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邦智庫
近十年中國經濟平均增速為6.2%,2022年經濟增速只有3%,這是1976年以來的最低增速。經濟發展本身就有周期起伏,中國是新興市場國家,近幾年遭遇國際國內諸多困難,經濟出現困難并不奇怪。安邦智庫認為,承認經濟困難并不是壞事,反而有助于我們在今后堅定發展經濟的基本方向,以知恥而后勇的態度來迎接挑戰。
在經濟困難時期,各方面的條件和環境比經濟好時要脆弱,往往容易發生一些風險事件。這時候,尤其要注意一些“底線”型的風險問題。中國領導人高度強調“底線思維”,就是指凡事要從最壞的可能性出發,把最壞的情景提前想到,才能在面對困難出現時比較妥善地應對。
安邦智庫日前在內部討論中表示,在經濟困難的時候,國內有兩條線最好堅持不要去碰。第一條線是老人。現在中國老年人口眾多,社保、醫保、養老等多種問題交織,很難在短期內解決好。涉及老人的問題非常敏感,即使暫時解決不了,最好不要讓其發展成為問題。第二條線是公務員。公務員事關政府行政、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可以說,公務員體系是保障社會正常運行的最后一條線。如果公務員隊伍崩潰了,社會也就崩潰了。
老年人問題之所以敏感,與中國的老齡化有關。中國正面臨一輪海嘯般的老齡化浪潮。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七普”)數據,2020年,全國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為18.7%(約2.64億人),65歲及以上老齡人口占比13.5%(約1.9億人)。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2年,60歲及以上人口2.8億人,占全國人口的19.8%,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約2.1億人,占全國人口的14.9%。到2035年,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增加到4.2億左右,占比將超過30%。國家衛健委官員曾預計,到2050年前后,我國60歲及以上年齡的老年人口數將達到峰值4.87億,占總人口的34.9%。
中國的老齡化不僅規模大,而且速度快。中國從2001年進入老齡化社會,用了21年的時間即步入深度老齡化(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超14%)。經歷同樣的過程,法國用了126年,英國用了46年,德國用了40年。在中國的老齡化過程中,高齡化空巢老人比重在迅速增加。此外,中國的老齡化屬于“未富先老”,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應對老齡化的財力和保障制度不足,國家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頂層設計和戰略規劃滯后,政府、市場、社會多元主體共同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體制尚未形成。
在中國,老齡化問題往往與生病緊密相聯。有關統計稱,中國老人平均有8年的帶病生存期。帶病生存不僅會降低老年人的生活質量,還會顯著增加家庭的贍養成本,增加家庭和社會的醫療支出。養老問題與治病問題相互糾纏,進一步加劇了中國老齡化問題的復雜性和解決難度。以去年12月中國放松新冠疫情管制后的感染大潮為例,當時被廣泛關注的老年人死亡、醫療資源擠兌、喪葬資源擠兌等多種問題,其根源不在病毒,而是一場由新冠病毒疫情引發的老齡化危機的集中爆發。表象是各種公共資源的擠兌,根源則是老齡化危機。
中國是世界上老齡化危機最嚴重的國家,應對老齡化問題的難度極大,更不用說去較好地去解決它們。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高度重視各種老齡化危機,要以“底線思維”來應對,即使暫時解決不好,也不能讓老齡化危機去引爆其他問題。
談到公務員這條線,同樣不能忽視。中國是大政府國家,有14億多人口,區域差距、城鄉差距、貧富差距都很大。在中國的國情下實行公共管理,是一個無比復雜的超級系統工程。雖然有很多人對政府服務和管理有頗多抱怨,但客觀來看,中國的公務員體系對于維持中國社會這個超級復雜的巨系統的穩定運行,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作為從事公共政策研究的獨立智庫,安邦智庫有大量的政府客戶,對中國各個區域、各個層級的公務員隊伍有較多的溝通和了解。簡單來說,我們是“懂”公務員隊伍的。他們的確掌握著各種權力,有極少數人利用權力來尋租。但是,公務員也有他們的責任、壓力、約束、局限、無奈以及風險。尤其是大量的基層公務員隊伍,他們往往在資源有限和缺乏激勵的環境下工作,努力維持社會的穩定運行。
不過,近年來,隨著國內外形勢的變化,尤其是隨著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國內公務員隊伍面臨的工作環境出現了明顯惡化。比如,近幾年隨著財政狀況惡化,國內不斷強調“過緊日子”。這種“過緊日子”的壓力,很多是由公務員體系來承擔的。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公務員減薪。據媒體報道以及安邦研究人員的了解,近幾年國內出現了大范圍的公務員降薪,從江蘇、浙江、上海、廣東、北京等經濟發達地區到經濟不發達的貴州等地都有涉及。部分經濟發達地區的降薪幅度較大,而且還不止一次降薪。
除了降薪,還有部分地方政府把當地發展的融資壓力,也加諸在地方公務員身上。安邦智庫過去在調研中就了解到,有少數地方的政府融資平臺,向當地公務員以高利率的理財產品的形式進行融資,當地公務員甚至向銀行通過消費貸款再投資購買相應的理財產品以賺取利差。在某些地方,也有按職位高低不同來分擔不同的融資任務。如科級干部要完成30萬-50萬,副科級要完成20萬。有地方政府官員解釋這種做法的理由:一是穩住地方經濟增長;二是地方政府目前只能通過這種方式融資,否則當地發展就會缺血。據地方反映,一些市縣甚至靠借高利貸支撐。這種將公務員拖入購買理財產品、解決當地融資壓力的做法,實際上是把部分公務員拖入金融風險之中。
基層公務員隊伍如果被壓垮了,將會造成很大的社會治理風險。我們了解到,目前國內公務員隊伍的氛圍實際上比較壓抑。有地方官員私下表示,現在無效的工作任務很重,他們并不怕工作多、工作累,但工作一定要有用、有意義。現在很多的時間和精力,都花在無用的地方,用于應對各種形式主義的程序。做事情畏手畏腳,使不開力,阻力重重。因此,在經濟困難的時候,對于國內公務員隊伍(尤其是基層公務員)的工作與生存環境,有關部門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總之,在安邦智庫看來,老年人與公務員這兩條線,可以視為當前國內的兩條警戒線。需要警惕的是,現在國內已經有一些地區無視這兩條線的敏感性,采取了一些不恰當的動作和做法。如果這兩條敏感的底線出現問題,很容易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需要引起有關方面的高度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