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穎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讓群眾在家門口就醫更安心 (圖/曉野)
上海市徐匯區的張阿姨所住的小區附近有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平時她有點頭痛腦熱不舒服的,總是先來這里咨詢一下、開點藥,漸漸成了中心的“常客”,與家庭醫生也成了“熟人”。家庭醫生不僅可以醫治張阿姨日常的小毛病,而且會針對她的慢性病指導用藥,進而普及健康管理知識。“方便、快捷、熟悉、信任”是許多類似張阿姨這樣的居民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評價。
“小病在社區,大病去醫院,康復回社區”,分級診療制度所展示的就醫格局,正是深受看病難困擾的城市居民理想的就醫服務模式。要實現居民在家門口就享有優質的醫療資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作用至關重要。當前,上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發展情況如何?有哪些難點、堵點?今后,如何進一步促進社區醫療的發展?今年上海人代會期間,多位市人大代表圍繞推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提交了建議。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要承擔著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健康管理等功能,是城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基礎,直接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基本醫療保障和健康水平。
相關數據顯示,上海已建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51家,開放床位約1.5萬張,年門診量約7000萬人次,家庭醫生簽約服務900余萬人。上海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呈現機構規模大(部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置處于城市分中心以及村衛生室或服務站)、職工人數多(部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職工人數達300―400人)、服務人口多(一般為10萬―30萬人)、網格基礎好(家庭醫生人均服務多達2000―3000人)等幾方面特征。綜上,部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機構設置、服務規模等方面已達到或超過上海市二級醫療機構以及外省市縣級醫療機構水平。
據上海市人大代表、黃浦區打浦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金迎介紹,近些年隨著國家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和發展工作的重視和推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療和健康服務能力不斷提升——業務用房面積普遍增加、床位數逐步增加、全科醫生配置不斷增加、醫療設備配置不斷完善、臨床科室設置逐步齊全(除全科外,不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置了口腔科、康復科、兒科、婦科、五官科等科室)、新冠感染救治能力不斷提升等。
2022年,在新冠肺炎(現更名為“新冠感染”)疫情最嚴峻的時候,金迎代表親身感受到基層醫療服務能力提升后發揮的顯著作用。她表示:“在此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醫療救治中,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在病例早發現早報告、健康教育、重點人群的健康管理、核酸采樣、疫苗接種、發熱門診、氧療補液、早期小分子抗病毒藥物使用、社區新冠肺炎患者收治住院、養老院老人健康管理和分流救治等方面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據了解,自2022年12月以來,上海市各類社區衛生服務機構2594間發熱診間全部啟用,發熱門診下沉效果顯著,發熱診療量超過全市50%,極大地緩解了二級、三級醫院發熱門診和急診的接診壓力。
金迎代表表示,盡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服務能力正不斷提升,但仍面臨一些問題和挑戰,諸如基層醫療服務還不能較好地滿足社區群眾的需求,人們舍近求遠到二級、三級醫院就診的現狀仍然普遍存在,究其原因:
首要問題是“長期以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療功能弱化”。金迎代表指出,目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承擔了較多的慢病管理、孕產婦、兒童管理、預防接種等服務,醫療功能相對弱化;特別是在過去的3年,社區作為疫情防控常態化的主戰場,基層醫務人員承擔了隔離酒店及核酸采樣等大量疫情防控工作,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醫療業務的發展和提升。
其次是人力資源方面,基層衛生人才隊伍還較為薄弱。基層醫療機構由于收入水平相對較低、編制數量有限等原因,對醫生等衛技人員吸引力低,高層次人才相對較少。目前,基層醫療人才數量和素質尚不能很好地滿足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需求,職業發展路徑狹窄,人才流失率較高;此外,其還面臨著臨床檢驗檢查設備、藥品種類數量、醫療服務項目開展等受到醫療機構等級的種種限制。這些問題限制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發展,也造成了居民對基層醫療機構缺乏信任,在基層醫療機構首診意向低,進而影響到分級診療制度的落實。
對此,金迎代表建議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更名為“社區醫院”。她認為,這并不是簡單地增加一塊牌子,也不是讓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重回傳統醫院的“老路”,而是以增強醫療服務能力為抓手,強化綜合健康管理,最終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上海市人大代表袁家勤也提出:在全市范圍內,開展符合條件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試點評審,在試點取得經驗的基礎上,把有一定規模和條件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升格為高質量社區醫院,并給予相關配套政策支持。
早在2019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就發布了《關于開展社區醫院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關于印發社區醫院基本標準和醫療質量安全核心制度要點(試行)的通知》,要求在全國20個省市開展社區醫院試點,對于符合條件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加掛社區醫院牌子,部分經評估后達到二級醫院水平的可開展相應服務。據了解,目前上海市達到國家社區醫院標準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已有近200家。
那么,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更名為“社區醫院”有哪些好處呢?
金迎代表認為:
首先,通過為社區醫院更名及建設,可以進一步擴充臨床專科、住院、手術等服務項目,引進更多的新技術,補齊醫療服務功能短板。做實做細做強醫療服務提質工作,打造醫療服務、基本公衛、健康管理和安寧療護“四駕馬車”,不僅能讓老百姓看病方便,也緩解了二、三級醫院的接診壓力,讓三甲醫院能夠集中力量去接診疑難雜癥,這是一條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好途徑。此外,通過提供大部分患者所需的常見病、慢性病醫療服務,“接得住”“留得住”患者,真正實現社區首診,也可以促進分級診療格局更快形成。
其次,通過為社區醫療機構“正名”,回歸醫療本質,還可以更好地吸引專業人才至社區醫院,有利于提升廣大基層衛生人員的職業自信和歸屬感。只有人才的支撐,才能進一步完善內科、外科、婦科、兒科、康復、精神心理、檢驗、影像等臨床專業科室和醫技科室設置,提高門診常見病與多發病的診療、康復、護理等服務;并可根據原有的專科基礎、區域醫療資源、服務人群的特點及醫療服務需求設立特色專科。隨著專業科室的發展和人才隊伍的建設,社區醫院可以進一步完善激勵機制和提供更好的職業發展平臺,吸納和留住更多的人才,從根本上改變基層醫療機構的人才現狀。
總之,基礎設施條件和醫療服務能力的提升,有利于社區醫療機構健康管理的建設,讓社區醫院和家庭醫生更好地發揮貼近社區居民的優勢,開展簽約服務、家庭病床、醫養結合等服務,以積極探索和實踐慢性病防治“醫防融合”新模式,切實提高居民健康管理水平。
談到健康管理,上海市人大代表殷浩認為:社區醫療機構是三級醫療管理體系中管理慢病最重要的一環。以糖尿病為例,他建議以街道居委會為單位建立糖尿病管理小組,每個小組包括家庭醫生、社區護士、公共衛生醫師組成的全科團隊,可建立通訊錄,向每位患者發放健康管理手冊,用以記錄糖尿病自我管理情況,包括飲食、運動、服藥依從性、血糖監測等多項內容。以患者定期檢查的糖化血紅蛋白為關鍵指標,為全科團隊設定合理的考核機制,形成整個團隊長期良性運行。
編輯:黃靈?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