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毓民
中共杭州市西湖區委書記
在“八八戰略”實施20 周年新起點上,杭州市西湖區搶抓浙江省“315”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工程機遇,突出創新制勝工作導向,發揮高校高新高人高能級平臺“四高協同”,從供給側、需求側、服務側深化改革創新,著力建設創新策源首選地、成果轉化首選地。連續2 年成功捧回省科技創新工作的最高榮譽“科技創新鼎”,科技進步創新指數達266.8,連續4年位列全省第三。全社會R&D 經費投入強度連續多年保持全省前列。科技成果轉化指數位列全省第二,4項相關指數位列全省前三。
構建以國家實驗室為龍頭的新型實驗室體系,持續提升科技創新策源能力,著力打造創新策源首選地。一是國之重器落成西湖。強化以國家實驗室等“國之重器”為牽引的“116N”新型實驗室體系建設,全省唯一國家實驗室順利揭牌,西湖實驗室成功納入國家實驗室體系,發揮智元研究院等7 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強磁場”作用,推動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天道量子研究院等一批前沿領域科研平臺相繼落地,創新策源底座愈發夯實。二是科創平臺聚勢登峰。堅持云創科創文創“三創融合”,紫金港科技城全力推進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創建,紫金科創小鎮被正式命名為省級特色小鎮。西湖大學城加速布局占地面積約369 畝的未來生命科學園,打造創新鏈產業鏈融合發展的“雙螺旋”創新廣場,實現產業協同融合、科研與成果轉化串聯并行。云棲小鎮把握軍民融合發展機遇,中國兵器裝備集團智能創新研究院揭牌成立,成功舉辦云棲大會、2050大會,加速打造“全國特色小鎮第一鎮”。三是創新主體蓬勃生長。持續完善“科中小—高企—獨角獸—領軍”創新主體鏈條,發揮北交所浙江基地優勢,率先出臺“飛天”計劃,推動“苗木”“灌木”“喬木”企業自由生長,高企總數近1200 家、省科小近4000 家,培育獨角獸、準獨角獸企業58 家、省科技小巨人企業7 家。持續加強基礎前沿核心技術攻關,引導華大基因等企業開展“卡脖子”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協同攻關,全年承接國家、省市關鍵核心技術項目達98 項,其中18 項科技成果獲省科學技術進步獎,30 個項目獲省“尖兵”“領雁”研發攻關計劃立項。四是人才雁陣加速形成。積極構建“首席科學家—創新性領軍人才(團隊)—科技從業者”的人才矩陣,縱深推進“西湖英才計劃”“棲西聚才”等專項行動,已形成施一公、王堅等48 名院士領銜,數百名“鯤鵬”科學家、領軍團隊支撐,40 萬創新人才集聚的強大雁陣。
以“高校經濟”先發優勢加快創新轉化,以創新“一公里”策動成果轉化“千萬里”,著力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成果轉化首選地。一是科創轉化路徑改革。深化路徑載體,成立區成果轉化科創中心,下設N 個分中心、X 個轉化基地,構建“1+N+X”網狀架構統籌集成全要素轉化流程,讓更多科技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健全概念驗證體系,推進西湖啟真概念驗證中心落地運行,構建全價值鏈成果轉化鏈路,培養全域化服務人才隊伍,成功納入市科技成果轉化員建設工作試點區。依托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建設試點,打造知識產權服務綜合體,發明專利授權量連續17 年居全省第1 位,推動知識產權高質量創造、高效益運用。二是提質增效“高校經濟”。與浙江大學、西湖大學等13 家高校達成戰略合作,創新探索出“一鏈一院一基地”產學研全新合作模式,聯合打造石虎山機器人、浙大智能電氣等6 個新型產學研基地,浙財大金融科創園等首批“標桿園區”正式開園,累計落地高校經濟項目819 個,促成產學研項目491個,今年技術交易額突破316 億元大關,位列全省第一。三是打造環大學創新圈。聚焦城西科創大走廊東首“雙核策源區、雙城轉化區、多點創新區”發展布局,文一路科創大道、環浙大人工智能產業帶、環浙工大創新創業集聚區等板塊全面啟動,布局環紫金港創新生態圈、環小和山創新創業圈、環云棲創新生態圈、環之江文化創新圈、環老文教創新創業圈等5 大創新生態圈。以環紫金港創新生態圈為先行試點區域,成功納入省級創新深化試點,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
西湖區以營商環境優化提升“一號改革工程”為牽引,加速創新要素集聚,不斷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創造活力。一是提質雙創孵化平臺。鼓勵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結合自身特色優勢差異化發展,新建成國家級孵化器1家,省級眾創空間2家、市級科技企業孵化器3 家、市級眾創空間6 家。累計打造科技企業孵化器31 家、眾創空間30 家,總孵化面積超50 萬平方米,共孵化培育創業企業超4000 家,“孵化、加速、產業化”的全鏈條孵化生態體系逐步完善。二是擦亮特色品牌矩陣。擦亮“科技八點半”“雙千助企”等特色品牌,發揮“西湖科技創新聯盟”特色優勢,“科技八點半”再出發系列“揚帆起航”,累計舉辦品牌活動31 場,路演科技型企業(項目)323 家,成為西湖區打造最優營商環境的“金名片”。開展首期“區校合作月”系列活動,13 場區校聯辦活動營造濃厚創新氛圍,承辦國家性賽事“西湖科創杯”,共吸引來自251 所高校的1970 支隊伍參賽,中央省市各級媒體報道閱讀量超150 萬次。依托雙創平臺,年均舉辦各類創新創業活動近200場,發力營造濃厚創新創業氛圍。三是科技金融“活水”賦能。完善金融支持創新體系,充分釋放資金聚合、疊加、倍增效應,重磅出臺“最優營商環境20 條”“空天信息2.0”等專項政策,2022 年兌現首批“飛天、準飛天”企業政策6287 萬元,兌現高企獎勵、雛鷹獎勵、創新載體獎勵等科技項目政策資金6.19 億元,惠及企業1800 余家。區科創直投基金累計審批投資企業60 家,帶動社會融資總額37 億元,投資的西湖生物醫藥等15 家企業已成長為獨角獸(準獨角獸)企業。開發上線“西湖科技金融生態圈”小程序,“科技金融風險池”累計為224 家次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貸款資金超8.8 億元。
下一步,西湖區將在“以科技創新塑造發展新優勢上走在前列”的重要要求上走在前、作示范,深入貫徹落實“315”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工程,奮力打造科教文創高地活力品質城區。一是持續擴大技術供給。筑強戰略科技力量,促進國家實驗室的成果轉化和軍民融合發展,發揮西湖實驗室人才和體制機制優勢,加快省級技術創新中心、省級創新聯合體建設,催生一批重大基礎研究成果和戰略產品。二是持續提升成果轉化。拓寬“高校經濟”外延,高水平建設環大學5 大創新生態圈,以成果轉化體制機制改革為突破,建立健全技術要素市場體系和制度環境,以3 個創新“一公里”西湖模式提升西湖區科技成果“首選度”,構筑具有西湖特色、浙江辨識度的成果轉化首選地。三是持續優化雙創環境。堅持以“大走訪大調研大服務大解題”為載體,實施新一輪科技企業“雙倍增”計劃,構建西湖特色創新主體金字塔矩陣。優化區級政策體系,升級科技創新、飛天培育、數字經濟、新制造業、高校經濟等一攬子科技相關政策,建立健全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服務體系,營造具有西湖辨識度的區域創新創業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