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安
(廣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廣西南寧 530001)
武宣縣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部,地處23°19′~23°56′ N、109°27′~109°46′ E。2021年武宣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7.10億元,同比增長7.8%,其中種植業產值36.05億元,同比增長2.1%;林業產值4.95億元,同比下降2.1%;牧業產值11.61 億元,同比增長29.4%;漁業產值1.70 億元,同比增長4.4%;農林牧漁輔助性活動產值2.79億元,同比增長8.2%。各產業產值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比重分別是種植業占63.1%、林業占8.7%、牧業占20.3%、漁業占3.0%、農林牧漁輔助性活動占4.9%。縣境內地形中部低平,地形開闊,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屬亞熱帶氣候區,十分有利于發展農業生產,適合經濟作物的種植。武宣縣礦產資源豐富、品種多、儲量大、質量好。水陸交通條件便利,附近的市縣都已通高速路,國道橫穿縣境內,武宣黔江屬珠江水系,可通1 000~3 000 t航行船舶,是武宣與廣東地區最廉價的貨運交通路線。武宣縣旅游資源豐富,2019 年累計接待游客472.5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42.5 億元。武宣縣的特色農業、礦業、交通運輸業、鄉村旅游業要想得到良好發展,都離不開農業氣象工作的深入推進。完善農業氣象綜合監測網絡,提升農業氣象災害防范能力,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高質量服務保障,能進一步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1]。
近年來,廣西武宣縣極端天氣頻發,臺風、暴雨、強對流、低溫雨雪冰凍時有發生,過去一年降雨量大幅度減少,不少水田只能改種玉米,2021 年武宣縣旱情嚴重,據縣氣象部門統計,2021年1-8月,全縣降水量僅為620 mm,比往年同期少了40%左右,降水量創1965年有觀測登記記錄以來倒數前3位。因此,天氣預測預警、人工增雨、人工防雹等氣象服務在武宣縣顯得尤為重要。為了更好地讓農業氣象服務武宣縣鄉村產業發展,本文從武宣縣農業氣象的實際情況出發,提出其目前所存在的問題,并探索相應的解決措施。
目前,武宣縣共建成氣象信息服務站10 個,有氣象信息員166 名,農田小氣候站1 個,人工影響標準化建設點2 個。完成全縣2 類特色作物精細化農業氣候區劃(甘蔗、水稻)、2類設施農業或特色農業氣象災害風險區劃(甘蔗、水稻),農業氣象服務能力得到提升,為助力全方位鄉村振興注入新動力。
經過一系列籌備工作,武宣縣順利完成了三里古立航道站的選址、建設、驗收,目前該站數據傳輸正常,天氣觀測站網布局加密。
2021 年編制武宣農業氣象、決策氣象服務周年方案,2021年共發布《農業氣象月報》11期,《氣象服務信息》87 期、《農業氣象服務》12 期、《專項服務信息》75 期、《重大氣象信息專報》2 期、夏收夏種氣象服務專題2 期、秋收秋種氣象服務2 期、春耕春播氣象服務專報7期;針對2021年干旱天氣形勢,氣象臺多次撰寫干旱天氣形勢分析,供各部門參考;武宣縣開展了氣象災害風險普查工作,并與各縣各行政部門對接數據資料,搜集本地歷史災情。
每日16 時發布天氣預報,通過短信、微信、微博、大喇叭等多渠道發布,并增加防溺水、防火、防一氧化碳中毒、防疫等相關宣傳;氣象觀測站正常運行,汛期前安排業務技術骨干,對所有區域自動站、大氣負離子站、農田小氣候站進行巡檢,并校準雨量,確保監測數據的準確性,定期完成觀測儀器撤換;災害性天氣監測進一步加強,密切監視災害性、轉折性天氣,截至目前,發布氣象災害預警信號94次,其中大風9次,雷電45次,高溫22次,暴雨15次,霜凍2次,大霧1次。
2021 年,在人影安全生產方面,通過自查以及和來賓市氣象局、來賓市應急管理局的聯合檢查,總共整改了2個固定作業點和3個流動作業點;組織開展行業領域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對易燃易爆場所行政檢查全覆蓋;依法對防雷重點監管單位進行監管,及時完善防雷重點單位庫,將新建的加油站及時納入全國防雷減災綜合管理平臺,推廣防雷安全監管云平臺的使用;加強對業務平臺的維護,執法人員的變動情況及時在各個平臺上更新;2021年通過“雙隨機、一公開”平臺開展隨機抽查活動2次,日常專項檢查2次,總共檢查了加油站18家,煙花爆竹企業2 家,發放1 份責令整改通知書;安全生產宣傳教育培訓工作正常開展,積極開展“安全生產月”宣傳教育活動;通過張貼宣傳標語、公示展板營造良好的安全生產社會氛圍;加強對職工的安全教育培訓工作,通過微信公眾號答題、在線網絡培訓和考核等方式開展多種多樣的安全教育。
氣象知識的科普是一項重要的工作,尤其是在農村。過去,養殖、種植、旅游業多數都是“靠天吃飯”,氣象基礎設施和宣傳渠道的完善使這種尷尬局面得以緩解,但是由于工作人員對氣象信息的使用只停留在較淺層次,沒能結合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對氣象信息進行篩選和有效利用,導致一些產業沒能憑借著氣象信息而得到更好地發展。因此,做好氣象知識的宣傳工作并提升相關從業者的氣象使用意識是氣象部門工作的當務之急。
武宣縣的支柱產業是農業、旅游業、交通運輸業、礦業,均為嚴重受天氣影響的產業,氣象部門需根據主要的經濟作物特點提供有效的氣象信息和氣象干預,但當下武宣縣的氣象服務還未能根據產業的需要提供精細化服務。例如武宣的支柱產業——蔗糖,生長過程當中的干旱、冷害天氣和病蟲害都是威脅甘蔗生長的主要災害,所以在甘蔗生長的不同時期,需要做出對應的氣象人工影響工作,并提供相匹配的氣候災害防御措施。
目前,武宣縣氣象局決策氣象服務產品形式主要有《重大氣象信息專報》《氣象服務信息》《專項氣象服務》《農業氣象月報》《農業氣象服務信息》等比較傳統渠道。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少人關注報社、電視臺和廣播電臺所發布的天氣預報,當地的氣象信息輸出方式比較單一,內容過于陳舊老套,無法吸引人們的關注。氣象部門需對氣象信息的發布渠道進一步豐富,讓盡量多的群體能通過自己喜歡的方式了解氣象信息。
農業氣象科學地為產業服務離不開專業的氣象人才和技術,而人才和技術正是當地氣象部門所欠缺的。在縣、鎮、村三級基層的工作隊伍中,缺乏專業的培訓和指導,導致工作人員對氣象預報預警的精準度把握不足,使得農業氣象對鄉村產業的服務質量大打折扣。
氣象服務設備是氣象工作的基礎,設施設備的先進程度和數量直接影響著氣象預報預警的精準度,當前當地農村地區農業氣象監測設備的數量和先進程度不足,現代化的氣象設備更是欠缺,一些氣象工作平臺系統、傳輸軟件也十分落后,使得農業氣象服務效率低、服務水平不高。
想要讓氣象更好服務于鄉村產業,必須要提升鄉村產業工作的人員的氣象使用意識。因此,需要有一套良好的科普宣傳體系,定時按量從線上到線下做相應的宣傳工作,如定期開展農業氣象知識宣講,在當地媒體上投放足量的宣傳材料,在新媒體上做普及工作等,讓從事鄉村產業的工作者知道如何將氣象信息用于農村經濟生產發展的各個領域,從而為鄉村產業振興保駕護航。同時,要進一步開展本地化服務應用,強化面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靶向式、智慧型、信息化服務,切實提高農業氣候資源開發利用水平和農業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和水平。
想要讓氣象更好服務于鄉村產業,還需要了解各個鄉村產業在不同的地區、季節、產業所需的氣象信息。要收集更精細的信息,首先就要“沉下去”做相關的調研工作,做好為農服務更要“放下架子、撲下身子”,深入田間地頭,讓農民主動打開“話匣子”,掏出“心窩子”,才能看到困擾農民的農業氣象問題,學習基本的農業知識,更好地理解農民的需求,讓氣象服務與鄉村產業的發展相匹配,讓氣象服務工作真正“忙在點子上,謀在關鍵處”。建立作物寒凍害、干旱氣象災害監測指標體系,開展作物種植適宜度精細化氣候區劃[2]。如種植業,需針對作物需水、日照、積溫等氣象要素預測,氣象部門可不定期為相關管理部門提供參考和規劃建議,聯合農業部門開展病蟲害影響的實地調研。
如今4G網絡已經覆蓋了整個縣域,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背景下,新媒體行業繁榮發展。通過新媒體傳遞氣象信息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可與其他部門共建共享共用農業氣象災害大數據平臺,提高+信息服務能力,充分利用各方優勢,不斷拓寬合作研究領域,提升災害風險防范能力,擴大農業氣象信息傳播的覆蓋面。
加強氣象部門專業技術的提升,一是重視縣、鎮、村三級氣象工作人員的培養,定期開展為鄉村產業服務的氣象培訓,讓基層氣象人員的業務技能得以提升;二是加強與當地科研院所和高校開展合作,條件允許可以讓科研機構和學校把當地作為科研基地,并提供必要的支持;三是引進經驗老到的專業農業氣象人才,同時建立科學的績效考核機制,建立合理的獎懲機制;四是進一步提升氣象工作部門和農業部門工作的聯動,讓氣象工作人員對鄉村各個產業更加了解,為氣象更精準、科學、及時地服務鄉村產業夯實基礎,讓農業氣象服務鄉村產業的水平進一步提升。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氣象科技進步,氣象設備逐漸精細化,設備種類和數量也逐漸增多,基層氣象工作在現代化設備的加持之下會更加精準高效。因此,加大基層氣象設備投入是很有必要的,同時還需引進高效的管理系統,加快氣象工作的平臺、系統和傳輸軟件更新,更加規范化、體系化、信息化對氣象設備進行管理、維護、應用與保養,提升農業氣象服務效率和服務水平。提升農業氣象觀測能力,科學優化農業氣象試驗內容,建立“智能網格預報+農業氣象服務”業務體系和集約化服務流程,在新技術的加持下,讓氣象人的角色從氣象監測向氣象服務轉換。
特色農產品經濟附加值高,受氣象災害影響大。因此,要加大特色農業氣象服務的科研力度,根據特色農業發展對精細化氣象服務的需求,建立實用性的智慧氣象服務體系,讓農業氣象研究靠前一步,確保優質農業氣象更有效服務于當地經濟作物。建立農業氣象科普示范試驗基地,及時觀測氣象對植物的影響,及時向農戶提出針對性的建議。此外,還可以研究外地農作物品種對本地氣候的適應性,為農戶引進優質的新品種提供參考,擴大農產品的經濟效益,助力鄉村振興。
綜上所述,武宣縣農業氣象服務鄉村產業振興還有著極大的改進和提升空間,比如農業氣象信息的使用科普、提供氣象服務內容的匹配度提升、氣象服務方式的多樣化、氣象人才的培養引進、氣象服務設施設備的投入加大,農業氣象發展所面臨的的這些問題,需要以鄉村產業需要為著力點,為武宣農業氣象提出相應的改善措施,如加大宣傳力度,提升氣象信息使用能力和使用意識;做好調研工作,因時、地、作物種類制宜;豐富氣象信息的傳播途徑;擴大農業氣象信息傳播的覆蓋面、引進專業人才;加大氣象設施設備的投入,及時更新工作的平臺、系統和傳輸軟件;建立農業氣象科普示范試驗基地。通過以上改進措施,以期提升武宣縣特色農業氣象服務質量、推進農業氣象服務標準化能力建設、打造現代農業氣象信息技術應用示范基地、開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氣象服務,形成面向農業生產產前、產中、產后的全鏈條氣象服務、推進氣象災害預警服務標準化縣級全覆蓋、豐富完善基層預警信息傳播渠道、提升鄉村氣象災害風險服務水平,試點開展精細到鄉鎮的氣象災害風險區劃,為武宣鄉村產業振興提供更優質的氣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