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繁昌
(桂林市臨桂區中庸鎮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廣西 桂林 541109)
鱘魚是一種珍貴的水產品,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營養豐富等優點,深受市場青睞。目前,鱘魚養殖已成為世界各國重要的漁業產業之一。但是,由于鱘魚養殖密度的增加和環境污染等因素,鱘魚疾病問題逐漸凸顯,對養殖業造成了一定的經濟損失。因此,加強鱘魚病害的防控工作,對于保障鱘魚養殖業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
①洪澇災害的影響
洪澇災害過后,水質渾濁,泥沙含量過大,鱘魚的呼吸器官受到影響,受到應激反應,引起爛鰓等疾病的發生。
②高溫的影響
鱘魚屬于亞冷水性魚類,適合水溫13~25℃,最適水溫18~22℃,溫度過高,鱘魚不適應,造成免疫力下降;另外溫度升高,加速了病原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及病原體的感染強度,時間長了就會造成鱘魚病害的發生。
③水環境因子的影響
養殖水中的酸堿度、溶解氧、氨氮、亞硝酸鹽等變化對鱘魚的生長產生影響。如酸堿度偏高的水體易腐蝕魚鰓,使魚躁動不安,易引發爛鰓、爛尾、體瘦等綜合征,酸堿度偏低易得卵甲藻?。话钡?、亞鹽偏高引起魚中毒、呼吸受阻死亡;水中溶氧低不僅會造成餌料系數的增加,嚴重者會造成缺氧死亡。
①魚苗質量
投放魚苗的健康狀況直接影響其成活率和生長發育,如果魚苗帶有病毒或細菌,容易導致病害發生。
②養殖密度
過高的養殖密度會導致鱘魚對水體空間和餌料的競爭,影響魚體的新陳代謝和對餌料的消化利用,還會互相摩擦,造成魚體表面受損,感染細菌和病毒,引起病害。
③養殖管理不當
不合理的養殖管理措施、操作不規范等會引起鱘魚病害的發生。如魚體受傷、消毒濃度過高等都會導致鱘魚的健康狀況受損,引起病害的發生。
細菌:細菌引起鱘魚病害主要有細菌性敗血癥、細菌性腸炎、爛鰓病及腫嘴病等。
真菌:致病真菌有水霉菌、棉霉菌和毛霉菌,危害對象主要是鱘魚卵及受傷的鱘魚。
寄生蟲:寄生蟲感染主要是小瓜蟲、車輪蟲和三代蟲等。
病毒:鱘魚出血性敗血癥、鱘魚皰疹病等。
敵害:甲殼類的鰲蝦、水生昆蟲類的水蜈蚣、浮游植物的卵甲藻等。
癥狀:病魚行動遲緩,攝食量下降。體表癥狀為腹部、口腔周圍、骨板基部出血,肛門紅腫,鰓絲顏色較淡;剖檢有紅色腹水,肝臟腫大呈土黃色,腸膜、脾臟、脂肪、性腺及腹部上有出血點,或有壞死灶,腸道出血發炎,腸內有泡沫狀粘液物質。
病因:由于長時間高溫刺激,魚體免疫力下降造成細菌感染。病原為海豚鏈球菌,該病為條件致病菌,最適溫度為20~37℃,水溫20℃以下很少發病。
防治方法
①加強養殖環境管理,加大水體交換量,增加水體溶氧;
②放養密度適宜,降低放養密度,可減少應激,可降低發病及死亡率;
③內服藥物治療,以國標漁藥(10%)的含量計,氟苯尼考(100 kg魚用20 g)+鹽酸多西環素(100 kg魚用20 g)+多維+粘合劑,每天拌料一次,連續投喂6~7 d。
癥狀:病魚腹部膨大,游動遲緩,食欲減退。檢查病魚,可見肛門紅腫,輕壓腹部有黃色粘液流出。解剖可見腸壁彈性較差,局部充血發炎或者全腸呈紅色,腸內無食物且積黃色粘液。
病因:由點狀氣單胞桿菌感染所致,水溫高于20℃時,因養殖水體水質變差或鱘魚攝食變質飼料促使該病菌大量繁殖,從而導致細菌性腸炎病的發生。
防治方法
①投喂新鮮、顆粒大小合適的全價配合飼料,要定時、定量投喂。
②內服藥物治療,以國標藥 (10%)計算,每100 kg魚要硫酸新霉素30~40 g+粘合劑,每天拌料一次,連續投喂5~7 d。
癥狀:病魚魚體發黑,行動遲緩,反應遲鈍,離群獨游;鰓絲點狀充血發炎,粘液增多,呈斑塊狀腐爛,嚴重時鰓絲末端缺損。
病因:養殖水溫升高,水中魚害粘球菌生長旺盛,毒力增強;雨水過后,水質渾濁,水中有機物及泥沙過大,鱘魚的呼吸器官受到影響,受到應激反應感染此病。
防治方法
①保持水質清新,溶氧豐富;
②用2 mg/L聚維酮碘全池潑灑,保持濃度40 min以上,連潑2 d;
③內服大蒜,每千克飼料用50 g大蒜,搗碎取汁拌勻,連續投喂3~5 d。
癥狀:體表受傷的鱘魚繼發感染水霉,病魚傷處灰白色,滋生大量棉絮狀水霉菌絲,病魚在水體上層不正常游動,不攝食,魚體逐漸消瘦,直至死亡。
病因:水霉是條件致病菌,在低溫條件下,只有魚體受傷才會感染此病,不受傷的魚體不會感染。該病由水霉屬和棉霉屬等水生真菌寄生引起。
防治方法
①運輸、轉池和放苗時,操作要細致,動作要輕,避免魚體受傷;
②魚苗下池時要用2%~3%的食鹽水浸泡5~10 min;
③全池潑灑硫醚沙星和水楊酸,用量為硫醚沙星3 g/m3和水楊酸0.5 g/m3。
癥狀:患病魚體日益消瘦,游泳能力大大減弱,且食欲減退,浮躁不安。肉眼觀察可見,病魚口腔、體表、鰭條和鰓絲上布滿白色小點狀包囊,尤其在鰓絲和鰭條處明顯。顯微鏡檢查病魚體表粘液及鰓絲,可見大量多子小瓜蟲。
病因:多子小瓜蟲生長繁殖最適溫度為15~20℃,魚體營養不良、養殖過密及環境條件過強,因應激反應易得此病。清瘦水體水溫15~25℃時,發病后若不及時治療,2~3 d可遍及全池,魚種死亡率可達60%~70%。
防治方法
①放養密度不宜過大,日常應加強營養,提高魚體抵抗力;
②小瓜蟲形成包囊后,藥物很難滲透將其殺死,須遵守“防重于治”的原則;
③用中草藥青蒿末驅蟲,有良好的效果。鱘魚吃了含青蒿末的藥餌,體內產生特殊氣味,小瓜蟲受不了這種氣味而離開魚體,這時應加大換水量,及時將脫離魚體的小瓜蟲排出魚池。
癥狀:鱘魚得病初期與小瓜蟲病極為相似,體表出現稀疏的小白點,以后逐漸增多,嚴重時像裹了一層面粉,故又稱打粉病。病魚游動緩慢,食欲減退,嚴重時,魚體身上布滿了小白點,魚眼睛被白點蓋住,視力變弱,鰓上與口腔內也有許多小白點,呼吸與進食極為困難,最終導致大批死亡。
病因:發生卵甲藻病地區的一個共同特點是水的pH值偏低,一般都在5.0~6.5之間。因其病原為嗜酸性卵甲藻,偏酸性的養殖用水是誘發此病的前提,中性及偏堿性的水沒有發生過此病。
防治方法
①pH值較低時,在高溫的8~10月,定期向水池中潑灑生石灰,使水體pH值增加,使卵甲藻無法繁殖;
②在水池上加遮陽棚,藻類的繁殖需要陽光,加遮陽棚后可降低藻類的繁殖速度,及時發現卵甲藻的癥狀,及早治療;
③發生卵甲藻病的魚池,停水增氧12 h,潑灑生石灰濃度35~40 mg/L,連續潑3~5 d可痊愈。
癥狀:病魚游動緩慢、上浮貼邊,嚴重者腹部向上漂浮于水面呈仰泳狀不能下沉。剖檢可見胃內有少量食物,腸內有許多小氣泡。鰓絲末端毛細血管因循環障礙,表現出顏色加深、粘液異常增多等現象。
病因:主要危害魚苗。①在仔魚尼龍袋充氧運輸,充入氧氣壓力超過仔魚本身緩沖能力,導致魚體滲透壓失調,氣體由卵黃囊毛細血管、鰓絲毛細血管滲透進入魚體。隨著充入氧氣量和氧氣壓力不同,表現出氣泡病的癥狀、病情輕重緩急有所不同。②養殖池中溶氧或氮氣過飽和、或氣石充氣產生的微氣泡,魚苗以為食物誤吞食導致氣泡病的發生。
防治方法
①適量充氣,在鱘魚苗尼龍袋充氧運輸過程中,氧氣充入量要適合,根據水溫狀況、運輸距離長短靈活掌握,以魚體不缺氧為宜;
②食鹽浸浴,用0.5%~1%食鹽水浸浴,可逐步緩解病情,調節滲透壓,使魚體膘、胃腸、鰓、鰭條處氣泡逐步逸出,最終消除癥狀;
③減少水源過度曝氣,防止水中氣體過飽和。
癥狀:脊索彎曲,身體呈“S”型,游泳及攝食能力差。
病因:主要是分魚拉網操作時魚體受傷所致。
防治方法
在分魚轉池操作中要動作輕柔細致,避免粗暴,不要只抓鱘魚尾部,這樣魚一掙扎就會容易脊索拉傷,造成身體畸形。
鱘魚養殖中常見病害的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如環境因素、飼養管理、生物因素等。預防和控制鱘魚疾病的發生,需要綜合采取多種防控措施,提高鱘魚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養殖戶在追求高密度、高產量、高效益時往往忽略改善水體生態環境、對病原體的控制,待出現病癥后再進行治療,造成重大經濟損失。在鱘魚養殖中,要堅持“以防為主,防重于治”的方針,應根據不同疾病的發生原因和特點,采取相應的防控措施,以保障鱘魚健康生長發育,提高養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