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網黑龍江省電力有限公司東寧市供電分公司 呂明輝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提高,常規計算線損的手段已難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營配調貫通隨著技術的進步和學科之間的橫向和縱向發展,通過加強對營配調貫通數據的統一管理與收集,為線損的研究與計算提供了全面可靠的電網系統數據信息來源,也為線損的實用性計算與應用提供了具體的數據來源,同時為線損計算提供了科學性與可信度高的統計資料。
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電網企業想要能夠順應時代的發展趨勢,適應人們的需要,就必須有效提高配電網的經營管理水平。怎樣建設全國電網營配信息一體化,已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傳統統計計算線損的手段早已無法適應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科學合理地運用營配調貫通分析線損管理已成為必然的趨勢。
國家電網公司的營銷業務應用系統(簡稱SG186系統)、配電系統與調度系統相互貫通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項目,需要將營銷SG186系統與配電系統完整結合,使營銷系統的數據資料與配電系統的設備數據資料相互關聯為一體,通過一方可以準確地獲取到另一方有效的信息,通過兩個系統間相互配合運轉,對每個系統及現場的數據進行收集、建檔,做到數據全覆蓋后逐步開展對2個系統關聯數據的深度應用與研究,發現和收集信息系統的新數據、新功能及應用,從而更進一步完善營銷與供電服務等配套信息系統的整合,進行精細化的線損控制,提高電網企業的供電服務質量。國家電網公司所開展的營、配、調貫通工程包括:營銷SG186系統與配電PMS系統公用變電站、公用線路、公用變壓器的匹配;高壓專線、專變的采錄與建模;低壓客戶表箱、電能表的采錄與建模。最終將所關聯、采錄建模的數據在GIS系統中進行展現,建立了“變電站—線路—變壓器—中壓接入點—計量箱—電能表”為一體的電網拓撲關系,涵蓋電氣設備臺賬信息、設備系統圖形信息、空間信息、性能數據信息、拓撲關系等多項數據,在拓撲關系建立后,營銷SG186系統與配電系統會形成“數據同步異動”情況,營銷SG186系統的公用信息會隨著配電數據的變化而變化,實現了數據同時變動,避免了因數據變動存在時間差而產生的異常問題,實現了“數據一個源、電網一張圖”。
營配調貫通技術可以使營銷系統與配電系統更有效地結合在一起,相互控制與改善,通過協調實現了數據資源共享、信息溝通、相互配合的目的,電網營配數據貫通技術就是基于GIS的營配信息綜合服務,同時也是對營銷服務與應用信息系統、營銷信息系統和電網的空間信息服務系統等數據資源的綜合管理。實現了配電信息和客戶信息的有效對應和資源共享,并通過應用集成技術和圖形化顯示的手段,實現了營配信息、業務之間的貫通[1],實現了事故確定、停電范圍管理、線損統計、業擴報裝等信息服務。
線損是指在一定時間內,電網中各種設備流過電流時所造成的電量損耗。當電流從發電廠的發電機的出線端(不包括電廠內用電、升壓變壓器和母線的損耗)至客戶電能表過程中產生的電量損耗。
電力企業常說的線損分為3類,分別為理論線損、技術線損和管理線損。理論線損就是依據電網中各種理論數據計算得出的線路損耗,在計算中通常只計算固定損失和可變損失。理論線損未考慮到電網中輸、配、變設備的技術要求和管理因素。技術線損就是在理論線損的基礎之上,考慮到實際的設備技術要求下的損失。管理線損是除考慮到技術原因所引起的線路損失外,還需要考慮到線路、臺區的管理因素,要將各個管理環節所造成的電量丟失、客戶存在竊電等多種因素考慮在內,同時還需要考慮到計量差錯所引起的電量損失。
營配調數據可以通過完成站線關聯—線變關聯—客戶電能表接入點關聯的整合對電力信息進行收集,建立完善臺賬的機制,使得電力供給與電能銷售保持在穩定態勢,并且針對線損的異常防范工作建立監督檢查機制,通過這些機制,公司可以利用四分計算模式對線損進行科學合理的分析,與此同時,還能夠對分區、分線、分壓的損失情況進行統計,通過這兩個機制還可以增加對線損過程的監督與管控,通過站—線—變—戶關聯的準確性,可以對偷電、故障停電等的現象進行監督,經過大數據分析還能夠發現輸配電線損的缺陷,降低電量的損失,從而提高了供電質量。
電網數據的變動可以直接影響在線損統計分析和電力系統線損率的計算,在電網運營過程中也可以展現出來,在電網運營中,電網設備會隨著出現不同變化情況而變化,這就會對線損統計分析結果產生不定影響,從而降低了數據分析結果的準確度和穩定性,當營配調相互貫通后,就可以使數據分析結果具備穩定性的要求,通過營配調貫通同步異動的特性,在設備投入運行后發生變動時所有變動信息可以在第一時間同步到各個系統中,達到電網設備在變動后依然保持正常工作,同時,通過對線損的統計分析結果也就可以具備了準確度和穩定性,從而可以實現當電網設備發生變動時,也可以使線損能夠正確的計算,減少因電網波動給線損帶來的影響。
營配調貫通的線損管理水平的提高,應著重在做好以下2方面:精益化的線損分析和對減少線損的研究。其中著重強調線損的精益化管理,由于線損的計算是以減少損失電量為前提進行分析和運算,而且線損的計算過程中,效率的計算很容易受到線損計算的影響[2],從而大大地降低了效率的計算準確度和可靠性。
營配調各個系統間相互貫通后,實現了“數據一個源、電網一張圖”的工作模式,可以使電網設備的拓撲關系和設備臺賬在系統平臺上統一管理,各個系統間緊密結合,使電網數據具有準確性和及時性,提高了電網資源的管理水平。
線損管理,一定要先找出最主要的高線損原因,不能只考慮綜合線損。應先對線損進行“四分”計算,通過分壓、分片、分線的計算方式,找出某“分”線損率最高的點,從這點出發,然后再依此開展線損分析計算。
技術措施:即指生產的技術措施,是指電網企業根據電網損失值大的某“四分”環節的實際情況[3],采取的相對的技術方式,通常通過大修技改對電網中不符合設計要求的輸配電網進行改造等,同時也對低壓網進行加裝JP柜等技術改造。
營銷管理措施:營銷管理線損,第一步是把基本信息弄清楚,比如線變、戶變等,然后是計量裝置管理,最后是抄、核、收過程管理。
對營配調貫通的線損進行實用化研究之后,再在輸配電網絡中開展實際運用,可以有效實現對線損進行精益化控制的目標,而科學合理的運用營配調貫通技術進行深析線損控制將是未來的技術發展趨勢。當前國家電網公司應加大力度深入研究和探索運用營配調數據貫通的意義與作用,以此進一步提升電力行業管理水平,促進電力行業在國際競爭愈加劇烈的領域中穩健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