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翔,廖 益
(1.華南農業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廣東 廣州 510642;2.韶關學院 校長辦公室,廣東 韶關 512005)
黨的二十大擘畫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推動農村優先發展,需要大量人才的支撐,新鄉賢作為一種人才優勢,在推動鄉村發展和推進鄉村治理方面起到了積極的示范和引導作用[1]。針對當下鄉村治理出現的外生權威缺失、內生權威式微的難題,鄉村社會號召新鄉賢回歸 鄉村,共同參與鄉村治理,重構鄉村治理模式[2]。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一定要將新的參與力量引入鄉村,激發鄉村治理內生動力,推動鄉村治理長久有效發展[3]。
2015 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要“創新鄉賢文化”,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賦予鄉賢新的內涵,在鄉村社會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上推陳出新,傳揚具有鄉土特色的鄉賢文化,以反哺家鄉的熱情匯聚有志之士積極投入鄉村振興工作[4]。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指出要“積極發揮新鄉賢作用”,讓新鄉賢投身家鄉公共設施建設、推動鄉村振興工作[5]。2020 年10 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五中全會上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建議》,明確指出“大力發展鄉村人才振興”。2021 年2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文件中強調“鄉村振興,關鍵在人”與“提升培養鄉村治理人才能力”。
總之,在國家政策大力支持、鄉村治理現實需求倒逼等外力作用以及鄉村情懷的牽絆、人生價值的體現等內部推力的共同影響下,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呈現出新形態。然而,新鄉賢在參與鄉村治理中仍存在著諸多現實困境:如相關制度不完善、新鄉賢自身治理能力有限、基層政府培育不足等。如何有效擺脫這些困境,促進新鄉賢最大限度發揮其作用,持續推動鄉村治理善治化,是鄉村振興背景下值得思考的時代課題。
在我國經濟社會迅速發展,尤其是在大范圍的城市化過程中,城市虹吸效應越來越明顯,造成大量鄉村優秀人才和青壯勞動力的快速流失。與此同時,我國鄉村地區出現了嚴重的空心化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鄉村經濟發展和鄉村治理現代化進程,致使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振興發展人才供給缺乏,嚴重影響了新鄉賢文化在農村地區的發展。當前,新鄉賢主要由離退休干部、知識分子、經商致富者等構成,難以吸納發展其他類型的新鄉賢,部分大學生村官受老一輩陳舊思想制約,難以在鄉村留下。新鄉賢參與鄉村工作主要還停留在捐款、捐物的層面上,沒有深入參與到鄉村治理中。要切實發揮新鄉賢在鄉村振興和鄉村治理中的積極影響,需要各方協同、合力共抓,真正讓新鄉賢“愿意回”“留得住”“干得好”。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新鄉賢主動參與鄉村治理,可通過經濟參與帶動家鄉經濟的快速發展。依托他們自身的財富優勢、知識優勢、技能優勢,再結合家鄉原有的資源,根據家鄉的實際情況進行招商引資或者是直接投資[6]。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當地就業問題,增加了鄉村群眾的經濟收入,促進他們脫貧致富,為鄉村社會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新時代的大背景下,法治性約束是能夠高效處理鄉村治理的矛盾糾紛,維持鄉村治理穩定的有效手段[7]。具有一定法律知識的新鄉賢積極參與鄉村法治建設,能幫助村民增強法律意識,推動鄉村治理現代化。新鄉賢在解決村民矛盾糾紛時,他們適時能起到公正裁判的作用,迅速化解矛盾糾紛,維護村民之間的友好關系,從而維持鄉村社會的和諧穩定。同時,他們運用法律知識,不僅能協助基層政府做好法治工作,還能幫助村民表達利益訴求,積極維護村民權益,讓村民體會十足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同時為新鄉賢主動留駐、融合、服務鄉村創造美好環境。
新鄉賢能促進鄉村德治建設,新鄉賢的良好道德模范能夠對村民產生積極的影響,推動文明鄉風建設,營造良好鄉村道德氛圍,對鄉村社會的建設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德治是傳統鄉村社會的主要治理方式,對鄉村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如今,鄉村社會仍保留一定的德治傳統,深受鄉村群眾認可和尊敬的新鄉賢,他們不僅保留一些鄉紳固有的權威特質,還擁有新視野、新觀念、新格局等新時代特征,可以為鄉村德治作出重要貢獻。
相關制度保障的缺乏,制約了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新鄉賢在制度上的“權威”身份不明確造成其職責范圍不清,進而制約了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另外,新鄉賢在鄉村治理中的權威是通過漫長時間形成的,并非制度授予的,呈現出很強的主觀性。換言之,沒有制度授權的參與行為不負有一定責任。在此情況下,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的行為不能得到制度層面的認同。保障制度的缺乏也使新鄉賢在鄉村治理中的不合法行為不能得以約束,進而影響鄉村治理秩序。
新鄉賢以鄉村精英的身份回歸鄉村社會,在參與鄉村治理過程中受到多種外部因素制約的同時,也受到其自身能力的影響[8]。部分離退休干部由于年齡與精力等原因,并不能快速接納新鮮事物,處理鄉村糾紛與村民矛盾更多采用的是道德教化與權威教導等方式,不善于利用法律手段,容易不公正、不公平地處理鄉村事務,影響其參與鄉村治理的權威性。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的本質是為鄉村振興提供優質社會資源,但現實中部分鄉村為引進和吸納更多的新鄉賢返鄉,過分強調新鄉賢的財資能力,反而忽視了新鄉賢其他方面的素養和能力。雖然這類新鄉賢的財資能力帶動了鄉村經濟的發展,但仍有部分新鄉賢存在著道德素養缺乏、法治意識淡薄和知識結構過窄等問題,致使其在鄉村治理中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限。
為吸引更多新鄉賢返鄉參與鄉村治理,部分基層政府為其搭建了一些平臺,然而仍有許多地方沒有搭建規范的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平臺,使其參與渠道受限。當前新鄉賢主要依托新鄉賢理事會、新鄉賢議事會等鄉村治理平臺,發揮其在資金、技術、人脈等方面的作用;但新鄉賢在醫療、衛生、養老、教育、體育等公共服務領域的作用發揮尚未受到重視,所涉及領域較狹窄、作用發揮不夠充分且得不到全面參與,影響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效果。同時,新鄉賢參與公共治理活動需要制度支持,但由于參與平臺有限和渠道不暢通,使得新鄉賢動員村民、調動村莊內部資源的能力不足,自身的外部資源與優勢無法得到較好發揮,未能及時有效參與鄉村治理,導致鄉村人力、物力資源的浪費,影響新鄉賢積極有效參與鄉村治理的效果。
完善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返鄉創業的各項配套制度,從資金保障、制度體系、頂層設計等方面,保障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為推動新鄉賢返鄉工作的規范化、合法化、常態化建設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政策保障。首先,構筑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頂層設計離不開黨的領導,要將推動新鄉賢返鄉參與鄉村治理的工作納入各級黨委、基層黨組織的重要議事日程,切實提高各級黨組織對新鄉賢工作的重視程度,建立鄉鎮黨委負責統一領導、政府負責牽頭協調、鄉鎮主體主責、各部門協同的良好工作機制,省市縣鄉各級應成立新鄉賢工作領導小組,精心組織實施,壓實壓細各級責任,為保障新鄉賢工作落到實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其次,推動新鄉賢工作應堅持因地制宜、以人為本、合理合法、共建共享的原則,明確新鄉賢組織與“村兩委”之間的關系。最后,注重強化新鄉賢的聯絡機制、引進機制、退出機制、培訓機制、協商機制、考核機制、監督機制等一攬子工作的頂層設計,同時要建立完善的新鄉賢工作體系,從明確組織領導、制定激勵保障政策,到細化責任考核機制,保障新鄉賢作用的發揮。
新鄉賢要最大限度地利用自身在鄉村治理中的優勢,就必須強化文化知識、治理能力等方面的學習,充分將能力提升與具體工作聯系起來,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尤其要加強涉農技能、科技、管理、金融等文化知識的學習,還應充分了解“三治融合”的現代治理方法,以此提高其參與鄉村治理的工作能力。同時,引導新鄉賢積極向學識淵博、專業技能超群的專家學習,支持新鄉賢和他們保持密切聯系,鼓勵新鄉賢本著誠懇、虛心的態度向專家請教鄉村治理工作所碰到的難點,并合理聽取專家建議,在持續的請教中提高自身的治理能力。同時,作為優秀的新鄉賢必須具備良好的個人品質和文化修養。要做受人尊敬、受人推崇、受人認可的新鄉賢,要切實提升自身修養和自律精神。一是要遵守道德與重視道德,時刻保持個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將其與參與鄉村治理實踐中相結合,自覺改正自身不良習慣,杜絕不良行為,積極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和個人形象。二是要堅持自律自強,嚴格遵守相關制度和村規民約,積極向鄉村群眾說明自身參與鄉村治理情況,主動接受鄉村群眾的監督,預防以權謀私等不良行為發生。
新鄉賢組織是當前鄉村多元協同治理體系中的重要組成之一。新鄉賢組織作為基層自治組織,基層政府應鼓勵并拓寬其參與治理的渠道,使更多的新鄉賢能夠直接參與到家鄉的治理中來。首先,在民主協商環節,要讓新鄉賢或相關組織牽頭開展協商工作,新鄉賢來自群眾,是政府與村民溝通的重要橋梁,他們參與民主協商可以讓民主協商更高效。通過在鄉鎮以下各級單位搭建新鄉賢平臺,如新鄉賢參事會、新鄉賢議事會等,可有效地解決國家各項制度、決策在鄉村難落地的問題,同時強化基層協商的格局。其次,也要讓新鄉賢能夠廣泛地參與到鄉村民主治理和民主決策中,充分有效發揮新鄉賢在鄉情民意收集方面的作用,讓鄉村公共事務的管理和決策更具民主性與科學性。地方政府應在鄉村充分挖掘潛在的新鄉賢資源,著力打造新鄉賢的后備力量,同時要有針對性地培育專業人才,挖掘和培育雙管齊下,建立具有可持續性的新鄉賢參與機制,不斷提高鄉村治理決策的民主性、科學性、專業性,為鄉村發展凝聚起多方合力。最后,在民主監督環節,要完善鄉村監督體系,鼓勵新鄉賢參與到鄉村治理的監督工作中來,新鄉賢利用其在各行各業的豐富經驗參與鄉村治理,不僅能夠對鄉村治理進行有效監督還能為各項工作的開展提供更多可行性意見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