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市深入貫徹全省科技系統“學習年、行動年、服務年”活動,牢固樹立大抓學習、大抓落實、大抓服務的鮮明導向,著力鍛造“做極致、干精彩、看實效、爭一流”精氣神,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充滿活力的創新之城,各項工作邁上新臺階,進入加速發展通道。
強力推進創新深化,構建先試先行新樣板。一是破題建設“三位一體”試驗區。紹興“建設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高質量發展試驗區”作為唯一的綜合性試點入選第一批省級創新深化試點名單,率先在市域層面“一攬子”謀劃推進“三位一體”工作,成立由市委書記、市長任雙主任的高質量發展委員會,設立試驗區建設工作推進中心,印發出臺試驗區建設方案,建立“六張清單”“十大協同事項”,積極探索實踐“1+1+1 >3”的預期成效。二是探索創新科技體制改革。在全省率先探索開展“科技人才項目經費包干”改革,推行“免評審”“雙聘制”“法人舉薦”等具辨識度的改革舉措,賦予高校、企業等用人主體人才“引育留用”更大自主權。三是挖掘打造區域特色改革試點。謀劃設立市級“十大試點”,以“小切口”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地區經驗和典型案例,加快打造一批具有全省影響力、紹興辨識度的創新成果。如新昌縣積極探索組建“創新服務云局”,目前,已整合33 個部門、6 大類108 宗科技創新事項,企業、人才等創新主體已線上提交需求事項768 項,事項辦結率超99%。
深入實施“315”工程,完善提升科創新體系。一是推進“315”科創體系建設工程。制定實施《紹興市“315”科技創新體系建設行動方案(2023—2027 年)》等系列文件,組建工作專班,編制“315”科創體系圖、主要指標進度表等“1 圖4 表”。全市13 個項目列入省“315”科創體系建設工程,數量居全省第3 位,其中7 項列入省擴大有效投資“千項萬億”工程,數量居全省第2 位。二是推進紹興科創走廊建設。以迪蕩湖科技CBD 為核心、五大實驗室為支撐,沿線重點建設十大創新基地和十大創新設施,重構全市域創新空間格局。全面落實《紹興科創走廊三年建設計劃》,滾動實施十大標志性工程和“百項千億”重點項目。深化金融賦能科創走廊建設,召開科技金融合作推進會,實施金融支持科創走廊3 年1000 億元信貸政策、“一園區一方案”科創金融伙伴共建計劃。三是推進共建研究院建設。出臺《紹興市共建研究院強基提能造峰三年行動計劃》,按照“一個產業引進建立一個研究院”思路,共引進建設浙江大學紹興研究院等35 家共建研究院,累計申請專利2029 項,授權707 項,孵化企業280 家,其中高企(科技型企業)57 家,與市內外企業簽訂合同1638個,金額7.42 億元。
圍繞產業發展需求,打造“四鏈”融合新機制。一是實施科技型企業“雙倍增”計劃。今年以來,全市新申報高新技術企業543 家,達到年度目標164.5%;新增省科技型中小企業1340 家,完成年度目標186.1%。二是加強產業關鍵技術攻關。建立領軍企業為主體的攻關需求凝練機制,組織申報省“雙尖雙領”重大攻關需求164 項,凝練“進口替代”“技術領跑”攻關榜單23 項,實施市級產業關鍵技術攻關29 項、基礎公益類研究項目76 項,7 項成果列入全省重大科技成果。三是加快集聚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堅持“高精尖缺、海外、年輕、全職”標準,組建海外引才專班和人才安全專班,構建立體化引才網絡。今年以來,入選科技部高端外專引進計劃項目2 個,居全省第1 位;國家海外優青人才2 人進入答辯,首次實現突破;2 人入選2023 年兩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6 位外國專家獲省政府“西湖友誼獎”,獲獎數居全省第2 位,創歷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