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鵬飛 蔣 鋒 李坪遙 張姿麗 孫 偉 萬小榮 陳青春
(仲愷農業工程學院農業與生物學院,廣東廣州 510225)
新農科是涉及到生物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多學科的新型農科發展策略,其核心任務是實現多元協同發展,推進產、教、研、學多面協同改革,為農業創新發展提供更優秀的人才支持[1-2]。因此,高等院校需積極嘗試創新培養模式,結合本校特色構建人才協同創新培養模式,從而提升研究生的科研創新和實踐能力[5-9],加快培養創新兼實踐綜合型優秀人才進程[3-4]。當前,借助新農科背景下的協同創新戰略推進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深度改革,促進高校教育健康發展,已成為涉農院校培養高質量研究生面臨的一項重要挑戰[10-12]。
傳統的農科類高校僅限于從種植養殖、育種、生理或分子等領域培養研究生,而新農科背景下對農業發展的要求,除了傳統的農業知識范疇外,生物技術所涉及的基因工程等相關生命科學、工程學、人工智能、大數據和信息科學等知識將會進一步滲透,新型的學科交叉層出不窮,農業知識范疇發生了很大變化。
隨著人才需求的增長,很多高校近年來招生人數是以前的2倍多,研究生擴招導致師資力量不足,勢必對研究生培養質量造成一定影響,同時,研究生導師大多為本校教師和科研院所研究人員,缺乏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企業指導教師,培養模式比較單一。
目前,一些高校仍然存在閉門造車的培養方式,而科研中心、研究院所和企業對市場實際需求的洞察力遠高于學校,對行業發展動態和趨勢比較敏感。因此,部分高校缺少產學研緊密結合的協同創新培養共同體,存在人才培養與企業、市場及社會需求脫節的現象。
新農科建設要求涉農高校培養“知農愛農新型人才”[13]。而傳統農科人才培養方式大多是以成績定論學生的優秀程度,在研究生培養計劃中,課程學分占據著較高的比重,導致學生過多、過分地關注成績,輕視甚至不關注農科行業的發展勢態,對實踐過程中專業技能也多是一知半解。研究生多以完成論文相關課題為主要目標,缺乏創新創業的平臺與環境,缺乏創新精神與合作意識。
培養新型涉農人才是當今社會發展的需要,傳統應試教育背景下的績效評價體系往往單一且缺乏客觀性,忽略了研究生主觀能動性和潛在能力的考察,導致學生難以發散思維,嚴重限制了研究生的發展。而新農科建設要求研究生擁有創新創造、綜合應用、快速適應等能力,單一、同一化的評價體系已滿足不了新農科建設對涉農人才的需求。
結合廣東省的農業發展趨勢和社會需求,仲愷農業工程學院農科類專業從交叉學科招生、建設學科融合課程體系、設置多學科導師、多學科交叉融合平臺建設等方面實現從單一學科到多學科或跨學科協同培養,如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專業是種業與植物保護及化工多學科融合的二級學科專業。具體措施包括優化整合課程資源,建立多學科融合課程教學體系,支持不同專業學科共設研究生公共課程,同一課程可由多名教師共同授課,也鼓勵研究生在不同專業、不同學院選修課程,打通專業和學院的限制,打破學科壁壘,實行學分積分制;利用學科的交叉性,增加特色專業課程,重點訓練研究生的科研思維、培養創新意識;修訂研究生培養方案,以社會需求為核心,優化課程知識結構,豐富學習渠道,提升研究生對多學科知識的儲備。
加大各涉農高校之間、學校與企業、學校和科研院所之間的協同培養力度,可以從國內外涉農高校、機構或單位等聘任學術造詣較高的兼職導師,實施“雙導師”或“校內外導師”等多導師培養模式,使不同學科背景、研究領域的導師協同培養研究生,讓研究生獲得全面的知識技能指導,培養全能的新型涉農人才。可以借鑒“大帶小”合作模式,即一個發展較好的農科院校帶動一個相對較弱的聯合培養研究生的模式,來促使涉農學科獲得發展。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專業碩士研究生均采用“雙導師”模式,部分研究生進入相關科研機構、企事業單位進行聯合培養完成實習任務。學校一方面積極支持中青年教師到國內外高水平高校或科研單位學習交流,深入農業生產一線掛職鍛煉,另一方面也聘請經驗豐富的企業研發人員或高級技術人才走進校園指導,如學校與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建立的校企協同育人培養模式就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產學研協作模式可以更好地滿足學生、學校、企業和社會的需求。中國農業大學開創的“科技小院”培養模式近些年來頗受農科類院校推崇,它是由學生和老師駐扎在生產一線,完成實踐教學、科學研究、技術服務等任務[14]的模式。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理論聯系實際,還要幫助當地企業或農民解決農業生產實際問題,這促使他們主動去學習和了解更多專業知識,拓展自己的學習領域,激發創新意識,提升創新能力,有利于加強學校、地區、企業之間的聯系和協作,挖掘研究生內在潛力,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培養出高質量的農科人才。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為深化改革研究生培養模式,開展了“科技小院”建設項目,結合廣東省各地區優勢,依托龍頭企業、科研院所、協會等合作單位,以各地區主導農產品為核心,研究該產品生產過程中的實際問題,建立了以包括花生、水稻、甘蔗在內的30個農產品為研究核心的科技小院,與各地區及企業建立了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社會服務于一體的產學研協作培養模式,實現了教書與育人、田間與課堂、理論與實踐、科研與推廣、創新與服務的緊密結合,推動了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
新型農科人才不僅需要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也需要具備較強的實踐和創新能力。因此,涉農院校要提供更多的實踐參與平臺,使研究生有更多的參與感。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積極組織學生參加“挑戰杯”、研究生創新創業項目等比賽,引導鼓勵研究生跨專業組隊參賽,培養其科技創新能力與協作意識。同時,將參加各類學術活動作為研究生培養的一個重要環節,如通過開展“農科大講堂”等活動,邀請華南農業大學劉耀光院士、華中農業大學張啟發院士等學術界權威、企事業單位優秀人才以及優秀校友舉辦學術交流活動,擴展研究生的學術科研視野,提升其創新創造能力,使學生更系統化地學習學科領域的新理論、技術和方法。各個課題組每周都會通過讀書匯報、研討會、講座等活動分享最新學科領域的知識成果,保證學生知識庫的儲備和更新。
協同創新培養模式的高效運行離不開科學合理的績效評價體系,評價體系的建立也是調動各培養主體積極性的基礎。制定培養績效評價制度時,要考慮不同培養主體做出的貢獻和成績,不以論文數量等作為評價唯一指標,等效評價理論創新、實踐教學以及服務社會成果,突出對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社會認同度、社會貢獻以及各培養主體滿意程度的評價。如在學生評價方面,要綜合其學業成績、相關科研成果或者參加社會實踐過程中的表現等,如針對“科技校園”或聯合培養示范基地等都有對應的單獨配套考核制度。同時應加強對研究生培養質量管理并設立網上信息平臺,定期發布評價報告,及時進行動態監控和預警。
國家鼓勵農業院校積極與各類創新主體進行協同培養,加速創新資源共享進程,實現科研創新與高質量人才培養共同全面提升[4,19]。以培養人才為根本任務的高等院校要積極主動和其他相關院校、企事業單位、科研中心合作,形成開放、集成、高效的協同創新培養模式,將各種科研平臺和創新資源加以整合利用,把地方和市場需求以及國家創新戰略需求融入到創新型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中[15-18]。協同創新培養模式可為國家深入實施創新戰略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也是新農科背景下人才培養的重要方式和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