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楊 孟海燕

近年來,麗水市著力打造一批形式多樣、功能完備、服務齊全的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以下簡稱“孵化載體”),已成為麗水匯聚高端科技人才資源、優化創新創業生態的重要陣地,對推進麗水跨越式高質量發展、打造共同富裕市域樣本有著重要意義。
近年來,麗水市堅持用“以產業定位科技、以科技索引人才、以人才支撐產業”的理念謀篇布局,先后發布了《麗水市人才科技發展“十四五”規劃暨產業發展人才科技支撐規劃》《麗水市“1515”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五年行動方案(2023—2027 年)》等,實施眾創孵化空間構建計劃,提出到2027 年,在“一帶三區”中,“一帶”實現國家級孵化器、眾創空間全覆蓋,“三區”實現省級孵化器、眾創空間全覆蓋,為孵化載體建設指明了方向目標。出臺《麗水市關于加快新時代人才科技跨越式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麗水市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認定管理辦法》,給予孵化載體最高150 萬元的綜合支持。各縣(市、區)也將孵化載體建設納入本地科技政策體系。
總體來看,各縣(市、區)建設孵化載體的意識明顯增強,全市已實現市級以上孵化器、眾創空間全覆蓋。蓮都區、經開區作為最早建設孵化載體的地區,是全市密度最高的孵化載體集聚區,擁有科技孵化器4 家,其中國家級孵化器3 家;眾創空間7 家,其中省級2 家。松陽縣、遂昌縣、青田縣、龍泉市和縉云縣分別擁有孵化載體5 家、4 家、4 家、4 家和3 家,慶元縣、景寧縣和云和縣各2 家。
一是層次明顯提升,實現國家級孵化器零的突破。2022 年,經開區科技孵化園、麗水綠谷信息產業孵化器雙雙獲評國家級孵化器,實現零的突破。2023 年,浙江智宇科技孵化器獲評國家級孵化器,成為全市首家民營國家級孵化器。二是數量不斷增長。全市共有各類科技孵化器12 家,其中國家級3 家、省級2 家,其中綜合類孵化器6 家;眾創空間25 家,其中省級14 家。三是孵化面積快速擴大。2022 年,孵化器在孵企業364 家,孵化面積達到27 萬平方米,較上年增長25%。眾創空間新注冊企業220 家,當年服務的創業團隊837 家,其中大學生創業團隊(企業)數160 個。工位總數達到3043 個,較上年增長28%。
導入高端科教資源,打造“技術支撐+技術轉移+投融資+服務”孵化模式。浙江智宇孵化器深耕新材料領域。一是深化產學研合作。孵化器與浙江大學、浙江工業大學、浙江理工大學等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產學研合作關系。二是做優專業化服務。孵化器內設公共技術服務、技術成果轉化產業化、新材料技術研發、技術人才培訓四個服務平臺,為企業提供材料成分和含量測定、材料微結構分析和性能分析、小試、中試、技術轉化推廣和質量檢測培訓等專業化服務。三是強化投融資對接開展持股孵化。引進投資機構和融資性擔保公司,為在孵小微企業提供融資和對外項目投資支持。
構建孵化項目在杭州麗水數字大廈孵化加速和麗水本土產業化聯動的發展通道。杭州麗水數字大廈科創園是麗水市在外的第一個“飛地”孵化器。一是構建雙向雙創新模式。科創園與余杭區科技局共同推出“飛地科創π 計劃”,圍繞“雙向未來”會客廳、雙賦游學、雙赴科堂等形式展開系列活動,聚焦杭州市余杭區、麗水兩地創業人才,探索實現人才保障同城待遇、人才獎補參照兌現、人才統計雙向互通,促進資源優勢互補,多維度賦能及培育企業。二是打造數字經濟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全國“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基地(杭州)等公共服務平臺,提供數字經濟技術基礎、網頁設計與制作等職業技能培訓和產業對接服務,有效降低在孵企業信息化和技術開發成本,促進企業向“專精特新”發展。
打造高層次人才及團隊引進與落地的“橋頭堡”。麗水經開區科技孵化園是麗水經開區與寧波高新區在省市實施山海協作工程背景下設立的孵化器,重點圍繞經開區五大主導產業開展孵化工作。一是科技金融提升招才引智服務效能。以“基金+銀行+民間資本”模式為驅動,以綠色產業基金、天使投資等合作孵化資金促進人才項目快速發展,以“綠谷精英·創新引領行動計劃”“南明英才”項目招引和落地為重點,累計服務人才項目130 余個,落地孵化器超20 個。二是融通甬蓮資源促進企業發展。孵化器發起籌建麗水市寧波商會,建立山海協作企業服務中心,助力企業與寧波專家及行業優勢資源精準對接。
聚焦本土特色產品,以電商為媒,建立“產、供、銷、創”一體的產業鏈孵化模式。一是以云倉建設為切入口,建立了龍泉市電子商務智慧云倉儲,打造“園區型電商創業模式”。二是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提升。組織電商導師向青年創業者提供技能培訓、入駐孵化幫扶等服務,探索衍生產品,推動龍泉寶劍、青瓷、農特產品、竹木制品等本地特色產品創新。目前已成功孵化營收500 萬元以上的電商企業30 余家。
近年來,麗水市雖然重視孵化載體建設工作,不斷加大培育力度,但還普遍存在規模小、功能單一、服務能力不強等問題,整體水平仍然不高。主要表現為:
在發展分布方面,慶元、景寧、云和等地受制于財力,對孵化平臺的投入相對較少。全市僅蓮都區、經開區、縉云、遂昌建有省級以上孵化器,慶元、景寧沒有省級以上孵化器、眾創空間。麗縉高新技術產業園作為麗水唯一的省級高新區,尚沒有國家級孵化載體。在產業布局方面,孵化器專業方向以智能裝備和時尚產業等傳統制造業為主,眾創空間以電商等數字經濟產業為主,在半導體、健康醫藥等主導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存在布局空白。
近年來,孵化載體硬件設施環境大幅度提升,但仍以提供諸如物業、政府政策咨詢、項目申報等服務手段為主,缺少為企業量身定制孵化方案的服務能力,綜合型孵化器占比50%。孵化載體的收入仍以政府補助和房租物業服務為主,股權收入占比較少。由政府直接運營或委托第三方運營的占比分別達到孵化器、眾創空間總數的42%和40%。有投資收入的孵化器不到10%。
目前,孵化載體與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麗水大院名校技術轉移中心、麗水科技大市場等公共服務平臺及新引進的實體化研究機構之間缺乏聯系渠道;與麗水學院等本地高校院所、公立醫療機構間缺少交流。另外,麗水加入省孵化器協會的單位僅3 家,尚沒有成立市、縣級孵化器協會。孵化載體之間信息溝通不足,交流渠道較少。
近年來,麗水市加大孵化器專業人才培育力度,鼓勵管理部門和載體運營單位參加孵化器從業人員培訓,但有參加培訓的運營單位占比僅為17%。孵化載體專業服務人才素質與孵化器崗位的匹配度不高,培育了解和掌握產業結構、專業技術的復合型人才稀缺,限制了孵化載體規模的擴大和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當前麗水金融服務供給體系仍以銀行傳統業務為主,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等直接融資機構相對欠缺,而政府基金項目往往青睞于較為成熟的項目,使得初創型科技企業金融供給不足,成為孵化企業快速發展的重要瓶頸。
為進一步整合拓展麗水孵化資源,提升孵化載體效能,加速建設“兩山”發展人才創新創業高地,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建議如下:
聚焦“1515”特色創新領域,結合各地特色產業優勢,引導孵化載體差異化發展。蓮都、經開區聚焦浙西南科創產業園、白橋雙創中心等重大平臺建設,加快半導體、生命健康領域的孵化載體布局。縉云圍繞“特色裝備+、智能消費+、生物醫學+”方向完善孵化載體布局,推動國家級孵化載體建設。遂昌、青田、云和促進孵化器向專業化轉型,力爭實現省級孵化載體效能提升。龍泉、慶元、松陽、景寧緊盯區域主導產業創新發展需求,加速完善孵化載體布局。鼓勵在科創飛地布局各具特色、形式各樣的孵化載體,強化與市內孵化載體聯動發展。
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浙麗轉”路徑,支持孵化載體參與成果轉化加速器、概念驗證中心、中試基地建設,加強孵化器作為成果落地載體的作用。推動麗水學院、麗水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院所和三甲醫院的科技成果在孵化載體中落地。鼓勵納愛斯、天喜廚電等龍頭企業建設垂直領域孵化載體,靶向招引和孵化產業鏈上下游關聯企業。鼓勵招商部門、產業園區與孵化載體聯動招引,通過麗水市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大賽等渠道,持續吸引國內外頂尖人才來麗創業。
支持孵化載體引入優質創新資源,與杭州電子科技大學麗水研究院、浙江大學龍泉創新研究院、浙江理工大學縉云研究院等實體化研究院開展深度合作,加速向專業孵化器轉型。市級層面搭建公共服務平臺,支持孵化載體參照杭州“一鍵入孵”重大應用場景,幫助創業主體與孵化載體精準匹配。支持孵化載體“以服務轉股份”的孵化模式發展,提升增值服務收入和投資收益比重,增強孵化載體盈利能力。
建立科技創業導師庫和評價體系,鼓勵高校教師、企業家、科技特派員、投資人擔任創業導師,為孵化載體提供增值服務。優化孵化器專業服務團隊,定期組織孵化從業人員培訓,提升專業服務能力。將高端孵化人才納入麗水科技人才支持體系,享受相應人才政策。組建麗水市孵化器協會,鼓勵孵化運營機構融入全省孵化網絡,促進孵化人才交流。
擴大科技創業投融資供給,鼓勵孵化載體獨立或聯合創投機構設立創業投資基金,為自主創新能力強和成長性高的創業項目提供股權投資。鼓勵國資孵化載體創新運營模式,允許國有孵化團隊持股孵化,建立投資審批、試點退出和容錯機制。推動孵化載體與銀行保險機構合作,深化“浙麗人才科技保險”機制,為在孵企業提供科技項目研發費用損失、專利被侵權、企業財產保險、企業關鍵研發設備保險等保險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