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雪琦,陳寧遠,魏杰
(1.河北大學經濟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2.北京物資學院商學院,北京 100000;3.河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玉米是我國第一大糧食作物,是重要的飼料來源和工業原料,在我國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目前我國是世界最大的玉米進口國,玉米貿易逆差持續擴大,進口依存度居高不下,阻礙了我國玉米產業的發展,從而嚴重影響我國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實施?;诿嬖磾祿?,系統分析我國玉米種植情況、政策導向等,提出行之有效的對策建議,以期促進玉米增產增收,提高國際競爭力,保護國家糧食安全。
對2001~2022 年我國玉米進出口貿易額進行匯總(圖1),結果顯示,貿易總額整體呈波動增長發展趨勢[1],2007 年及以前玉米貿易以出口為主,之后以進口為主。其中,2009 年我國玉米的貿易總額處于波谷,是近20 a 的最低水平[2],2010~2019 年貿易總額波動緩慢增長,2020~2022 年貿易總額迅速增長;2007 年我國玉米出口額為8.74 億美元,占貿易總額的99.2%,2009 年出口額下降至0.32 億美元,同比減少96.3%,之后出口額持續降低,截止到2022 年出口額降低至0.04 億美元,僅占貿易總額的0.06%;2001~2007 年我國玉米進口額<0.1 億美元,占貿易總額的比重<1%,2010 年增長至3.67 億美元,同比增長17.35 倍,占貿易總額的91.5%,2011~2015 年玉米進口額波動上升,且在2015 年首次突破10 億美元,2021 年進口額迅速增至80 億美元,且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

圖1 2001~2022 年我國玉米進出口貿易額Fig.1 China’s corn import and export volume from 2001 to 2022
我國玉米出口國主要集中在美國、烏克蘭、巴西、阿根廷等少數國家,每年這四個國家的玉米出口總量占世界玉米出口總量的60%[3]。2010~2013 年我國玉米進口來源國主要是美國,進口量占玉米進口總量的90%;2015 年烏克蘭成為我國玉米進口的主要供應國;2021 年我國從美國和烏克蘭進口玉米量占進口總量的99%,其中美國玉米占比為70%,烏克蘭占比為29%;2022 年俄烏戰爭爆發,為了穩定國內生產,保證玉米進口量,允許巴西玉米進入市場,我國進口玉米的格局也隨著發生改變。
對2001~2022 年我國玉米貿易差額進行匯總,結果(圖2)顯示,隨著我國玉米需求量不斷增長,進出口貿易格局也隨著發生變化。2001~2007 年我國的玉米貿易處于順差;2010 年我國玉米由貿易順差轉變為貿易逆差;2011~2022 年貿易逆差逐步增長[4],2011~2013 年貿易逆差快速增長,2017~2021 年貿易逆差呈指數增長,且2021 年首次突破80 億美元,同比增長223.53%,2022 年略有回落,但扔處于較高水平。
對我國玉米進口依存度進行統計,結果(圖3)顯示,2010~2019 年我國玉米進口依存度呈現波動上升趨勢。其中2012、2015、2021 年出現峰值,2012年我國玉米需求量激增,進口量增長至520.71 萬t,較2011 年增長了近2 倍,進口依存度達到2.22%,同比增加了170.73%;2015 年下調了玉米臨時收儲價格,國內外玉米價格倒掛,進口量增加,進口依存度有所回升;2021 年玉米進口依存度增長至9%,較上一年增加了9 倍。

圖3 2010~2022 年我國玉米進口依存度的變化Fig.3 Changes of China’s corn import dependence from 2010 to 2022
我國玉米進口主要來源與美國和烏克蘭,過于集中,導致玉米供應鏈安全受到出口國市場的制約,形成過度依賴的局面[8],議價能力大大削弱,因此在玉米進口談判時處于劣勢地位。俄烏戰爭的持續嚴重影響烏克蘭玉米生產,導致國際玉米價格走高,國際玉米貿易波動[9],無法滿足我國的玉米需求。
2.2.1 生產成本方面 我國玉米生產仍然以小農戶生產為主,規模效應不足,而美國農業現代化、集約化程度較高,玉米的生產成本低下,造成導致美國玉米到口岸價格低于國內玉米價格,玉米價格倒掛,因此我國玉米價格國際競爭力嚴重不足[10]。
2.2.2 產量方面 由于我國玉米種子抗病、抗倒伏能力較差,產量較低,加之玉米生產機械化程度較低,造成我國玉米產量遠低于美國等發達國家玉米產量[11]。
近年來我國玉米深加工行業發展迅速,國內玉米產量不能滿足其需求,對玉米進口的依賴度持續走高,且進口國家過于集中,存在糧食安全隱患;俄烏戰爭拉動原油價格上漲,帶動了玉米能源化需求,玉米供求緊張狀況加劇,從而存在能源安全隱患[12]。
補貼是國家支持農業財政最為直接的形式,我國對玉米的補貼力度和補貼無法調動農戶生產積極性[16];政策同質化嚴重,無法滿足我國不同地區的玉米種植戶的需求;政府對玉米科學研究、生產技術創新的投入較低,生產成本較高,缺乏市場競爭力。
加強相關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玉米生產條件,提高經濟效益;因地制宜優化種植結構,加大對東北地區玉米種植的資金投入,加快培育出優質高產、適應性廣的玉米品種[17],并積極參與到產業化經營中的各個環節,落實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等環節的各項工作,以提高玉米產量[18];保障規模經營發展適度,既要擴大玉米生產規模,又要注重土地使用效率,結合不同地區的資源稟賦、生產條件、勞動力數量等因素,規范有序地開展農業要素投入工作,實現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19];開展玉米生產改良技術的培訓工作,幫助農民樹立敢于接受新知識、新技術的觀念,并充分調動其生產積極性,提高玉米單產水平和品質[20]。
拓寬玉米的來源途徑,優化玉米進口結構,改善進口來源地過于單一的格局[21]。穩定與巴西的貿易關系,實現巴西玉米常態化供應,更好地平衡季節性、區域性波動;借助“一帶一路”政策,加強與其他國家的合作,逐步擴大玉米的供應渠道[22];積極開展“訂單農業”,以銷定產模式能有效促進玉米的標準化生產,拓展銷售渠道;保障玉米進口來源的穩定性,在選取其他進口國時應綜合考慮該國的交通運輸、政治因素、玉米生產的季節、關稅政策等因素,對各類風險進行綜合評估。
適度加大玉米企業稅收減免、補貼等政策推行與實施,以鼓勵民間資本創建大型玉米加工企業,并通過綠地新建、跨國并購等形式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提高企業的市場占有率,從而提高玉米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在保障國內玉米穩定生產的基礎上,東南沿海的玉米主銷區可以適當進口以滿足國內對于飼料加工業的需求;合理調整玉米種子價格以降低農民的生產成本,調動農民生產種植積極性[23]。
完善玉米補貼發放機制,適當改變補貼形式、提高補貼標準,確保各項惠農政策落地落實,適度提高玉米的最低收購價格,并將現金補貼和發放種子、肥料等實物補貼的形式相結合,降低農民承擔高昂農用物資費用的風險,引導農民統籌玉米生產,保障農民種植玉米的基本收益[24,25];加大對于玉米種植大戶的補貼力度,實施優先貸款政策并適度降低其貸款利率;健全我國農民種糧收益保障機制,大力宣傳并積極引導農民購買相關保險,提高其種植玉米的積極性和抵御自然風險及市場風險的能力[26]。
基于我國玉米貿易現狀,分析了玉米的貿易額、進口渠道、貿易逆差和進口依存度,得出以下主要結論:我國玉米貿易規模呈持續增長趨勢,進口渠道相對集中,進口依存度不斷提高,存在玉米競爭力不足、糧食安全和能源安全風險。今后要適度發展規模經營以增加玉米單產;推動玉米進口來源多元化,提高我國議價能力;加大扶持和補貼力度,提高玉米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