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瑩瑩

“數字賦能檢察監督”開放日活動現場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加快建設數字中國、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作出了重要戰略部署。最高人民檢察院強調,數字檢察戰略是提高法律監督能力的重要依托。日前上海市首個“雙創新”平臺啟動儀式暨“數字賦能檢察監督”開放日活動在閔行區人民檢察院(以下簡稱“閔行區院”)舉行。以數字革命助推檢察工作高質量發展,實現社會治理從前端到末端的閉環,閔行區院以科技賦能為依托,推出一系列“數字檢察”組合拳,以擲地有聲的檢察改革點亮“智慧監督”,切實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在大數據深入嵌入國家治理的當下,數字革命賦能新時代檢察工作已成為時代大勢。數字檢察新藍圖如何繪就?大數據如何撬動法律監督的杠桿?
閔行區院檢察長胡春健介紹,在大數據的賦能下,閔行區院將法律監督的觸角伸向更精細處,用“拓新致遠”的檢察作為,回應新時代檢察新課題。
去年以來,閔行區院在區委和市檢察院的領導下,在閔行區人大、區政府、區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在政法各單位、行政執法單位、區大數據中心的協作配合下,積極服務城市治理數字化轉型引領,先行先試打通數據鏈路,通過數據建模、串聯碰撞,著力推進探索深層次數字辦案。
下載安裝App,完成注冊,登錄非羈押人員數字化智能監管云平臺打卡簽到,隨時接受傳訊并在規定范圍內活動,這是犯罪嫌疑人張某在取保候審期間一項日常行為。
像張某這樣使用數字技術實現有效監管的非羈押人員,在數字化智能監管云平臺上還有很多。為保障少捕慎訴慎押刑事司法政策的落地見效,以業務條線為抓手,以場景應用建設為重點,閔行區院聯合上海市公安局閔行分局率先建立上海市首個非羈押人員數字化智能監管云平臺,對取保候審等非羈押人員實施有效監管。目前,納入平臺的犯罪嫌疑人無一脫、漏管。
數字革命“一子落”,檢察監督“滿盤活”。在數字檢察的實踐應用中,閔行區院喚醒內部“沉睡”數據,打通外部數據壁壘,凝聚工作合力,共破社會治理熱點、難點。
為營造知識產權嚴保護、大保護、快保護、同保護的法治環境,閔行區院聯合區內具有知識產權刑事司法、行政執法職能的多家單位打造一站式保護“MIP”(閔行、知識產權、檢察機關)平臺。
自“MIP”平臺啟動以來,通過整合轄區內涉知識產權保護刑事、民事、行政資源,形成多項協作機制,自主研發“MIP”數字賦能程序并推動“MIP”平臺率先上線上海市“一網通辦”系統,為閔行區域內企業提供全方位多層次一站式知識產權保護及服務,更好保障區域營商環境優化和產業創新賦能。
“軟件做得好,用戶口碑好,就免不了會有不法分子覬覦。”2020年末,某高新技術民營企業A公司發現有人在其他網站低價銷售自家公司的盜版軟件。公司負責人得知后立即著手部署維權措施,以免盜版者在影響企業聲譽的同時,給終端用戶帶來無法估計的損失。
得知案件后,閔行區院知識產權檢察官第一時間提前介入。公司的擔憂也是檢察機關在辦理相關案件時思考的問題:“哪些證據急需夯實?如何確定盜版者破解計算機軟件加密程序的方式?怎樣才能保證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
檢察官及時了解案件情況,引導公安機關偵查取證。經查,2020年6月起,被告人王某在未取得A公司授權許可的情況下,從他人處購得該公司的盜版軟件,并通過其開設的淘寶店及個人微信予以銷售。其間,被告人王某采用遠程安裝或者寄送加密狗的方式對盜版軟件進行復制、發行。
截至案發,被告人王某銷售金額共計34萬余元。經鑒定,被告人王某銷售的軟件與A公司的正版軟件構成實質性相似。通過辦理相關案例奠定的履職基礎,檢察機關迅速厘清行為定性、取證關鍵點,2022年7月以侵犯著作權罪對王某提起公訴,2022年8月,上海市閔行區人民法院以侵犯著作權罪判處被告人王某有期徒刑3年,并處罰金20萬元。該案例獲評2022年上海檢察機關服務保障虹橋創新驅動典型案例。
案子雖了結,檢察機關的思考還在繼續。如何通過科技賦能給予司法辦案更多支撐?信息化時代如何打通司法辦案和社會支持配套的拓展關系?閔行區院在原有知識產權侵權線索登記1.0程序的基礎上,升級更新法律咨詢一鍵式受理功能,并嵌入“一網通辦”PC端閔行服務板塊,為全區企業提供全覆蓋、多層次、一站式知識產權協同保護。
同時,閔行區院依托與閔行區公安分局、區市場監管局、區文旅局等“MIP”平臺成員單位共同會簽的《關于加強知識產權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工作的協作意見》作為“MIP”平臺制度基礎,并在“MIP”平臺合作框架內與閔行區法院會簽全國首個《關于加強懲治涉知識產權惡意訴訟工作合作備忘錄》,進一步強化涉知識產權惡意訴訟打擊防范,在知識產權刑事、民事、行政線索對接及數據共享方面率先形成長效機制,得到全國十余家媒體關注。
建船搭橋,以數字賦能檢察監督;凝心聚力,以監督促進社會治理。在此次開放日活動上啟動的上海市首個“被不起訴人信息管理平臺”、上海市首個“剝奪政治權利執行監督平臺”正是跨部門協同辦案、多部門綜合治理的最新實踐成果。
為進一步維護司法公正,推動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有效銜接,閔行區院聯合多家單位設計開發被不起訴人員信息管理平臺,將所有被不起訴人員信息與各成員單位進行管理、共享、運用。“我院通過該平臺將相對不起訴信息實時推送給各成員單位,成員單位可根據推送信息對被不起訴人作出相應行政處罰決定后反饋執行情況,形成司法懲戒閉環,做好不起訴‘后半篇’文章。”閔行區院第一檢察部檢察官助理黎如煙向與會人員介紹“被不起訴人信息管理平臺”。目前,該平臺共收錄被不起訴人信息2290條,可與4家行政執法單位實現數據共享。
除了被不起訴人員信息管理平臺外,閔行區院還聯合多部門研發了“剝奪政治權利執行監督平臺”,旨在強化對被剝奪政治權利罪犯刑罰執行和日常管理,優化部門協作配合,加大法律監督力度。日前,閔行區委組織部、區委政法委、區人武部、區人大監司委、區法院、區檢察院、區公安分局、區司法局、區民政局、區市場監管局、區文旅局、區大數據中心等12家單位共同簽署《關于建立閔行區剝奪政治權利執行監督平臺的意見(試行)》。
閔行區院第四檢察部檢察官徐冰潔介紹,“剝奪政治權利執行監督平臺”主要分為信息錄入與信息查詢兩大模塊。該平臺的建立將著力化解剝奪政治權利制度執法司法實踐中的困境。“一是破解‘數據孤島’難題,二是防范‘脫漏管’風險,三是化解‘九龍治水’困境,為剝奪政治權利所涉及的眾多部門提供統一的查詢管理平臺。”
閔行區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張鵬宇充分肯定了閔行區院在一系列數字化檢察監督上的有益探索,希望閔行區政法機關進一步增強政法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提升數字化思維;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國式現代化的要求,推動數字化實踐;進一步提升數字賦能助推社會治理的有效性,優化數字化協作。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從“被動等案子”到“主動找線索”,從“人海戰術”轉向“藍海賦能”,數字檢察點亮“智慧監督”。未來,閔行區院將在閔行區委、市檢察院的領導下,聚力研發更多“數字賦能監督”的“硬核”成果,努力將速度先發的優勢轉化為質效提升的勝勢,將司法辦案“后半篇文章”作成優化社會治理的“巧智慧”和“大手筆”,繼續以點上出彩的法律監督實踐,為筑牢閔行區城市數字新底座,夯實數字化轉型基礎提供堅強的司法保障。
編輯:夏春暉? 38675320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