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巖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總量達7億之多,作為農業生產的主力軍,讓農民掌握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農業的根本出路。然而進入新時代后,農民所掌握的農業知識與技能己滿足不了現代農業高速發展的需要,甚至成為影響現代農業高速發展的屏障和制約我國農業實現“四化”同步的短板。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通過科技的進步和產業的創新,提高農業生產力、科技貢獻率和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來實現。由此,就必須順應時代發展與產業的需求,培養大量的高素質農業人才。高素質農民是我國農業轉型的關鍵,也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經之路。發展現代農業,培養一大批“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是新時期黨和國家為構建現代農業生產經營者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這就要求組建一支“技術過硬、熱愛三農、熱心農民培訓、德才兼備”的培訓師資隊伍。要想做好農民科技培訓工作,必須要有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來支撐,教師隊伍的建設是培訓工作順利進行的關鍵因素。能講、能寫、能干的專業化、職業化、標準化的師資隊伍,己成今后一個時期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要中之要。
加快培育高素質農民關鍵在師資。師資的好壞決定著所培養農業農村人才的優劣,因為以高素農民為代表的農業農村人才有其經驗性、目標性等成人固有的學習特性,不能用傳統的學科性、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像教中小學生等未成年人的方法進行培訓,要用參與式、體驗式、互動式等多種適合成人學習的方式進行應用型的知識和能力的培訓,使參訓對象自主、理性的接受各類知識。
為了搞好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首要任務是加強師資培養,提高教師素質,俗話說,打鐵還需自身硬,要想培育一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高素質農民隊伍,要求師資素質必須過硬。新型的、專業的、職業的農民培訓師資資必須滿足以下的條件。
1.1 職業素養
第一,師德師風。高素質農民師資要注重師德師風培養,能做到愛崗敬業,為人師表。在培訓工作中認真履行崗位職責,積極推動農民教育培訓工作的開展。
第二,培訓目標。高素質農民師資要了解國家“三農”工作方針政策,明確鄉村振興戰略部署安排?!叭r”問題,農民問題是關鍵;“三化”建設,農業現代化建設是難點;培育和建立高素質農民隊伍是確保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農業后繼有人和發展現代農業的戰略選擇。
第三,專業技能。①學識。高素質農民是指以農業作為主要經濟來源,具有先進知識、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技能、善合作、能創新、有高度社會責任感、懂市場的高素質農民。與傳統農民相比,高素質農民具有觀念新、素質高、職業性等特點。想要做好高素質農民培訓工作,培訓師資必須具有淵博的知識?,F代農業生產是一門涵蓋生物、化學、物理、氣象、機械、環保、加工、儲運等多學科的生產過程,需要綜合考慮各個學科知識的運用于農業生產。這就要求培訓師資要有廣博的知識積累,并能綜合運用,這樣才可以有效完成農民教育培訓工作。②實踐。要做到理論聯系實踐,把理論知識用于實踐中去。通過試驗示范結合講解,把知識轉化為農民可接受、可用于生產中的技能。這就要求農民培訓師資首先要有一定的實踐經驗,只有經過親身操作、實踐驗證,才能把把理論知識與實際生產結合起來,更好的服務于新型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
1.2 培訓技巧
第一,學員遴選。提供培訓質量,必須加強遴選標準,明確培訓對象。經營需要依靠市場,農民職業教育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是生源。農業教育培訓的生源是農民,在培訓中,遴選的標準和條件會直接影響到培訓效果。具體來說,就是要按照職業年限、受教育程度、創業意愿、營收情況等幾個方面,通過調查問卷、走訪入戶和實地考察等形式,遴選出真正從事農業生產,迫切需要提升職業素質和生產技能,愿意把農業作為終身職業,有意愿去創業或擴大農業產業規模的學員,優先接受培訓。
第二,課堂掌控。在培訓過程中,由于農民不是專業學生,很難做到專注聽課,難免在課堂上溜號、注意力不集中,進而影響授課效果。這就需要培訓師資具備較強的控場能力,采用農民感興趣的教學方式,把農民的注意力拉到課堂上,更好的完成培訓工作。由于農民教育區別于傳統的成人教育方式,在培訓中適當引入參與式、互動式、體驗式的教學方法,并且運用小組討論、案例分析、模擬經營、角色扮演等教學方式,將以往枯燥的培訓演變成快樂培訓、享受培訓、趣味培訓、主動培訓,從而使培訓效果更加有效,課堂氛圍更具有活力,增加農民受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第三,思想引導。在農民培訓過程中要注重引導,把課程內容帶入農民思維中去,以農民的思維、農民的視角來解決農業生產經營中的問題;也可以把農民帶入課堂教學中,使受培訓的學員參與其中,加深農民對重點及難點知識的掌握。培訓中也要重視典型高素質農民的宣傳力度,以多種方式宣傳高素質農民的創業、興業的先進事跡,或者以他們為案例,激勵更多的農業領軍人才成為農業經理人、農民企業家,在輿論氛圍上讓農民感受到成為新型職業農民的光榮使命。
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訓過程中,師資的作用可謂舉足輕重。培育師資在抓好自身素質提高的同時,也必須要把握好高素質農民培訓工作的內在涵義,要深刻認識到這不是一項簡單的教育培訓任務,需要構建起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的培育體系,同時還要有相關政策的引導和扶持,才能真正培養出優秀的高素質農民,確保培育效果。
2.1 傳播知識
農民培訓師資在高素質農民培訓中要把自己掌握的知識全面、系統地傳播出去,使更多的農民掌握現代化農業生產經營的基本技術,并應用于現代化農業生產。
利用遠程教育網絡實現農民教育,可以改變交通不便、農村教育資源稀缺的現狀。通過網絡把農民教育延伸到農村,利用網絡資源的共享性可以成功解決農村教育資源不足的問題。目前吉林省已經有多家培訓中心率先實現了網上講課。把老師的課件上傳到網上,師生可以同時通過App軟件實現即時交流,有效緩解了農村交通不便的問題,農民在家里就可以隨時共享名師教案,無限次反復傾聽名師的講解。同時,還可以組織農業專家對當地農村的生產現狀進行分析,制作具有針對性的專業課件,農民隨時可以下載、觀看,既豐富了農村的教育資源,活躍了學習氣氛,降低了學習的難度,又能有效滿足了農民參加學習的時間要求。
2.2 引領示范
培養現代化的農民,就是讓傳統的農民具備現代農業的觀念意識,懂得科學的現代農業技術和經營管理技能,這需要對農民進行深入的現代意識指導,提高農民學習新技術、新知識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我國正在積極開展農民培訓工程,國家很重視這項工作,但是效果并不明顯,主要原因在于大多數農民認為,搞農業主要靠經驗,靠天吃飯,對技術的依賴程度不高,且忽視了經營管理理念的重要性。大多數農民對于現代科技抱著可有可無的態度,守舊的思想嚴重影響了農業現代化的進程。農民培訓師資在高素質農民培訓中要不斷加深自身技術水平的修養,在實踐工作中率先使用新技術,以現身說法的方式為農民做示范引領,引導農民接受新技術,加快農業生產的現代化建設步伐。
2.3 跟蹤服務
農民教育培訓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培訓工程,不是“雨過地皮濕”,而是需要培訓后繼續跟蹤指導,要做到“送上馬,扶一程”,進一步幫助農民學員實現創業興業。一是建立便民服務的“農民沙龍”,及時為高素質農民提供工商注冊、稅務登記、營銷策劃、信息發布、法律援助、創業評估等一站式服務,同時實現與受訓學員的直接對接,提供“一對一”的全程跟蹤服務與指導。二是構建網絡服務站點,設立專家服務熱線,農民學員可以實現隨時咨詢,培訓機構也可以隨時開展網絡遠程輔導。
當前我國農民教育改革發展不斷深化,唯有拓展思維,不斷創新,才能使農民教育培訓工作跟現代農業發展要求。因此,打造一支強有力的、專業的、現代化的、新型的、用于現代化職業農民培訓的師資隊伍顯得更加重要。為此,更要加速普通農民師資向“知識化、職業化、專業化”的師資隊伍轉變,實現現代農業人才輩出的新局面。
基金項目:農民教育培訓師資職業化專業化建設的研究與實踐(2022CJY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