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中車集團有限公司黨校
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重在“以混促改”,探索形成黨管干部原則與市場化選人用人機制相結合的有效途徑。本文分析了混合所有制改革對國有控股及具有實際控制權的企業選人用人機制提出的新要求、黨管干部原則與市場化選人用人各自內涵及優勢,研究提出國企混改背景下黨管干部與市場化選人用人有機統一的“五化”政策建議——混改股權多元化、董事隊伍專業化、提名考察選聘分權化、經營者利益綁定化、職業經理人制度剛性化。
近年來,國有企業堅持“三因三宜三不”原則,分層分類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取得了積極進展。但一些企業“混而不改”、“重混輕改”、經營機制轉換不到位的問題依然比較突出。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要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弘揚企業家精神,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選人用人機制是企業經營管理機制的核心組成部分,是弘揚企業家精神、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的關鍵機制保障。如何全面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兩個一以貫之”的重要指示要求,科學應對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帶來的新問題新挑戰,探索形成黨管干部黨管人才原則與市場化選人用人機制相結合的有效途徑,是亟待研究解決的重要課題。
(一)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要求規范公司治理。國務院《關于國有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意見》提出,加快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建立健全混合所有制企業治理機制,規范企業股東(大)會、董事會、經理層、監事會和黨組織的權責關系,按章行權,對資本監管,靠市場選人,依規則運行,形成定位清晰、權責對等、運轉協調、制衡有效的法人治理結構。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就是使企業股權結構更加多元、經營機制進一步轉換,國有企業產權結構逐步由國有獨資或絕對控股,轉變為多元股東或股權多元化。混改后的企業從單一國有股東變為多種所有制經濟主體參與的多元股東,所有股東按照《公司法》行使股東權利,各治理主體按照《公司法》依法行權。這就要求混改企業進一步規范公司治理,以建立和完善規范的董事會為依托,建立健全更加科學有效的決策體系和運行機制。
(二)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要求優化管控模式。在傳統的黨管干部體制下,國有企業的母公司及其黨委長期沿用行政干部管理方式,直接考察提名或任命企業領導班子成員。這種集中統一的管理模式容易形成的弊端主要是機制缺乏活力。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后,要求其國有控股股東貫徹落實依法治企原則,改變審批備案等行政化管控方式以及直接考察提名或任命經理層成員的選人用人方式,按照《公司法》、出資協議和公司章程規范行使股東權利,建立健全選人用人新機制。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既是產權制度的改革,也是法人治理運行機制的改革,就是要通過改革,實現“完善治理、強化激勵、突出主業、提高效率”的總體目標。
(三)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要求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在全國國有企業黨建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創造性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的重大命題,深刻闡明了“兩個一以貫之”的重大原則,為我們把加強黨的領導和完善公司治理統一起來、建設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深化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過程中,要求我們既要全面落實“四同步”“四對接”要求,又要按照《關于中央企業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強黨的領導的意見》精神和要求,探索實施有別于國有獨資、全資子公司的貫徹落實制度措施,把包括選人用人在內的黨建工作基本要求寫入公司章程,明確黨組織設置方式、職責定位、基礎保障等內容。
(一)準確把握黨管干部原則與市場化選人用人辯證關系
黨管干部原則是方向、是前提,市場化選人用人是手段、是形式。堅持黨管干部原則就是堅持黨的干部路線、方針、政策,落實黨的干部標準,保證黨組織的把關權。市場化選人用人是黨管干部在國有企業、尤其是混合所有制企業的重要實現形式。
堅持黨管干部原則與市場化選人用人從不同角度進行有機結合。一是黨的政治屬性與市場的經濟屬性相結合。國有企業目標具有多重性,肩負著政治責任、經濟責任和社會責任。國有企業領導人員既要為黨和國家服務,也要得到出資人和市場認可。二是黨的政治優勢與市場化選人用人效能優勢相結合。既要發揮好黨管干部的組織優勢和制度優勢,又要發揮好市場的競爭機制優勢。三是黨的監督優勢與市場契約化管理相結合。綜合運用黨的巡視巡察、紀檢、審計等監督資源,以及市場契約化管理,實現對領導人員全過程全方位監督。四是黨的思想政治引領與市場化激勵相結合。既提升領導人員政治素養和精神境界,又引導建立個人職業發展方向和規劃,激發領導人員干事創業動力。
堅持黨管干部原則與市場化選人用人從共同角度進行有效融合。堅持黨管干部原則與董事會依法選擇經營管理者、經營管理者依法行使用人權相結合,積極探索黨管干部與市場化選人用人的有效融合方式。一是價值理念融合。黨組織從選拔任用管理轉變為重點管導向、管標準、管推薦、管考察把關,從直接管理經營管理人員轉變為依法委托董事會進行管理監督等。二是治理體制融合。確立黨組織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中的法定地位,堅持和完善雙向進入、交叉任職的企業領導體制;健全公司治理結構,建立健全權責對等、運轉協調、有效制衡的決策執行監督機制。三是制度機制融合。黨組織按照管理權限重點管理出資人代表,在董事會選聘經理層成員工作中發揮確定標準、規范程序、參與考察、推薦人選等作用。黨組織對董事會或總經理提名人選進行醞釀,或向董事會、總經理推薦提名人選,對擬任人選進行考察,集體研究提出意見建議。其中,進入董事會成員中的黨組織領導人員或黨員職工應當按照黨組織決定發表意見。四是方法手段融合。把重點從關注“資歷、經歷”等因素轉移到關注“人崗匹配”,考察人選的能力素質與崗位需求是否匹配。
(二)黨管干部原則與市場化選人用人相結合的思路舉措
站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的歷史起點上,國有控股和具有實際控制權的混合所有制企業要全面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各項決策部署,積極探索符合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要求、實現黨管干部與市場化選人用人有效結合的新思路新舉措。
堅持黨管干部原則與市場化選人用人有效結合,必須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國有控股和具有實際控制權的混改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堅持加強黨的全面領導。要保證黨對干部人事工作的領導權和對重要干部的管理權,按照標準和程序選拔干部,按照黨的要求教育管理干部,按照紀律規矩監督干部,堅持正確的用人導向。突出政治標準,把政治標準貫穿干部選拔任用全過程各方面。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尊重企業市場主體地位,把堅持黨管干部原則與董事會依法選擇經營管理者、經營管理者依法行使用人權相結合,建立科學的考核評價、激勵約束體系,形成既適應現代企業制度要求、又保證黨組織充分發揮作用的選人用人新機制。
堅持黨管干部原則與市場化選人用人有效結合,必須健全法人治理結構。構建黨委會、股東會、董事會、職代會、經理層“四會一層”治理主體,明確黨委在決策、執行、監督等各環節的權責和工作方式,形成權責法定、權責透明、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中國特色企業法人治理結構,處理好黨委和其他各治理主體的關系,實現黨管干部與市場化選人用人相結合,保證企業選用合適的人,推動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治理效能。關鍵要落實好黨委(黨組,下同)書記、董事長由一人擔任的制度安排,精準選拔能夠發揚民主、善于集中、敢于擔責的領導人員擔任黨委書記、董事長。
堅持黨管干部原則與市場化選人用人有效結合,必須建立有效融合的制度流程。完善制度流程設計和運行機制,要確保企業黨委發揮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的領導作用,其他治理主體要自覺維護黨委發揮領導作用,黨委也要尊重其他治理主體依法行權,做到既不越位也不缺位。黨委在確定標準、規范程序、參與考察、推薦人選等方面把好關,保證人選政治合格、作風過硬、廉潔不出問題。市場化選聘由董事會牽頭具體實施,其工作流程可設計為前期溝通、制定和審議選聘方案、公開選聘、考察談話、黨組織研究、董事會依法聘用等關鍵環節。總之,要堅持黨委“管”、董事會“選”,既保證黨組織的把關權,也保證董事會的選聘權,讓合適的人“上車”、不合適的“下車”。
堅持黨管干部原則與市場化選人用人有效結合,必須嚴格實行契約化管理。實行企業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是強化企業領導人員隊伍管理的重要內容,是健全市場化經營機制中的“牛鼻子”工程。應當嚴格實施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簽訂聘任協議和業績合同,明確權利、義務、責任,約定績效目標、獎懲依據、退出條件、競業禁止、責任追究等條款,嚴格依據契約合同進行考核兌現,推進傳統的“身份管理”向市場化的“崗位管理”轉變,構建業績導向鮮明的激勵約束機制,強化選人用人競爭性,激發人才干事創業活力。
(一)國企混改股權多元化,深度轉換企業經營機制。一個時期以來,很多國有企業通過上市、引入戰略投資者等形式的混改,并沒有改變國有股“一股獨大”的格局,“混而不改”的現象比比皆是。要合理設計、調整優化混合所有制企業股權結構,積極引入高匹配度、高認同感、高協同性的戰略投資者,通過股權和利益多元化,推動構建實質性、決策型董事會,讓非國有戰略投資者成為積極股東,在公司治理中有更多話語權,逐步實現建立靈活高效的市場化經營機制、解決內部人控制問題、提升企業效率效益的目標。
(二)董事隊伍配備專業化,落實董事會選人用人權。有效落實國有混合所有制企業董事會對經理層成員的選聘和管理權,依賴于建立高素質專業化的董事隊伍。應加大外部董事隊伍建設力度,加強與其他股東的溝通協作,拓寬外部董事來源途徑,選聘專業化人士擔任外部董事或獨立董事,提升董事會成員落實選人用人權的擔當和能力。提升董事會成員結構的多元化、差異化和互補性,形成老中青相結合的董事隊伍。同時,嚴格加強對董事的契約化管理,建立健全市場化的激勵約束機制,確保董事履職盡責、積極作為。
(三)提名考察選聘分權化,黨管干部與市場化選人有機統一。提名權、考察權、面試選聘權“三權分離”,相互獨立、彼此制衡,妥善解決選人用人工作中各類評價主體的道德風險等問題,提升國有企業選人用人的精準度和公信度,真正體現“堅持黨管干部原則與董事會依法選擇經營管理者、經營管理者依法行使用人權相結合”的改革方向。依法落實總經理對經理層副職的提名權,允許總經理向黨委和董事會差額提出副總經理候選人預備人選;上級黨委干部管理部門會同本級黨委按照黨內規定,開展對候選人預備人選的深入考察,重點排查政治和廉潔風險,把住人選底線關;董事會依法履行對經理層成員以及其他有關高管職位的面試測評和選聘決定權,把住人崗適配關,發揮現代企業制度的治理優勢。
(四)經營管理者利益綁定化,形成企業、個人共同體。通過管理層持股等“金手銬”機制,將經營管理者等關鍵用人主體的核心利益與企業利益緊密綁定起來,積極培育、充分激發國有企業經理人的企業家精神。進一步解放思想、放松管制,解決國有企業的委托代理問題和經營管理者激勵問題。
(五)職業經理人制度剛性化,解決能上不能下難題。全面強化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的同時,同步推行職業經理人制度,確保“強激勵、硬約束”。提升職業風險性方面,做到“兩個堅持”:一是堅持將本人提出簽訂固定期限(和聘期相同)勞動合同作為職業經理人聘任和續聘的必要條件;在職業經理人解除(終止)聘任關系的同時,堅持依法解除(終止)勞動關系。在提升薪酬風險性方面,做到“三個調整”:一是調整薪酬結構。鼓勵建立包括基本年薪、績效年薪、任期激勵、中長期激勵的“四元”薪酬結構。放大薪酬浮動范圍,進一步加大績效年薪、任期激勵和中長期激勵在總薪酬中的占比。二是調整薪酬振幅。按照“業績與薪酬雙對標”“同業績同薪酬”原則確定薪酬總水平,業績表現與績效年薪剛性聯動、同向同步、擴大振幅。三是調整兌現方式。績效年薪和任期激勵按“先考核后兌現”原則事后發放,中長期激勵按“分期授予、分批行權”原則逐步兌現,同時積極應用薪酬追索扣回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