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金慧, 李遠航,劉如垚,丁琪琪,馬 軻,武國兆,湯永濤,周傳江,聶國興*
(1.河南師范大學水產學院, 河南省水產動物養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河南 新鄉 453007;2.夏邑縣農業農村局,河南 商丘;3.河南省鄉村產業發展服務中心,鄭州 450002)
夏邑縣位于河南省東部,河南省商丘市下轄縣,地理坐標為E 115°52'- 116°28',N 33°59'- 34°25',素有“中國孔祖之地”之稱。夏邑位于黃河故道決口平原區,是典型的平原沖積區。夏邑屬黃淮沖積平原,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微傾,地表平坦,土質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是國家小麥、棉花生產基地縣;年平均氣溫14.1℃,年平均降水量762 mm,無霜期217 d。夏邑地處南北氣候過渡帶,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4.1℃。全年光照充足,冷暖適中,四季分明。夏邑縣水資源豐沛,年平均水資源(地表水與地下水)總量為3.413億m3。地表水資源來自降水和入境水。百平方公里以上流域面積的虬龍溝、巴清河、沱河、東沙河等14條河流自西向東橫穿全境,年平均入境水量為1億多m3。本研究對夏邑縣魚類資源狀況進行詳細闡述,為夏邑縣魚類資源的科學保護與合理開發提供資料。
2020年11月23日至26日,河南省魚類資源調查隊在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開展魚類資源調查工作。
根據夏邑縣水系特征,對虬龍溝、東沙河、王引溝、岐河、沱河等河流開展魚類資源調查工作。依據夏邑縣縣志記錄和縣內流域分布情況,共設置21個采樣點,以此全面了解夏邑縣魚類資源情況。本次魚類資源調查工作的具體采樣點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夏邑縣魚類資源調查采樣點信息
魚類資源調查分為現場采捕和走訪調查兩種方式。現場調查采用刺網、地籠等網具采集魚類。走訪調查對象包括樣點附近的漁民、釣魚愛好者、商販等,詢問采樣點涉及的河流魚類分布情況及近期水體、魚類資源的變化情況。另外,我們還查閱了夏邑縣縣志和漁業區劃等資料中有關魚類資源的歷史記錄[1-4],以此全面了解夏邑縣魚類資源狀況。
對漁獲物進行現場鑒定和保存,魚類物種采用納爾遜分類系統進行鑒定,參考《中國動物志》、《中國淡水魚類檢索》和《中國魚類系統檢索》等權威分類著作[5-8],以及FishBase魚類數據庫和中國生物志庫等較為權威的魚類檢索網站[9]。
采集到的魚類樣本,首先魚體表面需要用清水沖洗干凈,每一物種選擇鱗片整齊、體表較為完整、內臟無損傷、正常發育的5-15尾個體,使用體積分數為10%的甲醛溶液進行浸泡固定。個體較大魚類需要將甲醛溶液注射入腹腔,以防止魚體內臟腐爛[1-4],進行體型固定和保存。詳細記錄漁獲物的采樣信息,包括采集地點、時間、體色、漁具等。挑選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個體,放置在拍照缸中對其體側及頭部等特征進行數碼照片的采集[10]。
經鑒定,本次魚類資源調查工作所得的漁獲物共包含21種魚類,屬4目9科20屬,具體魚類物種名錄如表2所示。其中鯉形目種類最多,共有11種魚類,占比為52.38%;其次為鱸形目,共4種,占比19.05%;鲇形目包含3種,占比14.29%;鳉形目僅有青鳉(Oryzias latipes)一種魚類。

表2 夏邑縣魚類物種組成
在此次魚類資源調查工作中發現夏邑縣魚類種類較為單一,以鯽(Carassius auratus)、紅鰭鲌(Chanodichthys erythropterus)、烏 鱧(Ophiocephalus argus)為主。其中波氏吻蝦虎魚(Rhinogobius cliffordpopei)、團頭魴 (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大鱗副泥鰍(Paramisgurnus dabryanus)、鰱(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分布范圍較小。在科級水平中,鯉科多樣性最高,包含11個屬;鳉形目的青鳉科只包含青鳉屬。本次漁獲物屬級水平中,除了吻蝦虎魚屬包含兩個物種,其他均為一屬一種。
根據生活類型的分類標準對夏邑縣的漁獲物進行劃分(表3)。總結得出:本次漁獲物中靜水定居型魚類物種最多,共10種魚類,占比47.62%;其次為溪流定居型魚類,包含8種魚類,占比38.10%;江湖洄游型魚類有3種,占比為14.29%。按照魚類棲息水層不同,可分為底棲、中下層、中上層三種魚類,底棲魚類有10種,占比47.62%,如鯉(Carassius carpio)、泥鰍(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鯽(C.auratus)等;中上層魚類有8種,占比為38.10%,如圓尾斗魚(Macropodus ocellatus)、青 鳉(O.latipes)、餐魚(Hemiculter leucisclus)等;中下層魚類包含草魚(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麥穗魚(Pseudorasbora parva)、鲇(Silurus asotus),共3種魚類。按照魚類產卵類型將此次21種漁獲物進行劃分,可劃分為6種類型。產沉性卵魚類有10種(47.62%),產黏性卵有4種魚類(19.05%),產漂流性卵有3種魚類 (14.29%),產浮性卵有2種魚類(9.52%),產于蚌內和卵胎生均各有1 種魚類(4.76%)。青鳉(O.latipes)營卵胎生的生殖方式,體內受精,體內孵化。興凱鱊(Acanthorhodeus chankaensis)屬鱊亞科,繁殖方式較特殊,受精卵于蚌內孵化,直至具有平游能力才離開蚌體。按照魚類攝食類型,本次漁獲物被劃分為6種類型。雜食性魚類9 種(42.86%),肉食性魚類7種(33.33%),草食性魚類2種(9.52%),浮游動物食性(鳙)、浮游植物食性(鰱)、水生無脊椎動物食性(圓尾斗魚)各1種(4.76%)。

表3 夏邑縣魚類的生活類型與區系劃分
動物區系復合體指地理起源相同在同一地理帶內發育,且與該地理帶內生物條件和非生物條件互相適應,在特定時間內出現的一群動物[2]。1985年,史為良[11]將中國的淡水魚類劃分為八種類型的區系復合體。21種魚類根據區系劃分標準被分為4種不同區系復合體,其中中國平原區系復合體和南方平原區系復合體各包含7種魚類(33.33%),晚第三紀早期區系復合體包含6 種魚類 (28.57%),只有麥穗魚(P.parva)屬于北方平原區系復合體。
夏邑屬于黃淮沖積平原,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微傾,地表平坦,土質肥沃,百平方公里以上流域面積的虬龍溝、巴清河、沱河、東沙河等14條河流自西向東橫穿全境,年平均入境水量為1億多立方米,水量充沛,魚類生長具備良好的先天環境。但在調查過程中發現,樣點7水量小且為死水,表面布滿浮萍,不具備采捕條件。樣點5、10、17、21在調查過程中出現水體污染嚴重、水體表面布滿藻類和水生植物、水量過大等情況造成采捕工作受到限制。根據縣志記載,縣內檸檬酸鈣廠、化肥廠等單位廢水排放量巨大,造成沱河、毛河等河流水體溶氧量低,氯化物含量高,魚類無法生存。從實地調查和縣志記錄均顯示出水體污染成為夏邑縣亟需解決的水環境問題。
本次魚類資源調查捕獲21種魚類,數量上明顯多于縣志記載的種類。限于當時調查人員魚類分類知識不足,縣志記錄的魚類名稱過于籠統,如鳑鲏魚、頜須鮈等,未鑒定到具體物種。縣志中記錄的鳊、三角魴等經濟魚類在此次調查中并未采集到,推測調查時已是11月底,氣溫低,魚類活動性不高是原因之一,后續在不同季節進行多次調查可徹底摸清夏邑縣魚類物種多樣性現狀。
夏邑縣魚類物種多樣性不高,需要盡快采取措施改善水體生態系統,以獲得更加穩定的水體生境。通過走訪調查和文獻檢索得知部分水體遭到嚴重污染,導致魚類大量死亡,且水體中存在較多的氟化物和氨氮等有機污染物[12],使得水體質量嚴重下降。
根據本次調查結果,我們建議通過維持水生態系統、增殖放流等途徑來保護和恢復夏邑縣的魚類資源,具體如下:
(1)完善水體治理體系。結合夏邑縣水體情況因地制宜完備水體治理體系,增大宣傳力度,提倡保護水體環境。相關部門需要加強考察強度,及時、高效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2)根據夏邑縣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特點,劃分生態環境功能區。各功能區的范圍、生態功能特點及重要性和存在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進行詳細闡述,并提出相應的生態環境對策[12]。
(3)選擇適合夏邑縣環境生活的魚類進行增殖放流,以增加魚類物種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