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曉霞 尹維松* 王維國 陳 貴 穆桂敏
(1霍邱縣植物保護植物檢疫站,安徽六安 237400;2霍邱縣農業農村局,安徽六安 237400;3霍邱縣潘集鎮農業綜合服務站,安徽六安 237400)
“十四五”開局之年,農業農村部創新提出“蟲口奪糧”保豐收和農藥減量化有機統一,加快推廣綠色防控產品和技術,持續推進農藥減量化,保障百姓餐桌安全[1]。目前,霍邱縣農業生產中植保環節面臨著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如用工難、用工成本高、病蟲害防治效率低等,都給農藥減量增效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阻力。智能植保無人機因其特有的特點在霍邱縣發展十分迅速,在未來的農業生產上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航空植保目前發展形勢雖然既快又好,但也面臨著一些植保技術需要客觀分析解決,如航空植保藥劑的選擇和使用問題。當前植保農藥市場繁雜,農藥劑型多、生產工藝繁瑣、各品種間混配性差、農藥助劑污染等問題都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植保無人機的發展。針對現狀,南京善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制了特別適用于植保無人機的超低容量噴霧作業的納米農藥水性制劑。該制劑通過納米技術,減小農藥微粒尺寸、增加農藥微粒數量、增大微粒比表面積,有利于充分接觸防治靶標,從而達到減量增效的目的,真正體現了使用濃度低、對人畜低毒、農藥殘留少、對環境污染小等諸多優點[2]。納米農藥還可以實現統一規格、定制,無需桶混過程,兌水稀釋即可使用。基于上述,霍邱縣植保站于2020 年開展了使用植保無人機噴施納米農藥水性制劑組合防治水稻病蟲害的示范試驗,旨在為納米農藥的進一步推廣使用提供參考。
試驗在安徽省霍邱縣宋店鎮賈圩村種田大戶李德忠的水稻田塊進行。示范田塊面積2 hm2,肥力中等,土壤類型為黏土,種植水稻品種為兩優688,于2020年6月中旬使用插秧機插秧。示范田塊水肥管理良好,用肥情況一致,當地常發性的水稻病蟲害主要有稻飛虱、稻縱卷葉螟、二化螟、紋枯病、稻瘟病和稻曲病。
(1)試驗設納米農藥組合、對照藥劑組合、農戶用藥組合和空白對照共4 個處理(見表1),各處理不設重復。各藥劑處理區面積0.67 hm2,空白對照區面積0.015 hm2。除藥劑處理因素外,其他管理措施一致。試驗前及過程中,試驗區不施用其他對水稻病蟲有防治作用的藥劑。

表1 分蘗盛期試驗小區設計處理
(2)該試驗在水稻分蘗盛期(2020 年7 月23日)、破口初期(2020年8月20日)和齊穗期(2020年9 月2 日)各施藥1 次,全生育期共施藥3 次。3 個藥劑處理區的施藥時間和次數一致,具體見表2~3。

表2 破口初期試驗小區設計處理
(3)納米農藥組合、對照藥劑組合全程使用植保無人機施藥,藥液量18 L/hm2,噴灑高度2.5 m,飛行速度6 m/s,噴灑幅度5 m。農戶用藥組合全程使用電動噴霧器施藥,藥液量450 L/hm2;空白對照區不做任何處理。
(4)納米農藥組合統一包裝規格為3 L/hm2,由南京善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定制生產提供。試驗前按無人機噴灑的用藥液量18 L/hm2配制,即將納米農藥200 mL 兌水1 000 mL 后作業。對照藥劑組合按同種藥劑成分且有效含量略高于納米農藥組合配制,常規飛防作業方法進行稀釋使用。農戶自防按照當地常規市場和農戶用藥習慣配制使用。

續表2 破口初期試驗小區設計處理

表3 齊穗期試驗小區設計處理
(1)在試驗過程中及時跟進田間病蟲害發生實際情況,調查計算防效。根據后期調查來看,田間病蟲害主要有稻飛虱、稻縱卷葉螟、二化螟、紋枯病、稻曲病。各病蟲害田間調查與處理分析以水稻各病蟲害《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為依據開展。
(2)實割測產:在水稻收獲時進行實割測產。各處理區隨機選取5 個點,每點收割5 m2現場脫粒稱重,濕谷按82%折算干谷重量,折算產量,計算保產率。
(3)農藥減量效果:農藥使用量情況調查,以農戶自防區為基數統計,統計不同處理區全生育期的農藥使用量情況,以此數據展開分析。
各處理區施藥后至水稻收獲期間觀察,水稻生長、灌漿等均正常。
根據當地病蟲害發生情況以及植保站調查情況,首次施藥時(2020年7月23日)水稻處于分蘗盛期,也是當地二代二化螟卵孵高峰期,但田間稻飛虱平均百叢182 頭,低于防治指標,稻縱卷葉螟零星發生,因此首次施藥后稻飛虱、稻縱卷葉螟藥效不作調查,只調查統計藥后二化螟和紋枯病防效。第2 次施藥時(2020年8月20日),受天氣,溫度、田間環境等影響,霍邱縣植保站根據測報儀器以及田間調查發現稻縱卷葉螟和稻飛虱已經遷入,故本次調查稻縱卷葉螟和稻飛虱的防效,稻瘟病、稻曲病暫未發生不作統計。第3次施藥(2020年9月2日)時,田間稻縱卷葉螟有發生,稻飛虱零星發生,未見稻曲病。因此本次只調查稻縱卷葉螟藥效,其他病蟲不作統計。在水稻臘熟期(稻曲病發生穩定時)調查一次。整個水稻生育期間,稻瘟病零星發生,因此不作調查。
2.3.1 納米農藥對二化螟的防效。第1 次藥后15 d,二化螟危害定型后一次性調查。納米藥劑處理對二化螟防效為86.25%,對照常規藥劑對二化螟防效為81.59%,農戶自防處理對二化螟防效為68.18%(表4)。由此可見,納米農藥處理的防效高于其他處理防效。

表4 各處理區二化螟藥效統計
2.3.2 納米農藥對稻縱卷葉螟的防效。第2次藥后10 d,稻縱卷葉螟危害定性后一次性調查。納米藥劑處理對稻縱卷葉螟防效為85.57%,對照常規藥劑對稻縱卷葉螟防效為80.81%,農戶自防處理對稻縱卷葉螟防效為76.22%,納米農藥處理的防效高于其他處理防效,具體見表5。

表5 各處理區稻縱卷葉螟藥效統計
2.3.3 納米農藥對稻飛虱的防效。第2 次藥后7、14 d,稻飛虱盤拍調查。納米藥劑處理7、14 d 對稻飛虱防效分別為93.06%、97.09%,對照常規藥劑7、14 d 對稻飛虱防效分別為90.77%、94.51%,農戶自防處理7、14 d對稻飛虱防效分別為87.5%、91.32%。第2 次藥后7、14 d,納米農藥處理的防效均高于其他處理防效,具體見表6。

表6 各處理區稻飛虱藥效統計
2.4.1 納米農藥對紋枯病的防效。第1次藥后14 d,紋枯病病情穩定后一次性調查。納米藥劑處理對紋枯病防效為78.42%,對照常規藥劑對紋枯病防效為71.41%,農戶自防處理對紋枯病防效為55.8%,納米農藥處理的防效高于其他處理防效,具體見表7。

表7 各處理區紋枯病藥效統計
2.4.2 納米農藥對稻曲病的防效。第3 次藥后25 d,稻曲病病情穩定后一次性調查。納米藥劑處理對稻曲病防效為79.44%,對照常規藥劑對稻曲病防效為77.82%,農戶自防處理對稻曲病防效為76.61%,納米農藥處理的防效與對照藥劑防效相當,高于農戶自防處理防效2.83 個百分點,具體見表8。

表8 各處理區稻曲病藥效統計
稻曲病田間調查時發現,各試驗處理區病穗較少且病指較低,防效相差不大。一是整個試驗田抓住了防治最佳時間(葉枕平),二是試驗地水稻破口至抽穗期,天氣晴朗,無明顯降水,田間干旱,不利于稻曲病發生。
收獲期進行田間實割測產,納米農藥處理區全生育期病蟲害防治較好,總體呈輕發生,折算干谷產量達8 064 kg/hm2,增產幅度最高,達41.9%;對照用藥處理區產量達7 443.75 kg/hm2,增產幅度達30.99%;農戶自防處理區產量達6 603.3 kg/hm2,增產幅度最高達16.2%。2020 年水稻病蟲害整體呈中等發生,農事管理以及病蟲害防治及時,各處理區產量相對于往年略好,具體見表9。

表9 各處理區產量統計
農藥使用量情況調查,以農戶自防區為基數統計。納米農藥處理區的3 次農藥制劑使用量為9 000 g/hm2,與對照用藥處理區(同樣成份藥劑)相比減少了8.54%,與農戶自防相比減少了16.28%,在提高防效的同時大大減少了農藥制劑的使用量,具體見表10。

表10 各處理區農藥使用量統計
2020 年在霍邱縣宋店鎮賈圩村開展的納米農藥水性制劑防治水稻病蟲害的試驗示范,從試驗田不同生育時期的病蟲害發生情況來看,納米農藥處理的病蟲害都比其他處理區的防治效果好,最終產量也高于其他處理。在防治病蟲害的前提下,納米農藥水性制劑實現了根據當地病蟲害發生特點定制加工生產,解決了后期田間施藥時配藥麻煩以及各種劑型混配性差等問題。同時,田間使用納米農藥水性制劑應用于飛防不但可以減少漂移,不用另加飛防助劑,還可以大幅度降低農藥制劑使用量,減輕對環境的污染[3-4]。綜上所述,納米農藥水性制劑在根據當地病蟲發生實際情況下統一定制生產,可以廣泛應用到航空植保工作中,并且可有效控制病蟲害發生,減少農藥制劑使用量,但是必須要提前與當地農技部門加強溝通聯系,以防因不熟悉當地病蟲害發生適期及特點而耽誤防治藥劑配制。建議各地針對實際需求先示范再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