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旭榮
中共新昌縣委書記
經過多年努力,新昌縣走出了一條科技強、產業好、生態優的高質量發展之路,縣域科技創新模式形成典型。在此基礎上,新昌仍然持續突破改革,聚焦縣域創新體系再升級,深化實施“創新強縣”首位戰略,加快落實三個“一號工程”,緊緊依靠科技創新這一關鍵變量,培育企業發展內生動力,全面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創新指數居全省第4 位,其中“技術創新指數”居全省第1 位,研發經費投入占GDP 比重連續8 年超4%(2022年達4.42%,居全省第4 位,僅次于濱江、余杭、錢塘),2022 年創成國家首批創新型縣,2023 年在全省實施“315”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工程動員部署會上作為唯一縣域代表交流發言,連續3 年獲“科技創新鼎”。
一是圍繞“專精特新”靶向培育優質企業。全面走訪調研企業,細分“主動創新型、被動創新型、創新意識缺乏型、初創型”等四類企業,分層制訂創新發展幫扶共性菜單和點對點服務個性菜單,全面開展創新主體創新意識能力大提升行動,今年以來有20 家企業從無創新企業提升為創新企業。實施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機構、研發投入、產學研合作及企業專利“五個全覆蓋”行動,持續推進企業梯隊培育,現有銷售額超百億元企業4 家、上市企業16 家、高新技術企業292 家(占規上企業79.3%)、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1 家、省“雄鷹行動”培育企業4 家、省“隱形冠軍”企業9 家。二是圍繞“產研一體”分層創建研發機構。完善省市縣三級企業研發機構培育機制,分層建設企業研究院、重點企業研究院、省級重點實驗室,支持企業建設高能級研發機構,尤其是對省級重點企業研究院按1∶1 配套縣級財政投入,目前共建成省級以上研發機構159 家,其中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6 家,省級重點企業研究院12 家,數量居全省前列。在紡機、軸承、制冷配件、生命健康四大行業布局創新聯合體,深化政府、專家團隊、行業龍頭企業三方共建聯合體機制,推進智能紡機聯合體先行先試,并成功揭榜科技部2023 年度全面創新改革試點。三是圍繞“國產替代”攻堅突破核心技術。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設立“卡脖子”等科技攻關專項資金,滾動開展十大“專精特新”重大科技攻關項目“揭榜掛帥”,撬動企業研發投入3 億元,著力加強新型高端材料、核心智能元器件、關鍵智能零配件、重要智能系統部件、替代進口產品與裝備的技術攻關和產品研發,突破了一批關鍵核心技術難題,加快產品升級和技術儲備。2022 年,全縣規上工業企業R&D 經費支出占營收比重達3.26%,居全省第2 位,開發(備案)新產品162 項,新產品產值率達50.9%;五洲新春突破兆瓦級風電軸承滾子“卡脖子”技術,產品市場占有率居全球第2 位、全國第1 位。
一是內建外拓,打造高能級科創平臺。圍繞創新鏈抓平臺建設,做好內部創新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外部創新資源的整合利用,縣內建設運營總投資14 億元的高創園,縣外投運杭州雙城國際科創飛地、新昌科創人才港(北京)。目前已征集科技人才項目信息160 個,簽約項目12 個。與浙江大學共建浙大-新昌聯合創新中心,對標省級新型研發機構標準全面啟動天姥實驗室建設,借助科研優勢建設國內首家校地共建動物醫藥研究中心和智能制造研究中心。二是集聚提質,引育高水平科技人才。深化浙江理工大學-新昌創新工程碩士“1+2”聯合培養計劃,推進全國軸承產業人才基地建設,發揮平臺的資源集聚優勢,引入卓越工程師后備人才,為產業發展提供人才保障。截至目前,已有4 屆共132 名研究生入駐新昌基地,59 家企業參與研究生聯合培養,“‘企業出題 高校解題 政府助題’工程類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浙江模式’”成果被評為2022 年高等教育(研究生)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集聚博士以上高層次人才近1000 名,企業R&D 人員占比達11.3%,居全省第5 位。三是雙向互動,推進一體化產學研用。編制實施《新昌縣深化產學研用合作研發與服務“雙體系”綜合改革的實施意見》,探索實施以企業創新為中心,企業、高校、科研院所高效協同,科技、產業、人才、資金深度融合,產學研用雙向互動、全程貫通的合作研發與服務“雙體系”。目前全縣規上企業產學研合作覆蓋率達95%,技術交易額從2020 年的6.44 億元增加至2022 年的13.8 億元,全國唯一縣域國家科技成果轉化服務示范基地成功落戶。
一是虛擬組織“實體”運作。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發展為主線,在不打破機構設置、不改變編制配備、不調整部門職能情況下,探索構建創新服務“云局”工作機制。由黨政主要領導掛帥,設立臨時黨委,構建創新綜合、事項、資源、保護四大組團,通過“線上應用+線下大廳”相結合模式,實現創新事項高效統籌。目前線上平臺已開展運行,全縣規上企業上線率達100%,平均辦結時間從7 天縮減至2 天。二是分散資源集成配置。圍繞“一網融合、一門辦事、一鍵協同、一鏈閉環、一體賦能”工作目標,系統集成分散在各部門的創新資源,形成創新事項、創新資源、創新保護3 張“目錄清單”,為創新主體提供“一站式”服務。截至目前,已歸集33 個部門的創新事項108 宗、創新資源385 項,切實解決創新發展存在的辦事多頭、資源分散、部門協同不夠、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教育鏈“四鏈”融合不足等現實痛點。三是增值服務全面提升。依托后臺數據,以億元以上企業為首批試點,開發“精準畫像”功能模塊,構建企業發展量化評價機制,自動分析企業成長數據,主動挖掘企業服務需求,精準高效提供政策推送、多跨培育、產學研合作等增值服務。截至目前,已通過平臺培育企業42家,聯動破除企業“引才難”等問題600 余個。創新服務“云局”改革工作,并入選全省創新深化首批“三位一體”試點和營商環境“微改革”省級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