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子馨,王玲娟,顏玄洲
(1.江西農業大學人文與公共管理學院,江西 南昌 330045;2.江西農業大學工學院,江西 南昌 330045)
2020 年我國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工作重點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戰略部署,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1],是現代化農業建設的關鍵舉措。新型職業農民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落實的踐行者,是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主導力量,造就一批具備技術、經營、管理能力的新型職業農民是當前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的新要求。從2005 年農業部首次提出“職業農民”到2012 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2016 年《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 年)》提出要加快構建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和提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戶的帶動能力[2];2017 年《“十三五”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提出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學歷提升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信息化建設”三大重點工程建設[3];2020 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充分利用農廣校、農科研所、農高校、農業龍頭企業等各類資源,快速構建高素質農民教育體系[4]。近年來許多學者也持續關注新型職業農民的相關問題,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利用Citespace 文獻計量工具對2006~2021 年有關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發文量、發文機構、發文作者等信息進行計量分析,歸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研究現狀、研究熱點,從量化的角度分析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現狀與未來趨勢,旨為該領域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運用CNKI 數據庫中的高級檢索功能,檢索主題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新型職業農民教育”“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檢索范圍為“核心期刊”“CSSCI”“CSCD”,檢索方式為精確檢索,檢索日期為2006 年1 月1 日至2021 年8 月8 日,剔除重復文獻、非學術性文獻,以Refworks 格式導出數據,最終得到有效文獻共計464 篇,檢索結果包括作者、題目、摘要、關鍵詞、期刊來源、發表時間。
1.2.1 可視化分析 運用CiteSpace 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與處理[5],重點分析時區分布、關鍵詞中介中心性、核心作者群等,探索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相關研究領域的演化路徑和研究拐點,梳理其研究發展脈絡。
1.2.2 計算公式 根據普萊斯定律,確定核心作者(研究機構、研究熱點)發文篇數以及最低發文數量。計算公式為:
式中,M 為核心作者(研究機構、研究熱點)最低發文數量(篇),NMax為核心作者(研究機構、研究熱點)最高發文數量(篇)。
2.1.1 年度發文量 對2006~2021 年464 篇文獻進行統計,結果(圖1)顯示,年度發文量呈現“初級發展期 (2006~2011 年) —快速發展期 (2012~2014 年)—穩定增長期(2015~2020 年)”發展趨勢,整體呈波動上升趨勢。

圖1 2006~2021 年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相關研究的發文量Fig.1 Number of publications on research related to the cultivation of new vocational farmers from 2006 to 2021
2.1.1.1 初級發展期。有關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文獻最早出現在2006 年,2006~2011 年處于研究初級階段,發文量為2~7 篇,年均發文量為5.7 篇,發文量少而穩定。
2.1.1.2 快速發展期。2012~2014 年有關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文獻數量快速增長,發文量為9~47 篇,年均發文量為26.7 篇,發文量多且內容豐富。
2.1.1.3 穩定增長期。2015~2020 年有關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文獻數量穩定,發文量為51~55 篇,年均發文量為53 篇,發文量趨于穩定。
2.1.2 文獻作者
2.1.2.1 作者較多,但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464 篇文獻共有325 位作者,平均發文量為1.5 篇,其中被引頻次最多的文獻是《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研究:回顧與展望》[6]。計算核心作者最低發文數量M=4,因此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相關研究領域的核心作者共有13 位,發表文獻共計108 篇,占發文總量的23.28%,低于50%,說明從事該領域研究的學者較多,但未形成穩定的核心作者群。
2.1.2.2 作者間缺乏交流與合作。運用Citespace 圖譜對“新型職業農業培育”發文作者之間的交流情況進行分析,結果顯示,網絡節點數量N=325,網絡連線數量E=151,網絡密度Density=0.002 9,呈現整體分散、部分聚集的特征,缺乏完整的網絡體系,作者間缺乏交流與合作。
2.1.3 研究機構
2.1.3.1 研究機構分散。對發文量TOP10 的研究機構進行分析,結果(表1)顯示,從事有關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方面研究的機構共有266 個,其中,江蘇理工學院的發文量為24 篇,占比為5.2%,居第1 位;南昌大學的發文量為17 篇,占比為3.7%,居第2 位;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和中國農業大學的發文量均為7篇,占比為1.5%,居第3 位;其他機構的發文量占比為0.6%~1.3%。說明發文機構較分散,尚未形成穩定的發文機構群體。

表1 2006~2021 年發文量TOP10 的研究機構Table 1 Research institutions with the top 10 publications from 2006 to 2021
2.1.3.2 研究機構類別明顯。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相關研究機構共計226 個,可其分為三大類,分別是以江蘇理工學院和南昌大學為代表的高校類,以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和湖南生物機電學院為代表的職業院校,以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為代表的地方農業廣播電視學校。
2.2.1 研究熱點主題分析 研究熱點一般表現為相關研究成果大量涌現,文獻的關鍵詞是論文主體內容的高度凝練和概括,因此通過對文獻中的關鍵詞進行詞頻分析,可以探索和確定該研究領域的熱點問題和發展趨勢[8]。
2.2.1.1 關鍵詞共現分析。將閾值設置為Top50,采用Citespace 中的尋徑剪切算法對關鍵詞圖譜進行繪制,結果(圖2)顯示,共產生節點714個,連線2 129條,密度0.008 4。節點表示對應的關鍵詞,節點越大,說明關鍵詞共線頻率越高,中心性越高,在該研究領域越重要;連線越粗,表示兩節點間關系越緊密,研究內容越相近。對關鍵詞出現頻次TOP10 進行統計,結果(表2) 顯示,關鍵詞“新型職業農民”“職業農民”“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中介中心性分別為1.57、0.15、0.12,在該領域的影響程度居前3 位;其他關鍵詞的中介中心性為0.11~0.02,均>0.01,說明這些關鍵詞都是該研究領域的研究熱點。

圖2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研究關鍵詞共現網絡圖譜Fig.2 Keywords co-occurrence network graph of new vocational cultivation

表2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研究高頻關鍵詞TOP10Table 2 Top 10 high-frequency keywords for cultivating new vocational farmers
2.2.1.2 關鍵詞聚類分析。為進一步探究各研究主題結構的內部聯系,將關鍵詞進行聚類,結果(圖3)顯示,得到“新型職業農民”“農村職業教育”“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培育”“對策”“職業農民”“教育培養”“農民教育”“路徑”“培養”“政策變遷”13 個關鍵詞,其中“新型職業農民”聚類文獻數量為99 篇,居第1 位;“新型農民”和“農村職業教育”聚類文獻數分別為37 篇和35 篇,分別居第2 位和第3 位。

圖3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相關文獻的關鍵詞聚類圖Fig.3 Keyword clustering diagram of literature related to cultivation of new vocational farmers
2.2.1.3 研究熱點的具體表現。結合不同聚類所含的關鍵詞組合及關鍵詞詞頻,發現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4 個方面。
(1)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功能定位。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背景下,人才振興所起的作用尤為突出,人才是農業農村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鄉村振興的前提是人才振興。新型職業農民是農村的中堅力量,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意味著我國人才強國戰略的進一步推進。目前,學術界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功能定位也有不同見解。王瑜等[9]認為,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中央統籌城鄉、推進城鎮化、工業化與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重要戰略決策,是鞏固脫貧成果、進行相對貧困治理的有力手段;劉琦[10]認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是社會發展的現實要求,農業現代化要求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需要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現代職業的屬性也要求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趙雨等[11]認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是化解我國農業現代化轉型危機,確保農業發展“后繼有人”的重大工程;沈紅梅等[12]、許浩[13]認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是提升農村人力資本的必然要求,是破解現代農業發展“難題”的有效途徑,是科技興農戰略的人力資源保障,是應對現代農業發展特點的迫切需要。
(2)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主體。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是由職業教育培訓、認定管理、政策扶持構成的三位一體工作體系,其中職業教育培訓處于這一體系的核心地位,職業教育的培訓主體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決定性力量。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主體主要包括農業院校、職教集團、地方政府3 類,農業院校是由農業教育人才遵循專業教學規律、以培養農業應用型專業技術人才為主要任務的教育機構,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中堅力量,但目前其應有作用還未被充分發揮(短期培訓和遠程教育)[14]。職教集團是在政府相關部門的指導下,相關的行業企業、培訓機構、農業科學院所等多方參與,以加強校企合作,構建中國現代農業職教體系為目的的非獨立法人組織,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參與有利于深化校企合作,加強產教融合,促進資源共建共享,完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15]。地方政府是公共服務的供給者、教育資源的整合者、培育質量的監督者[16]。相比其他發達國家,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還處于起步階段,政府參與是培育工作有序進行的保障,其對職業農民培育提供的政策措施、優惠機制有助于加快農業生產進程,提高農民收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17]。
(3)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現實困境及對策。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事業雖然已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現實中仍存在著很多制約因素,發展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5 個方面: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管理體制機制不健全,如相關法律制度規范的缺失,多元管理部門間統籌協作不充分,以及培育扶持政策激勵性較弱等[18];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精準培養效能不足,內容針對性不強,匹配度不高,大多培訓以理論知識為主,停留在傳統農業生產培訓方面,培訓內容與實際應用脫節,沒有形成完整詳細、因地制宜的培訓體系[19,20];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資源分散,缺乏統籌,主要原因包括各主體間沒有形成統一的規劃和資源共享體系,各自為政、條塊分割導致培訓質量低下[21,22];新型職業農民發展內生動力不足,職業規劃、職業吸引力和職業認同感還有很大提升空間[23,24];相關外部社會環境的制度機制約束,土地流轉困境導致規模經營受限,城鄉二元結構導致農村人才短缺,社會化服務落后導致優秀人才外流[25]。
據此,提出以下主要對策:完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機制建設的科學性,建立健全法律保障機制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援助機制[26];開展精準培育,遴選重點培育對象,以需求為導向,科學確定培訓內容,創新培訓方法模式[27];建立地方政府統籌協調、其他各部門分工協作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用系統論思維整合農民培訓的各項資源,發揮各培訓主體的優勢,提高培訓水平[28];完善農民內生動力機制,增強自我發展能力,激發致富內在活力,通過扶貧與扶志并行,利用新媒體等手段,增強農民致富信心[29];加快推進土地流轉工作,建立土地流轉服務體系,搭建土地流轉平臺等。
(4)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國外經驗。國外農業發達國家尤其重視農民職業教育,在培育職業農民方面擁有豐富的經驗,為我國構建新型職業農民教育體系提供了重要啟示。美國、韓國、加拿大通過立法確定職業農民的教育地位,建立了完善的法律制度體系,落實了職業農民教育政策,保障了農民職業教育權利[30];德國、愛爾蘭、丹麥通過建立農民職業資格準入制度,將農業生產經營與接受農業教育程度相掛鉤,只有通過考試取得證書才能享受國家優惠補貼[31];法國、日本構建了完善的農業教育體系,層次多樣,服務對象廣泛,動員各種力量參與農民培訓,培養不同層次的農業人才[32];法國、德國、美國等國家實行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在培訓觀念、手段、內容和教學模式上不斷創新,從而實現高質量新型職業農民的職業教育[30]。
2.2.2 演進趨勢 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研究的時區圖譜進行繪制,結果(圖4)顯示,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研究經歷了從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農村職業教育等宏觀研究到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路徑、困境、啟示等微觀研究,再到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等不同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發展,這一演進過程與我國的農村發展政策變遷基本吻合。由于時區圖譜不能將某些突顯性強但詞頻低的熱點關鍵詞顯現出來,因此需要對關鍵詞進行突現分析,結果(表3)顯示,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研究劃分為探索啟蒙期、發展壯大期、創新突破期3 個階段。

圖4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研究熱點時區圖譜Fig.4 Time zone map of hot spots in cultivation of new vocational farmers

表3 有關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文獻的Top10 突現詞Table 3 Top10 highlights of literature on cultivation of new vocational farmers
2.2.2.1 第1 階段(2006~2012 年):探索啟蒙期。2005 年《關于實施農村實用人才培養“百萬中專生計劃”的意見》中首次提出培養職業農民的概念,同年中國農村青年人力資源發展報告中指出了農村職業技術培訓的原則,強調了培育的重點;2006 年“中央一號”文件正式提出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并要求采用全新的劃分標準對新型職業農民進行分類,至此新型職業農民的基本要求得以明確。此后有學者開始涉足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研究領域,繞農村經濟發展政策,針對新型職業農民的概念、特點、培育意義、培育原則、培育體系構建、農村職業教育的新要求等宏觀方面進行了探索。此階段研究成果產出平穩,處于萌芽階段。
2.2.2.2 第2 階段 (2013~2015 年):發展壯大期。2012 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并根據我國農村實際情況和發展需求對農民教育培訓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標志著我國農民開始由身份型向職業型轉變,為此后的農民教育培訓指明了方向和目標[30]。如何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解決“未來誰種地”這一問題,不僅是中央政府的重點工作內容,也成為了學術界關注的重點內容,更多學者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研究從宏觀轉向微觀,根據實證研究結果,深入探索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影響因素及路徑,并提出針對性的、有實際意義的對策建議。
2.2.2.3 第3 階段 (2016 年至今):創新突破期。2016 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將職業農民培育納入國家教育培育發展規劃,形成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把職業農民培養成建設現代工業的主導力量,同時建立健全職業農民扶持力度,鼓勵實行職業農民養老保險,對新型職業農民進行政策傾斜,加大了相應的資金支持。此階段脫貧攻堅、精準扶貧等一系列國家重點任務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開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新型職業農民在其中貢獻了重要力量。在繼續深入推動脫貧攻堅,解決“三農”問題的背景下,對新型職業農民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也必須針對不同政策背景進行創新與改進,建立多元化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新機制,讓新型職業農民作為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抓手。
通過對中文核心期刊、CSSCI 和CSCD 期刊上收錄的有關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研究的464 篇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結果顯示:
(1) 發文量呈現“初級發展期 (2006~2011 年)—快速發展期(2012~2014 年)—穩定發展期(2015~2020 年)”特征,整體呈波動上升趨勢;作者較多,但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且作者間缺乏交流與合作;研究機構分散,且研究機構類別差異明顯。
(2)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功能定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主體、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現實困境及對策、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國外經驗4 個方面。
(3)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研究歷程為“探索啟蒙期—發展壯大期—創新突破期”。
3.2.1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研究 在鄉村振興戰略、十四五規劃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問題已成為焦點。但如何在特殊政策背景下,從教育層次、教育對象、教育主體、教育方式等多方面構建完整成熟的培育體系,推動農業農村新發展是未來研究的重點領域。
3.2.2 新型職業農民的專業化、現代化培育 在“互聯網+”“農村電商”“數字農業”“數字農村”發展的大環境下,如何利用互聯網技術、信息化手段、多媒體方式開展專業教育活動,緊跟時代背景,在產教融合的基礎上將現場教學與網絡教學相結合,把多元化知識融入教學內容當中還需要進一步探索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