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政策紅利的不斷釋放,我們相信,新職業的從業人員必將擁有更大發展空間,新職業也必將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2022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22年版)》發布。民宿管家、家庭教育指導師、研學旅行指導師、機器人工程技術人員等5批共74個新職業納入大典當中。
很多新職業平均薪酬高、工作方式靈活,成為就業路上的條條新賽道。乘“風”而來的這些新職業,為年輕人就業帶來新機會。
2023年1月8日,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與騰訊社會研究中心聯合發布了《騰訊新職業與就業發展報告(2022)》,詳細和深入地展示了新職業與新就業的現狀和未來。數字時代的靈活就業、高質量就業將大大提升職場人員的幸福感,簡單而言收入變多、麻煩變少。作為社會基石,它的“質量提升”將間接加速消費升級和生活幸福感的落地。
新業態催生新職業
2022年9月28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22年版)》網上新聞發布會。與2015版大典相比,新版大典對分類體系進行了修訂。把新頒布的74個職業納入到大典當中。在保持8大類不變的情況下,凈增了158個新的職業,職業數達到了1639個。
從過去常說的“三百六十行”到如今的千行百業,新職業層出不窮,這是技術進步、產業發展和社會分工不斷細化的必然。一大批具有創新活力的新職業應運而生,一頭連著技術創新,一頭連著需求升級,折射著發展的新風口。在數字經濟發展中催生數字職業;在碳達峰碳中和的發展目標要求下涌現綠色職業;在新階段新理念新格局和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中孕育新職業……
梳理中國新職業的發展歷史可以發現,新型職業的背后,是新體驗、新消費需求不斷被挖掘。
以養老服務產業為例,據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CPDRC)《中國人口展望(2018)》數據,2049年,我國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將增加1倍之多,達到4億人。85歲及以上的“高齡老年人”將增加兩倍多,達到約1.5億人,超過美國和歐洲此類人口的總和。空巢、高齡老人自己不便外出就醫看病,“小病不愿說,大病瞞著說”成為眾多老人晚年生活的真實寫照。
龐大的養老市場需求催生了“老人陪診員”等就業工種。這一新型職業不但可以滿足空巢、高齡老人的相關生活服務需求,改善家屬照護父母難的局面,還可以解放家屬的時間與精力,讓子女減少顧慮。
近年來,隨著我國新經濟、新產業的快速發展,社會分工更加細化,新職業、新崗位不斷出現。新形勢下,越來越多人選擇新就業形態。
1999年出生的向佳玥曾就讀于天津美術學院產品設計專業。大學畢業后,她沒有像其他同學一樣投身職場,而是開啟了全職經營民宿的生涯。在她看來,每一個房間都是一個獨特性的產品,在裝修與改造的過程中,自己能充分享受到創造的快樂。美團上的用戶評價和反饋,則不斷幫助她改進服務,進行產品迭代。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5年。隨著社會分工的進一步精細化,還會有更多新職業接踵而至。新職業及其代表的新業態、新模式,既為中國經濟打開更大的發展空間,又讓就業的“毛細血管”更加充盈、健康。
“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新就業形態和新的工作內容不斷涌現。我國政府高度重視勞動力市場的新變化,并不斷將其中發展較為成熟、價值引領作用明顯、對未來產業支撐作用巨大的就業形態或工作內容固定下來,成為新職業。”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中國新就業形態研究中心主任張成剛表示。
新職業開辟就業新空間
在江蘇某火電廠,碳排放管理員胡永飛要給廠里的碳排放算個“明白賬”。“為了算準碳排放,我需要化驗班提供煤質化驗原始記錄、燃料部提供燃煤購銷存記錄、運行部提供生產月報、財務部提供采購發票……”胡永飛說,“生產運行數據五花八門,不學習各種專業知識,很難看懂、查清,碳排放管理可是個技術活。”
像胡永飛這樣的“碳排放管理員”不在少數。
2021年3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統計局發布了18個新職業,“碳排放管理員”被列入國家職業序列。
根據定義,“碳排放管理員”是從事企事業單位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監測、統計核算、核查、交易和咨詢等工作的人員。
“目前來看,碳排放管理員就業前景不錯。在未來一段時間,真正掌握碳排放管理知識和技能的人才、高端復合型人才等都比較緊缺。隨著‘雙碳’工作的深入推進,人才需求會加速形成。”申請設立這一新職業的牽頭部門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產業發展部副主任李永亮表示,通過對能耗和碳排放量較大行業企業、履約企業的調研以及對將來碳咨詢、碳金融等機構的市場規模評估,“十四五”期間我國需要的“雙碳”人才為60萬人~100萬人。其中,碳排放管理員占到75%左右。
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的突破發展,以數據驅動、平臺支撐和線上線下協同為特征的新業態呈現爆發式增長。平臺經濟蓬勃發展,制造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促進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不斷涌現,進而催生出一系列新職業。新職業新工種打開了“新賽道”,成為就業市場的重要增量。
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測算發現,立足2022年版職業大典公布的新職業,一個萌芽期職業能帶動10萬個以上就業機會,穩定期職業大概能帶動50萬個以上就業機會,按照目前職業發展的趨勢,數字時代未來5年有可能創造3000萬個以上的就業機會。
“為廣大高校畢業生提供了新選擇和新賽道”“由于其靈活性,盤活了一些原本不受重視的勞動力資源”“正在成為穩就業‘蓄水池’”……在業內看來,源源不斷涌現的新職業開辟穩就業、促就業的新空間。同時,新職業的出現是勞動力轉型的標志,也有助于推動實現高質量就業、打造高素質人才隊伍。
為發展注入新動能
新職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面“鏡子”,映照出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折射出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不斷涌現的新職業,不僅為人們提供了發展新機遇和就業新選擇,還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投身相關領域,進而帶動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
義烏是世界“小商品之都”,也具有“紅糖之鄉”美稱。義烏紅糖是當地傳統產業,品種繁多,但是一直以來原材料參差不齊,生產標準化低,紅糖附加值少,銷售渠道比較單一。從小在糖廠長大的陳萬佳萌生了選擇紅糖來創業的想法。“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提升紅糖品質,為紅糖代言,為蔗農增收。”陳萬佳說。
2019年,陳萬佳進入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電子商務專業學習。入學后,他積極創業,陸續在淘寶、拼多多、微信小店創立了“義烏特產敲糖幫”“詠桂農產品”“敲糖幫”等店鋪,還站在了電商直播銷售的風口,創建團隊,利用抖音、快手等平臺進行直播,帶動400余人就業。
“在義烏,家家戶戶都做紅糖,都在拼低價,沒有品牌化。而我一直在致力于建立品牌。”如今,陳萬佳帶領著“敲糖幫”申請商標、打造品牌化和標準化、擺脫低質低價競爭,把從學校學到的知識活學活用。他和老師傅們一起參與制定《義烏紅糖加工技術規程》,輸出古法制糖“義烏標準”。他還調動線下門店資源,在地方政府的指導下參與舉辦了紅糖文化節、非遺文化旅游、制糖技藝培訓等活動。
近年來,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陸續頒布74個新職業,新版大典將這些新職業納入,提升了新職業的社會認同度,引導更多技能人才加入新職業。在業內人士看來,新職業的發展為新經濟、新業態的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撐,推動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90后全國人大代表張忠山,自稱“羊倌”。2023年全國兩會,張忠山走進人民大會堂,開啟了新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履職之路。
2017年,在外闖蕩幾年的張忠山響應政府號召,回鄉創業,創辦伊菲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擔任理事長。通過改造傳統放羊模式,他將羊趕進直播間,帶領70多戶社員共同致富,成為了“新農人”。如今,伊菲合作社的養殖規模已經從起初幾十只羊發展到1500多只羊、60多頭牛,直接帶動社員71戶364人,戶均增收2000元以上。
新職業反映著新需求,蘊藏著新機遇,推動著新經濟。
“新職業的產生是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的結果。新職業的類別涉及智能制造、數字經濟、社會服務需求等。不斷引導勞動者走進新職業,滿足新職業人才需求,提升適合新職業的技能,可以促進我國制造業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社會進入高效率數字經濟時代,提升社會服務精細化水平。”張成剛說。
新時代活力奔涌,新經濟動能澎湃,新職業不斷興起。隨著政策紅利的不斷釋放,我們相信,新職業的從業人員必將擁有更大發展空間,新職業也必將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