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鋅
(文山州水產技術推廣站,云南 文山 663000)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提出,產業振興必須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大力推廣稻漁綜合種養,提高稻田綜合效益,實現穩糧促漁、提質增效。
稻漁綜合種養模式的探索,圍繞穩糧增收,立足糧食產業發展方式轉變,守住糧食生產底線,通過種養結合、生態循環,實現“一水雙用、一田雙收,水稻種植與水產養殖協調綠色發展”,既破解了國家“要糧”和農民“要錢”的矛盾,又解決了漁業“要空間”的問題,是一種可復制、可推廣、可持續的現代農業好模式,對促進農業調結構轉方式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1]。
發展傳統的稻田養魚,利用田塊的自然條件養魚,缺乏對稻田的科學規劃,規模小,產量低,單產225 kg/hm2,難以形成產量,稻田的綜合效益未得到充分發揮。
“十三五”期間,全國逐步開始發展現代稻漁綜合種養模式,對稻田進行合理的工程改造,全國各地出臺相應政策支持稻漁綜合種質的發展,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顯著。
以文山州稻漁綜合種養發展為例,2016共開展稻漁綜合種養示范面積340 hm2。現代稻漁綜合種養通過規劃開發、保糧穩產、減肥減藥的生態種養殖模式,在“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的基礎上建立綠色生態農業[2],充分發揮水稻和水產動物之間的生物互惠作用,實現水稻種植和水產養殖的雙贏[3]。2020年在硯山縣開展稻漁綜合種養項目13.3 hm2,項目集水產、農機、植保、農技、土肥、種子科技人員的技術力量,融入工程建設、一體化流水線機械播種、無人機播種、收割機收割、快速水質檢測等多項現代化農業技術措施,合理控制稻和漁之間的種養矛盾,促進稻田內有益物質的轉化和循環利用,最大限度發揮稻田的生產能力,是文山州現代稻漁綜合種養的有力實踐與探索。
自90年代稻田養魚到現在規模化稻漁綜合種養,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全國稻漁綜合種養模式從單一的“稻+魚”模式發展到“稻+蝦”、“稻+鰍”、稻漁體驗等多樣化發展,產業規模從散戶散養到流轉土地規模化種養殖,規模逐漸擴大,產業效益從只有稻和魚收入到現在的三產收入,收入進一步增加,稻漁綜合種養成為了農民致富增收的有效模式,也是提高群眾種糧積極性,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有力支撐。但是也要清醒的認識到,目前稻漁綜合種養產業化發展存在的問題,嚴重制約了我國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的長足發展。
稻漁綜合種養必然要向規模化、標準化道路發展。與傳統稻魚綜合種養模式規模小、投入少、回報低相比,稻漁綜合種養產業化發展需要對土地進行規模流轉,因地制宜對土地進行工程設計開挖,前期土地流轉資金與工程建設開挖,資金投入大,且當年無法收回成本,資金投入問題成為了制約我國稻漁綜合種養模式產業化發展的第一大制約因素。同時,思想認識不到位,土地流轉經營及科技意識相對落后,較難把稻漁綜合種養與高產、穩產、高效有機結合起來,成為制約了稻漁綜合種養產業化發展的第二大限制因素。
農業農村部及部分省份出臺了推進稻漁綜合種養的政策支持,但是地方層面,未出臺具體鼓勵發展的具體優惠政策,對產業投資人缺乏地方配套政策吸引,稻漁產業發展支持政策地方與省級、中央政策銜接配套不夠,未能形成從中央到地方推動稻漁綜合種養產業化發展合力。
稻漁綜合種養技術要求高,多項技術的集成與指導對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發展至關重要。稻漁綜合種養僅依靠市(縣)農業農村局下屬站所的技術推廣,缺乏與科研院所的合作,缺乏“產、學、研、推、用”五位一體的平臺支持。稻漁綜合種養基地的合作社、企業基本無專業的技術人才支撐,導致現代化稻漁綜合種養模式推廣慢,難度大。
全州開展稻漁綜合種養的均為散、小、弱的小型經營主體,缺乏稻漁綠色品牌打造意識和經費。稻漁綜合種養模式的產品,其營養價值高、農藥殘留低,具有較大的食品安全優越性。但由于品牌效應不廣,知曉率低,稻漁產品結構單一,附加值低,產業鏈短,導致優質不優價。加之稻漁綜合只停留在第一產業,一、二、三產未融合發展,一定程度影響了稻魚綜合種養產業的振興。
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理念,充分發揮水稻種植產業優勢,積極發展稻漁綜合種養。把穩糧增收作為稻漁綜合種養的立業之基,確保穩糧與增收雙贏;把質量安全作為稻漁綜合種養的立命之本,確保產品質量安全;把三產融合作為稻漁綜合種養的發展方向,推動漁旅融合、文旅融合;把稻漁綜合種養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通過產業發展規劃,爭取政策支持,突出重點區域,打造典型模式,為促進農民增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漁業貢獻。
根據各地實際情況,統籌規劃布局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發展,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策”強化規劃引領,細化產業發展規劃,重點突出區域化、特色化、產業化和品牌化。遴選優質的新型市場經營主體,充分發揮其管理水平高、示范帶動強、經營思路廣等優勢,發揮“頭雁效應”,推動稻田綜合種養的生產標準化、經營產業化、管理專業化、服務體系社會化的建設。
在符合中央、省級政策的支持下,加強配套性地方政策。招商引資到稻漁產業中,不斷擴大產業規模,強化財政、發改、自然資源、環保、農業農村、水務、金融、商務等有關部門的溝通協作,協調好有關產業發展、用地政策、水利建設、信貸服務機制等,為稻漁綜合種養營造良好政策環境。積極推動稻漁綜合種養納入糧食安全、農產品供給、漁業綠色發展、生態環境保護、鄉村振興等重點支持范圍,整合各方面項目資金支持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發展。構建穩定的投入機制,解決推進稻漁綜合種養常態化、可持續發展的支撐問題,促進稻漁綜合種養持續健康發展。
依托省級農業科研院校,建立“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示范基地,研究具有地方特色的稻漁綜合種養新模式,開展新品種引進、土著魚馴養、新技術研發、新模式集成、新品牌打造等試驗示范。規范的產業發展秩序,促進稻漁綜合種養產業朝著標準化、規范化方向發展。
充分挖掘稻漁產業產品,依托現有米業龍頭企業、建立大米加工廠,豐富產出產品,實現農業一、二產業結合,延伸產業鏈。同時充分利用鄉村旅游、休閑垂釣、農事體驗、田園綜合體等三產服務業,實現三產融合,帶動群眾致富增收,讓群眾享受到高產業附加值的紅利。
國務院印發的《關于促進鄉村振興的指導意見》,提出“促進鄉村產業振興要堅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市場導向、政府支持、融合發展、聯農帶農、綠色引領、創新驅動等原則”。稻漁綜合種養作為綠色水產養殖模式之一,符合綠色發展要求,產業化發展是提升稻田綜合效益的必要途徑。文山州稻漁綜合種養產業雖然剛剛起步,但通過“龍頭企業+科研院所+政策扶持+帶動農戶”的發展思路,必將能走出符合現代農業發展的“稻漁綜合種養產業振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