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歐茜



創可(口)貼、紗布、繃帶之類的醫用敷料,都是家庭藥箱里的常備應急好物。小朋友玩鬧小磕小碰、做飯不小心劃到手、新高跟鞋磨破腳后跟之類的不至于去醫院處理的小傷口,在家里就可以用它們簡單處理。
雖說這些東西幾乎每家都有,但不一定所有人都會用,傷口雖小,也不是隨便一貼就能萬事大吉,一些錯誤的使用方法,可能會讓小傷口變成大麻煩。
它們到底有什么區別,正確使用方式是什么,哪些傷口不適合用,今天就來好好講講。
創可貼和創口貼是一個東西嗎?第一個問題可能就難倒了大部分人。
從廣義上看,創可貼和創口貼其實差別不大,針對的都是小傷口,目的是給傷口營造一個利于愈合的環境,使用方法也沒有差別。但嚴格來看,兩者還真有不同,區別就在于是否含藥。我們可以從包裝上的產品描述和備案信息看出差別。
比如藥店里很常見的某透明防水創口貼,產品成分中標明不含藥物,屬于醫療器械的管理范疇。
再比如標注為創可貼的苯扎氯胺貼,除了有無紡吸收墊、PE 隔離膜之外,還添加了廣譜殺菌劑苯扎氯胺,含有藥物成分,屬于藥品的管理范疇。
一個不含藥,屬于醫療器械,一個含藥,屬于非處方藥品,這是兩者最大的區別。但回歸現實,創可貼和創口貼在市售時并沒有那么嚴謹的劃分,很多都是混著叫,僅從商品名來看很難有效劃分,所以想知道自己用的創可(口)貼到底含不含藥,大家可以留意一下成分和備案信息。
還有常見的醫用敷料貼,主要材料是無紡布,也屬于醫療器械,針對的是比較大、嚴重的創面,還能用于清潔、吸收分泌物、止血、包扎。根據材質、功能的不同,醫用敷料又細分為好多種,比如薄膜型、水凝膠型、液體型、泡沫型,等等。
具體使用哪種取決于創面的類型,比如:泡沫型敷料吸濕引流效果好,適合滲出液比較多的創面;透明的薄膜敷料更多用于淺表性傷口的遮蓋,吸水性比較差,但很方便觀察創面,容易更換;水凝膠敷料含水量高,創造無菌濕潤的環境能加快創面愈合,更常用于燒燙傷。
別看創可貼小小一個,使用起來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錯誤使用創可貼導致傷口發炎、感染甚至截指的事件也不是沒有。對于輕微的割傷、擦傷,我們可以遵循以下步驟處理:
1.洗手:不管是為他人處理傷口還是自己處理傷口,都要確保雙手干凈,減少傷口感染的可能性。
2.清潔傷口:用流動的水或肥皂水沖洗傷口,確保傷口中沒有碎屑、污垢等異物或污染物。使用肥皂清潔時可以在傷口周圍抹上肥皂,再用流水沖洗,不要使用肥皂直接在傷口表面揉搓,避免二次傷害。
3.止血:小傷口一般都會自行止血,如果有需要,可以用干凈的紗布輕輕按壓直到出血停止。
4.涂抹:在傷口涂抹一層薄薄的抗生素軟膏或凡士林,減少感染風險并保持傷口濕潤,這一步驟并非必需,如果傷口很淺、很小可以略過。
5.包扎:用創可貼覆蓋傷口,注意不要用手接觸創可貼中間覆蓋創面的區域,包扎不宜過緊。
如果是手指受傷,可以將創可貼的膠粘區域裁剪為二后再包扎,這樣創可貼和手指的貼合性更好。
6.觀察傷口:創可貼變濕變臟時勤更換,每天至少更換一次,不要重復使用。在更換時注意觀察傷口,如果有出膿、長時間未愈合、疼痛加劇、腫脹等情況,及時就醫處理。
貓狗等動物咬傷、 抓傷——用流水或者肥皂水對傷口進行徹底沖洗后及時就醫,必要時接種狂犬、破傷風疫苗。
燒/ 燙傷——燒/燙傷后需第一時間將受傷部位浸入冷水或用冷水沖洗10~20 分鐘,再用干凈的紗布輕蓋住傷口送醫處理。燒/燙傷的部位可能會出現水皰、潰爛,隨便用創可貼貼住不利于傷口分泌物的引流,可能加重感染風險。
穿刺傷——穿刺傷,尤其是金屬器械導致的穿刺傷,破傷風感染風險相對較大。如果傷口很深、很臟,先徹底清洗傷口后及時就醫,根據具體情況打破傷風疫苗或破傷風針。
有感染跡象、潰爛的傷口——傷口有膿液滲出、變紅變腫脹,有感染跡象時及時就醫。創可貼的吸濕性和透氣性差,可能加重感染風險。
總之,小小的創可貼對付的是創面小/淺、出血少、傷口干凈、不需要縫合的小傷口。教給大家一個判斷是否能使用創可貼的簡單方法:當創面大到創可貼無法覆蓋時,就不要勉強貼創可貼了。
哪一種更有利于傷口愈合?
很多人認為,小傷口沒有必要用創可貼,捂著不利于傷口愈合,晾在空氣里反而愈合更快,其實這是一個很常見的誤區。目前有充分的研究認為,濕潤、封閉的環境更有利于創面愈合,也就是“濕性愈合”理論。
研究表明,表皮細胞在敷料創造的濕潤環境中更易遷移,傷口滲液可產生各種酶加快自身清創,促進傷口愈合,低氧環境還有助于減輕局部疼痛感;而且,用創可貼蓋住創口,還能降低二次傷害或感染的可能性,給傷口營造一個“安全”的愈合環境。
不過對于那種“快貼創可貼,不然傷口馬上就要長好了”的非常輕微的小傷口,大家可以根據自己需要選擇用或不用。
總而言之,在正確使用下,創可貼不愧是家庭處理小傷口的應急“神器”,尤其是活潑好動的孩子,平常難免有些小磕小碰,貼上個創可貼,又能放心地放出去玩耍了。
不過需要注意,卡通圖案、花花綠綠的創可貼雖然招孩子喜歡,但家長在選購的時候可別光看圖案,應留意生產廠家和批文、備注,別買到“三無”產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