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廉頑立懦”語出《孟子·萬章下》:“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意思是說高尚的節操可以激勵人振奮向上,使貪婪的人廉潔、懦弱的人立志;也是形容仁德之人對社會的感化力量之大。這則成語出現于本文,卻另有一番說道。
伍承喬編《清代吏治叢談》(卷二)記載:吳江人陸朗夫中丞在山東任河道總督時,正遇二百里外一個名叫王倫的盜匪打家劫舍、嚴重擾民,以致人心惶惶、社會不寧。影響所及,使得原本安寧的濟寧州老百姓心生驚恐,唯恐受到襲擾。鑒于此,陸中丞便要求轄地官府,千萬不要做容易引發民眾焦慮和不安的事情。
顯然是有懾于王倫一伙的胡作非為,總之,突然之間四鄰八鄉每天爭相涌入濟寧州的人開始驟增。當地官府由于覺得對這些涌入者“良奸莫辨”,為萬全計,打算干脆關閉城門。陸中丞知曉此事后,立刻反對道:“賊未至,先閉城門,何示怯耶?”又說,這不僅是對盜匪露怯,還會把一些來此逃難的老百姓拒之城外。最后商定,非常時期,干脆招募一些鄉兵鎮守全城,同時敞開城門,讓百姓自由進出。陸中丞則親自坐鎮,隨時關注這里的情況。這樣一來,民心頓時安定了許多。而王倫一伙得知濟寧州已有防備,果然不敢貿然襲擾。看到眼前“一城雞犬不驚”的安定景象,當地百姓紛紛點贊陸中丞“鎮靜有方略”。
不久,陸中丞被委派到湖南任巡撫。他履新后所做的一切,同樣被當地百姓贊譽有“清德”。所謂“清德”,不外指他為官清廉和知道體恤百姓。關于前者,作者講述了這樣一件事:陸中丞剛履新時,有個鹽商找上門,送他“白金三萬兩”,請他笑納。陸中丞不解地問鹽商,為何平白無故送他白金?此問一出,鹽商不由詭譎地一笑,說:“此舊規也。”用今天的話說,即是一種不成文的規約。顯然正是順著這個所謂的規約去理解,鹽商還以為三萬兩白金在陸中丞眼里還嫌少,所以又連忙補充道:“先進此金,后當以時繼進。”不過這個鹽商很快就知道了,陸中丞非但沒有笑納這筆白金,還直接正告他,以后再也不要做這種向官員行賄的事了。盡管陸中丞一臉認真、神情嚴肅,話已說得再明白不過,但這個鹽商仍不死心,只見他一臉為難地說:“大人不受,則此金無所歸矣。”鹽商說這筆白金“無所歸”,顯見在它背后應該還有什么不足與外人道的隱衷,比如他或受人指使,或出這筆錢的不止他一人,等等。陸中丞久歷官場,知道一旦收受,就會陷入骯臟的泥淖,難以自拔。
斗轉星移,陸中丞遇到的這些事情,在當下仍然時有再現。即以上述故事中那個丑陋的官場“舊規”來說,行賄仍被當下一些官員奉為圭臬,并被視為撈個人實惠的官場秘訣。毫無疑問,一個人一旦握有足可影響百姓正常生活秩序和質量的大小權力,如他越是按那個丑陋的“舊規”行事,當事者必然離“清德”越遠——原因很簡單,如他不從別處大肆斂財、四處搜刮,又拿什么去按那個丑陋的“舊規”行事,巴結上司?!
“忠清至此,洵足廉頑立懦矣!”文章中的這一聲慨嘆,是對陸中丞為官的最大肯定和褒獎。由此或亦可見,置身官場,無論是清代還是當下,雖然會面臨身不由己的情況,但即使如此,選項一定不會只有一個。就像陸中丞面對鹽商行賄的不成文規約,他可以選擇拒絕。面對陸中丞,真不知今日一些貪得無厭且好欺下媚上的為官者——會作何想!
圖:付業興? 編輯:黃靈?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