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FRONTIERS

本欄目供圖/視覺中國
日前,浙江工業大學與白馬湖實驗室聯合攻關的“CO2生物轉化制高值化學品技術及裝備開發”項目脫穎而出,入選騰訊“碳尋計劃”名單前30 名。該項目聚焦可再生能源驅動的CO2微生物直接轉化技術,重構微生物關鍵基因和代謝通路,優化設計生物電極與關鍵裝備,構建CO2生物轉化制高值化學品的成套系統,為全球提供CCUS(碳捕獲、利用與封存)技術創新路徑。
“碳尋計劃”由騰訊聯合產業伙伴、投資伙伴和生態伙伴共同發起,聚焦中國場景,聯合產業、投資和生態合作伙伴,通過靈活的催化性資本,公開征集創新CCUS 技術的項目方案,打造有示范性作用的落地項目,助力CCUS 基礎能力建設。“碳尋計劃”旨在推動前沿CCUS 技術突破,連接創新技術研發方和產業力量,推進前沿CCUS 技術走向規模化應用,助力實現“雙碳”目標。
■ 近期,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有機儲氫與催化團隊首次提出了酯交換/氫化接力的新策略。該方法不僅可以降解各種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制品,還可以兼容其他類型的聚酯材料。該方法為助力實現“雙碳”目標和廢棄塑料的資源化再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 日前,《自然·計算科學》期刊發表了由之江實驗室、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合作研究的最新成果。文章介紹了研究團隊研發的一款可編程高斯玻色采樣光量子處理器,以及成功執行分子對接、RNA 折疊預測兩種重要藥物設計任務的研究進展。此研究進一步證明了量子計算技術在藥物研發等產業應用方面的強大潛力。
■ 近期,浙江大學醫學院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相關團隊為氯胺酮為何藥效特別持久的問題提供了答案,也為未來臨床用藥和新型藥物的設計提供了新思路。這項基于藥代動力學和藥效學的研究揭示了氯胺酮獨特的藥化特征,不但為臨床上實現更低劑量用藥、更持久療效提供了理論指導,也為新型抗抑郁藥物的改造提供了方向和依據。
■ 近期,西湖實驗室相關團隊發起了一項針對污水處理廠中的雙鏈DNA 病毒的調查及其攜帶的輔助代謝功能的研究。該研究揭示了病毒在污水處理廠中潛在的生化影響,包括對微生物群落結構、微生物代謝網絡和污水化學組成的潛在影響。
■ 日前,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相關團隊在《科學》發表文章,首次揭示了葉綠素c 合成酶編碼基因及該酶作用機制,挖掘了葉綠素c 的生理功能,討論了該基因的演化形成與轉移。這一結果也表明現在的光合作用機制演化學說還有待修正。下一步,團隊將試圖在其他光合生物中重構捕光色素蛋白復合體,以拓寬該底盤生物的捕光光譜。
■ 作為天然免疫細胞的成員之一,嗜酸性粒細胞對細菌和寄生蟲都有殺傷作用,但它在人體內的作用機理還存在許多未解之謎。近期,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相關團隊在嗜酸性粒細胞領域有了新發現。團隊在《科學》發表的最新研究論文,首次揭示了腸道神經系統信號可通過調控嗜酸性粒細胞的活性,進而調節小腸上皮細胞的穩態和黏膜免疫力。
近日,浙江大學建筑工程學院智能交通研究所相關團隊聯合北京交通大學、帝國理工學院等院校,以微觀駕駛行為為研究對象,提出了標準化駕駛激進性指數,并以此對駕駛員的跟馳行為進行分類及預測。研究結果表明,相比于溫和駕駛行為,激進駕駛行為將額外產生約4 億噸二氧化碳排放。該研究反映出改善駕駛員日常駕駛行為的重要性,提供了一種從駕駛員角度實現交通減排的可行方法。
研究團隊表示:“從個體駕駛行為的微觀尺度到我國未來三十年交通排放的宏觀尺度,我們為實現交通運輸‘雙碳’目標提供了新視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