍海集團年銷售收入12億元,僅為雙匯集團的1.8%。
2.2 品牌不響
有“三品一標”認證產品672個,農產品注冊商標3840個,但多數品牌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不高。全國馳名商標平遙牛肉集團的“冠云”系列產品年產量只有4500余噸。祁縣酥梨有不少以“中國甜梨”“香梨”包裝上市,原有的品牌美譽度呈下降趨勢。紅星蘋果原是晉中優質農產品,未在品牌打造上下功夫,廣大果農跟風種植紅富士,致使優勢喪失,反而冠以甘肅“花牛”銷售。
2.3 體系薄弱
從生產角度講,仍以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為主,集約規模經營體系尚未形成。從市場角度講,主導產業和主導產品的加工服務、品牌經營、市場營銷體系很不健全,優質產品的價值和潛力沒有得到很好挖掘。標準化程度高、影響力大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僅有榆次匯隆一家,與農業產業較為發達的地區相比,目前還沒有建成一個帶動力強的農產品銷售企業。
2.4 服務滯后
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仍以政府為主導,專業特色強、裝備水平高、市場化程度高的農業服務組織嚴重不足,諸如農民專業合作社,雖然數量已達1.2余萬個,居全省第一,但其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基本停留在產前農資統一采購,產后農產品銷售等簡單環節。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水平與家庭經營轉型社會化大生產、農業產業實現標準化規模化專業化生產、農產品走向市場等需求很不適應。
立足晉中實際,堅持晉中特色,高點定位,用好國家農高區“金字招牌”,圍繞挖潛力、補短板、強弱項,推動現代農業提檔升級,實現產業興旺,構建完整體系。
3.1 要素集聚、多元發展
依照《晉中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按照特色產業目標定位,統籌做好鄉村振興和城鎮建設布局,科學劃定生產區、生態區和保護區。深入研究晉中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優勢,挖掘生態、文化資源潛力,在做強有機旱作、優質雜糧、設施蔬菜、干鮮果等優勢產業基礎上,進一步做好新型特色產業的發展定位和規劃,拓展農業新功能,開發新產品。如東山地區利用獨特的氣候、國土資源,大力發展生態畜牧業、山地經濟林、夏季康養農業等;丘陵區積極發展干鮮果業、設施蔬菜、觀光休閑農業等。
3.2 突出重點、補齊短板
第一,龍頭帶動。把發展壯大加工龍頭企業作為實現由農業大市向強市轉變的主引擎,堅持創新政策、體制機制和建立現代農業產業園載體并舉創優龍頭企業發育環境,依托山西農谷優勢,積極引進一批實力雄厚、技術先進、市場份額大的農產品加工大企業、大集團;立足優勢產業,著力培育一批關聯度高、帶動性強、市場前景好的新型精深加工企業,延伸產業鏈條;加快特色農產品資源整合,著力解決產地“各自為陣”和加工鏈條“吃不飽”問題;對處在困境中的潛力龍頭企業進行篩選,重點實施一企一策的綜合扶持措施,確保現有龍頭企業健康發展。
第二,品牌引領。在創新品牌和做亮品牌上,一是聚焦晉中區域特色農產品,在市域范圍內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加快培育區域公用品牌,著力提升晉中優勢農產品的市場認知度和美譽度;二是積極借鑒王守義“十三香”和膠州辣椒醬產業發展經驗,挖掘“小產品” 、特色產品,在做精產品上下功夫,實現小產品大品牌;三是出臺品牌打造獎勵政策,努力締造晉中農產品品牌優勢。
第三,經營創新。鼓勵發展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企業等新型生產經營主體,農業家庭經營小生產與社會化大生產對接,實現生產領域的經營創新;圍繞產業走向市場、打造市場品牌,建設交易中心、規范化批發市場,引導發展市場經營主體,發展市場營銷網絡。通過完善的經營體系,真正實現優質、特色農產品的內在和經濟價值。
3.3 科研引領、提升質量
充分發揮山西農谷“研發高地”作用,依托山西農大、省農科院、駐市高校的科技資源,創新科技支撐加載“智慧芯”,使科技優勢與特色農業優勢緊密結合,在農業培育新動能、拓展新功能、開發新產品上求發展,在功能農產品、優質特色產品研發方面求突破。
3.4 創新機制、扶持引導
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和現代農業發展,對多部門、多渠道扶持政策進行統籌整合,集中發力。對影響農業產業發展的有關土地、環保、生態等政策規定條款逐項挖掘,兼顧共贏。創新正向引導政策機制,鼓勵各類人才投身鄉村振興戰略,強化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和基層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把科技資源轉化為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生產力。
圍繞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生產,鼓勵引導發展農業信息、農村電子商務、產品營銷、植保、防疫、農機等專業化服務體系;鼓勵發展各類專業協會,將其真正辦成集專業生產、龍頭企業、生產大戶、運銷大戶、經紀人于一體的行業自律組織,為生產、加工、流通協同運營提供服務保障。
作者簡介:郝翠伶(1980-),女,本科,高級經濟師。研究方向:農業經濟、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