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子冰
(丹東市圖書館,遼寧 丹東 118002)
以201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成立為標志,文旅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1]。文旅融合發展旨在以文化為旅游鑄魂,讓旅游成為文化的載體,文化和旅游的有機融合,不僅讓旅游變得更有內涵,而且讓文化變得更加觸手可及、更接地氣。文旅融合發展,既可為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傳承保護找到現實的載體,又可依托旅游這一現實的載體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促進文化交流、文化傳承、文化創新,讓旅游更有意義、更有價值。
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的公共圖書館,經過長期的積累,擁有豐富的地方特色文獻資源,這是其服務社會的基礎。在文旅融合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公共圖書館如何把握自身服務與社會需求的結合點、融合點,深化地方特色文獻資源開發利用,賦能文旅融合發展,無疑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作為地區文獻的集散地和文化服務中心,“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是其責任和使命擔當。圖書館通過挖掘地方特色文獻資源,整合形成系列特色服務產品,既可以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制定提供決策依據,也可以為本地區文旅產業的規劃建設注入厚重的文化內涵[2]。
多年來,各級公共圖書館一直將地方特色文獻資源建設作為館藏建設和開發利用的重點工作領域。在文旅融合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關于圖書館特色資源開發利用,尤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開發利用研究的學術研究成果日益豐富,各級公共圖書館在實踐中創造的相關案例更是不勝枚舉。
每個地區在歷史、地理、社會發展、文化傳統、人文風俗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每個地區的公共圖書館在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收藏方面都有著獨一無二的優勢。以丹東市圖書館為例,該館近年來高度重視地方特色文獻資源建設與開發利用工作,已逐漸打造形成以延安精神園地、抗美援朝專架和革命文獻專區等為載體的特色資源管理和服務機制,有效推動了該領域工作的系統化、深層次、高質量發展。丹東市圖書館開辟的“延安精神園地”,集中收藏相關特色文獻千余冊,已成為丹東市面向社會公眾開展“緬懷革命英烈、弘揚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將地域紅色文化資源與城市旅游發展緊密結合,推出獨具特色的抗美援朝文獻專架,集中收藏相關主題文獻400余種,不僅使圖書館成為宣傳弘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的重要陣地[3],也為社會各界科學研究、項目開發或舉辦相關主題活動儲備了豐富的素材。將館藏不同時期、多種載體的革命文獻進行整合,特設藏書近千種的“革命文獻專區”,為從事革命文獻研究的專家學者創造了方便條件,同時也為面向社會開展紅色文化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提供了園地。該領域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的現實意義不言而喻、無須贅述。重要的是,各級公共圖書館如何立足現實,如何從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出發、從本館特色資源館藏特點和開發利用實際出發,展開深入調查研究,努力發現自身的優勢,看清現實存在的問題,努力探尋圖書館服務供給與社會需求的結合點、融合點,從而以問題為導向,研究制定該領域工作高質量發展的規劃和方案。
特色館藏資源是一所圖書館立館之本,特色館藏資源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息息相關。在文旅融合發展時代,各級公共圖書館要想有所作為,必須在特色館藏資源開發利用方面下功夫、做文章。比如,丹東是抗美援朝的出發地,被譽為英雄城市。丹東地區有抗美援朝紀念館、鴨綠江斷橋、河口斷橋、志愿軍公園、燕窩橋遺址、河口鐵路博物館、天橋溝國家森林公園、大鹿島甲午海戰古戰場及鄧世昌墓等著名的紅色歷史文化遺跡。丹東市圖書館不乏與這些歷史遺跡、歷史故事相關的特色文獻資源。在文旅融合的時代背景下,圖書館必須正視這些文獻的教育價值、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因地制宜地對這些特色文獻資源進行科學開發與有效利用,這對提升一座城市、一個地區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樹立一座城市、一個地區的文化形象,打造地方文化品牌,提升地方文化軟實力,促進地方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意義重大[4]。
各級公共圖書館都應該將地方特色資源作為館藏建設的重點,深入調研,摸清家底,明確方向,統籌規劃,尋求突破與發展。
首先,圖書館要對現有館藏特色資源進行整合,將分散分布的不同時期、不同載體、不同學科類別的地方特色資源集中管理和陳列,設立專藏、專庫、專區或專架。
其次,建立多元化、可持續的特色資源建設機制,采取個人捐贈、征集搜求、正常采購等多種途徑,不斷補充和豐富地方特色資源,努力打造特色鮮明、門類豐富、多載體文獻并存的地方特色文獻資源保障體系[5]。
最后,要配齊配強專司特色文獻工作的館員,充分發揮專業人才在地方特色文獻資源管理與開發利用過程中的主導作用。
長期的實踐證明,館藏地方特色資源是一所圖書館區別于其他圖書館的重要標志。館藏特色文獻資源的價值和潛能是巨大的,但利用這部分文獻的讀者往往都是專家學者,普通大眾讀者很少關注這部分文獻。在文旅融合時代,圖書館必須看到這部分文獻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價值,要積極想辦法擴大館藏特色資源的知名度和利用率。
首先,圖書館應加強與社會各界的聯系,尤其要加強與新聞媒體的聯系,通過新聞媒體不斷宣傳圖書館的特色資源并圍繞特色資源所開展的各項服務和服務成果;圖書館應在自己的網站設置特色文獻服務專欄,積極向讀者推薦特色文獻和特色服務,從而提高文獻的利用率。
其次,圖書館要有效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體平臺,經常發布圖書館策劃舉辦的特色服務、特色活動信息,引導社會公眾關注圖書館特色文獻服務,不斷擴大圖書館特色文獻服務的社會知曉率和影響力。
最后,圖書館應以特色文獻資源為依托,結合社會熱點和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經常舉辦一系列特色活動,如講座、展覽、知識競賽等,大力向社會公眾宣傳圖書館特色資源、宣傳圖書館特色服務、宣傳地域特色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地域特色文化資源的獨特魅力與價值,進而關注并有效利用圖書館特色文獻資源,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采用現代信息技術對地方特色文獻資源進行加工整合,建設特色文獻資源數據庫[6],是實現地方特色文獻資源永久保護、方便獲取、有效共享、深化利用、提升效能的重要途徑。如,丹東市圖書館將紅色文獻資源進行數字化整合,在本館網站開辟紅色旅游資源專區,打造了紅色旅游信息資源檢索、瀏覽、導航一站式服務平臺,極大地方便了讀者檢索利用和服務效能。當前,現代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于圖書館建設,智慧空間、智慧圖書館建設已有很多成功的案例。隨著5G、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數字孿生、虛擬現實等高新技術在圖書館領域的應用,圖書館特色文獻資源的多媒體集成、場景化呈現、智慧化利用必將變成現實。
科學管理只是實現館藏特色信息資源價值的手段,加強特色文獻資源的研究,深入挖掘特色文獻資源中蘊含的時代價值、教育價值、經濟價值,為賡續弘揚優秀地域文化、提升社會文明程度服務,為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戰略的研究與部署提供更有價值決策參考。公共圖書館必須從更深刻、更長遠的視角來認識和規劃地方特色資源的開發利用工作。
當前,在文旅融合的時代背景下,很多圖書館都在探索和嘗試利用特色文獻資源開展文創工作,形成了各種形式的文創產品。筆者認為,圖書館文創工作不應過分追求經濟效益,而應該讓每一件文創產品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載體,賦予每一件文創產品深刻的精神內涵和文化價值。比如,紅色文創產品應該成為紅色文化品牌的標志,不僅要滿足大眾審美的需求,而且要通過文創產品向大眾講述鮮為人知的紅色故事和紅色文化。圖書館特色資源服務與旅游服務的融合,不能僅限于在旅游景區設置一個流動服務書架、建設一個圖書流動站、一個書吧、一個書房,它需要圖書館深入研究地域歷史文化資源,挖掘蘊藏在地域文化資源中的具有精神傳承價值和時代教育價值的文化元素,并將這些文化元素融入旅游項目的開發設計,融入旅游景點的宣傳文案,讓旅游服務更有文化內涵,讓旅游真正成為“詩與遠方”的精神體驗。
地域特色文獻資源承載著一個地區的發展歷史,是一個地區經濟社會賡續發展的精神紐帶[7]。秉持“傳承文明、服務社會”的初心,讓蘊藏在地域特色文獻中的歷史故事、文化元素鮮活起來,煥發出新時代的光彩,圖書館人責無旁貸,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