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芬

[摘 ?要] 章節起始課教學是知識發展、教師發展和學生發展的需要. 文章以“不等關系”的章節起始課教學為例,分別從“活動預設,感知不等關系”“借助材料,表達不等關系”“模型組建,應用不等關系”“練習訓練,體驗不等關系”“拓展小結,升華不等關系”幾方面展開探討,并提出幾點感悟:提煉教材,弄清“為何教”;品味教材,厘清“如何教”;厚讀教材,搞清“教什么”.
[關鍵詞] 章節起始課;實施措施;教材;教學
《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數學教學應基于“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的理念,以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為教學導向,落實“四基與四能”,培養“三會”. 章節起始課是指章節開篇的第一課,具有統率整章的作用. 教好章節起始課,能讓學生對本章節的知識建構一個完整的知識框架,為結構化教學與核心素養的發展奠定基礎.
章節起始課教學的必要性
1. 知識發展的需要
任何數學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都有一定的歷史故事,存在著前因后果,有些概念、公式的誕生,可能凝聚了幾代人或幾個國家共同協作的心血. 但在教材編撰時,有很多史實被掩蓋,學生面臨著“告知式”的內容,難以對概念、定理或公式產生情感,導致學生形成一種“記住且能做題就行了”的學習態度.
殊不知,每個數學知識背后都有著豐富的學科精神、數學文化與人文情懷. 章節起始課常以序言或圖片的形式將知識背后的內容展示出來,不僅能幫助學生初步組建知識框架,還能讓學生對知識的形成背景、人文故事等產生不一樣的理解與認識[1]. 由此,數學知識潛在的教育教學價值和意義就被挖掘出來,章節起始課具有促進知識發展的作用.
2. 教師發展的需要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對教師專業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 教師想要順應時代而轉變,就必須不斷更新自身的教學觀念,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 就當前高中數學教育教學的現狀來看,有些教師依然執拗于備課,忽視結構化教學或單元整體教學的規劃;也有些教師仍然拘泥于教材,無視知識間關聯性的引導;還有些教師習慣于“勻速”的教學法,對于學生的認識水平與活動經驗視而不見.
以上幾種情況導致學生的思維狹隘,無法產生“我要學”的意愿,這樣的課堂常常是:教師講得激情澎湃,學生卻提不起精神. 作為新時代的數學教師,應與時俱進及時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將“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放在教學首位,并充分認識到章節起始課是結構化教學的基礎.
3. 學生發展的需要
不少學生進入高中后,數學成績出現了“滑鐵盧”現象. 究其主要原因在于知識難度加大了,學生的邏輯推理素養、思維能力、抽象素養、計算素養等跟不上教學目標. 有些學生依然延續初中的“點狀學習法”,無法將零散的知識系統化,缺乏探索知識間聯系的習慣,導致記憶混亂,錯誤百出.
章節起始課以知識的結構化、整體性、邏輯性與關聯性為基礎,一般從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出發,將新知教學組建在舊知的基礎上進行,通過符合學生最近發展區的問題逐步引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將知識結構化、系統化[2].
3. 模型組建,應用不等關系
情境1:某公園的門票為每人10元,人數超過20人(含20人)可購買團隊票,享受八折優惠. ①現有一個18人的團隊,怎樣購票更劃算?②如果團隊成員少于20人,該如何擇取購票策略?
照顧到學生客觀存在的個體差異性,教師可由淺入深地設計“問題串”啟發學生思維,讓學生認知隨著問題逐層而深入.
問題1:如何確定是購買團隊票還是個人票?此過程有哪些量需要比較?
問題2:團隊票的總額該如何表達?其中存在什么隱含條件?
問題3:購買個人票的金額該怎樣表示?
問題4:個人票與團隊票兩個量的大小該怎樣比較?嘗試寫出最優的購票策略.
設計意圖 逐層遞進的“問題串”,將一個難以理解的大問題分割成一個個的小問題,不僅降低了問題的難度,還簡化了解題過程. 針對低起點、小步子的“問題串”,學生充分調動著自身的認知體系,通過獨立思考和小組合作總結出了類似問題的解決方法.
情境2:某種本子若以每本2元的價格出售,一年可銷售掉10萬本,調查發現,如果本子的單價每提高0.2元,那么年銷售量就會減少5000本. 若想讓這種本子的銷售收入S大于22.4萬元,每本本子的售價應限定在什么范圍內?
同樣,教師利用“問題串”的方式來降低思維起點,為幫助學生實現自主建模做鋪墊.
問題1:此情境待解決的問題可以用一個式子來解決嗎?
問題2:怎樣用價格x表達收入S?本題還有哪些量比較重要?
問題3:該怎樣表示發行量?
設計意圖 讓學生通過這個情境,弄明白進價、售價、銷售額與利潤之間的關系,獲得建模的一般方法.
4. 練習訓練,體驗不等關系
練習1:已知某種植物適宜生活在18 ~20 ℃(含18 ℃與20 ℃)的山區,海拔每上升100米,氣溫就下降0.6 ℃. 若山腳的平均氣溫是22 ℃,那么這種植物生長在這個山區的什么高度比較合適?
練習2:已知某種蘋果的進貨價為40元/箱,如果按照50元/箱的價格銷售,可以賣出50箱. 老板想要獲取最大的利潤,希望每箱蘋果的售價比50元高. 經市場調研發現,如果每箱蘋果的售價每漲1元,那么銷售量就會減少一箱(以50箱為基數),若老板想獲得不低于800元的利潤,每箱蘋果的售價必須滿足什么條件?
設計意圖 這兩道練習題的創設意在讓學生鞏固并應用本節課所學知識. 其中,練習2以學生自主表達為主,讓學生從審題、解析、表述中獲得良好的解題能力.
5. 拓展小結,升華不等關系
思考:兩個正數a,b的等差中項與等比中項分別是什么?它們之間有沒有什么特定的數量關系?
設計意圖 這是一道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思考題,在激發學生探究熱情的同時,為后續基本不等式的學習埋下了伏筆.
小結:本節章節起始課教學的目的是什么?從中你有什么收獲?
設計意圖 提出核心問題,讓學生回顧與反思本節課的學習過程,引導學生站到宏觀的角度來分析本節課,為幫助學生建構自己的學習體系奠定基礎.
幾點感悟
1. 提煉教材,弄清“為何教”
章節起始課統率著整個章節教學,起到揭示知識背景來源,建構知識結構等作用. 不等式章節待解決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兩方面:①一元二次不等式;②基本不等式.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有意識地選擇貼合學生生活實際的實例,引導學生充分感知不等關系,以及學會用數學思想方法與符號來表達不等關系.
章節起始課容量有限,教師需要提煉教材,擇取合適的內容引發學生探索. 例如本節課筆者設計了兩個情境,并借助環環相扣的“問題串”引發學生思考,讓學生有種身臨其境之感,從而快速提出、分析并解決問題,理解本節課“為何教”的真諦.
2. 品味教材,厘清“如何教”
教材是教學的根本,尤其是章節起始課教學. 教材所呈現的內容并不豐富,這就要求教師用心去品味教材的用意,厘清“如何教”才能設計出符合學情、教情與考情的教學活動. 如創設情境,可從學生的興趣點出發,再增添一些“問題串”為學生的思維鋪設臺階. 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此過程中必須弄清楚學生的“先行組織者”與“最近發展區”才能設計出滿足學生發展需要的問題.
在難易程度適中的問題的引領下,課堂實況并非教師拖著學生走,也不是學優生壟斷課堂,而應呈現出一種積極互動、探索交流、協同共進的生態化特征. 例如本節課的練習2,筆者要求學生自主表達解題思路與方法,這與“做題”有著質的區別:學生表達的過程是思維外顯的過程,是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學以致用的過程,也是提升數學核心素養的關鍵.
3. 厚讀教材,搞清“教什么”
讀書要遵循“由厚到薄”與“由薄到厚”的過程. “厚”與“薄”是相對而言的,其中“薄”為知識的提煉、方法的總結與知識的融會貫通;“厚”為知識的積累、拓展與延伸,觸及知識本質與內涵[3].
當學生通過章節起始課的探索,明確了“為何教”“如何教”后,就進入了“教什么”的研究階段. 厚讀教材可讓學生明確本章節教學需要研究的內容、方法是什么. 例如本節課的課堂拓展與小結環節,筆者提出了相應的需要思考與小結的問題,引發學生總結與反思,為強化學生探索知識間的聯系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 何睦.高中數學章節起始課的理論探析與教學思考[J]. 數學通訊,2019(22):1-4,7.
[2] 寧銳,李昌勇,羅宗緒. 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結構及其教學意義[J]. 數學教育學報,2019,28(02):24-29.
[3] 宋乃慶,陳重穆. 再談“淡化形式,注重實質”[J]. 數學教育學報,1996(02):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