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勝云,陳強靜,胡相博
(溫州市急救中心 新城急救站,浙江 溫州 325000)
胸部外傷是外科常見疾病,主要由交通事故、高處墜落、塌方擠壓和鈍器擊打造成,此類疾病多以肺部損傷為主,損傷常為閉合性傷,患者多表現為胸悶、胸痛、呼吸困難、低氧血癥等,可能出現肋骨骨折、氣胸和血胸等情況[1-2]。有文獻報道,在送達醫院救護前就已死亡的嚴重創傷患者有30%是胸部損傷,70%是胸外傷合并不同程度的血氣胸[3]。及時有效的院前急救直接影響患者的預后,個性化院前急救可應對多種復雜場景。故本研究探討個性化院前急救應用于胸外傷患者中的效果及對預后的影響,望為臨床救治提供參考。
1.1 研究對象 回顧2019年9月—2021年5月溫州市急救中心新城急救站收治的363例胸部外傷患者臨床資料。納入標準:①伴有明顯的胸痛,胸部壓痛明顯,胸廓擠壓征陽性;②憋喘癥狀明顯,呼吸頻率>25次/min,呼吸窘迫體征;③胸部X線片或CT檢查明確診斷,肋骨骨折>2根,肺壓縮程度>30%。排除標準:①合并身體其他部位損傷;②伴有嚴重的軀體疾病、精神類疾病;③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我站2020年7月前急救的患者為對照組(204例),之后的為觀察組(159例),對照組采用傳統院前急救,觀察組采用個性化院前急救。本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20190904)。
1.2 傳統院前急救 接到求救電話后快速通知相關人員,準備好相關藥物后安排出診;到達現場后對患者身體情況進行大致評估,從而采取相應急救措施,并迅速安排轉運;轉運途中密切關注患者如心跳以及血壓等各項生命體征,針對患者實際情況展開相應急救措施;到院后立即送入急診室。
1.3 個性化院前急救
1.3.1 入院前準備工作 院內成立專業急救小組,并且提前配置好急救物品包括藥物、器械,接到患者的求救電話后,3分鐘內攜帶齊備的急救物品快速登上救護車,途中盡可能與在場人員進行電話溝通,預先判斷患者身體狀況,從而盡早準備相應急救措施。到達目的地后,小組成員首先評估傷者所處環境是否存在危險因素,若是則立即帶傷者撤離現場,以免造成再次損傷或其他嚴重后果。
1.3.2 評估 對患者情況進行全面評估,檢測患者呼吸、脈搏、血壓、心跳情況,檢測患者生命體征,觀察患者損傷情況,確定患者失血量,判斷患者是否失血性休克等,若患者清醒,詳細詢問了解患者致傷因素[4-5]。
1.3.3 急救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解除衣物障礙,及時清理患者咽口部異物,若發生舌后墜,采用舌鉗外拉舌體后,將頭側偏,抬高下顎確保患者能進行順暢的呼吸。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針對性開展急救,針對休克的患者建立兩個以上靜脈通路,及時補充血容量并行有效的止血措施,使用止血帶時注意避免結扎時間過久引起的肢體缺血壞死情況;對開放性損傷患者,以大面積無菌敷料遮蓋胸部閉合胸膜腔;對患者骨折部位進行固定,以防二次損傷等[6]。
1.3.4 轉移 快速處理后,將患者盡快且平穩地轉移至院內。轉移過程中時刻監控患者心電、呼吸、脈搏、血氧、意識等各項體征,并使用靜脈留置針,降低穿刺時間;及時將患者病情、院前診斷等信息反饋至院內急診科,保證院內血袋充足,手術室準備完善,相關醫務人員及時到位等[7]。開通綠色通道,方便救護車到院后可將患者立即送入急診室。
1.4 觀察指標 比較2組患者出診反應時間(從接診到出車的時間)、搶救成功率、入院時間、搶救時間和搶救費用。

2.1 一般資料 對照組204例,年齡27~70歲,平均(41.17±6.31)歲,體質量56.42~73.95 kg,平均(64.01±4.98)kg;觀察組159例,年齡24~66歲,平均(39.94±5.78)歲,體質量54.27~76.38 kg,平均(63.25±3.64)kg。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體質量、致傷原因和損傷類型上,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患者一般資料[n(%)]Table 1 General information of patients [n(%)]
2.2 出診反應時間和搶救效果 觀察組中6例患者因存在較嚴重的臟器功能損傷,后續治療無效死亡;對照組中20例患者因院前失血過多或引發其他急性臟器衰竭,搶救無效死亡;觀察組搶救成功率(96.2%)高于對照組(90.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887,P=0.027)。觀察組出診反應時間、搶救時間、入院時間、搶救費用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2。

表2 2組患者出診反應時間、搶救時間以及入院時間情況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response time, first aid time and admission time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院前急救、院內救護和重癥監護共同構成了急診醫療服務體系[8]。院前急救也叫現場急救,是醫護人員接到求救電話后立刻從醫院趕到事故現場,對患者進行的現場救護。主要是通過及時有效的搶救措施維持患者的生命體征,減弱病痛,延緩疾病發展,為院內治療爭取時間[9]。院前急救秉持著先救命再治傷治病,先排險后施救,先重后輕,以搶救為主,維持患者基本生命體征的原則[10-11]。有研究表明,傷后10分鐘和傷后60分鐘是兩個關鍵時間點,很可能左右患者的生死,患者越早接受救治,生存概率越大[12-14]。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搶救成功率高于對照組,出診反應時間、搶救時間、入院時間、搶救費用均低于對照組,說明采用個性化院前急救,能縮短搶救時長、盡早控制患者傷情,在提高患者生命安全的同時減少醫療資源的消耗,更可為患者節省急救費用。傳統院前急救人員配置有時會面臨經驗不足等情況,很難針對不同場景作出有效反饋。而采用個性化院前急救措施,組織專門的院前急救小組并進行專業培訓,人員均具有豐富的出診經驗、較高的專業水平、極強的時間觀念、敏銳的觀察力和判斷力,能迅速對環境及患者情況作出判斷,預見患者病情發展,能在不耽誤患者轉移的情況下針對性地實施急救[15]。
綜上,相較于傳統院前急救,個性化院前急救用于胸外傷患者的搶救成功率更高,能為院內搶救措施提供寶貴時間,縮短搶救時間和節約搶救費用,為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了更有效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