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夜經濟”愈發成為各地城市彰顯地域文化、展現城市魅力的窗口以及消費提檔升級的發力點。
朱樓畫棟,彩勝華燈,西安曲江新區的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里,唐風唐韻深深吸引著旅客;民謠演奏,游客云集,長沙湘江新區“韻味湘江 夜色梅瀾”湖畔煙火市集上,活動精彩紛呈;特色小吃,非遺飾品,徐州大龍湖畔“后備箱集市”人頭攢動……今年以來,隨著消費復蘇加速,“夜經濟”愈發成為各地城市彰顯地域文化、展現城市魅力的窗口以及消費提檔升級的發力點。
“夜經濟”升溫,離不開政策的有力引導。近期,工信部等十一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培育傳統優勢食品產區和地方特色食品產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意見》指出,積極將地方特色食品消費元素嵌入夜間經濟、特色餐飲集聚區、大型商業綜合體等消費場景和載體。這也被業內視為進一步鼓勵“夜經濟”發展的政策“組合拳”之一。此前,文旅部公布了第二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名單,自2021年以來,共建設243個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多個城市出臺政策,探索建立夜間經濟發展協調機制。一系列政策的出臺,不斷推動城市夜間消費火起來、人氣聚起來。
不過,與群眾旺盛的消費需求相比,一些城市的“夜經濟”產品與服務都存在一定差距。從供給端來看,有些城市盲目跟風,存在同質化、低水平建設的情況;有些城市推出夜間消費相關項目,但配套設施、服務和監管卻沒有跟上,難以保障夜間出行和活動的便利性與安全性。從需求端來看,不同消費群體對“夜經濟”產品和服務有不同的消費偏好,“千人千面”的差異化需求還未得到有效滿足。而要想更好滿足百姓個性化、多層次、品質化的夜間消費需求,就必須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精準打好“三張牌”,推動夜間經濟高質量發展。
打好“文化牌”,以文化賦能打造品牌。夜間是重要的消費時段,“夜經濟”理應是一種精神文化享受與消費需求相交融的新市場,但從供給上看,目前餐飲消費占比超七成。高質量的“夜經濟”應走出以“食、游、購”為主的階段,闊步向“娛、體、展、演”等消費大市場邁進。壯大“夜經濟”,應從各城市獨特的歷史文化中汲取養分,探索地域文化的創新表達,導入更多消費場景,創造更多消費熱點,推動“夜經濟”向富有人文內涵、彰顯城市底蘊的方向發展,打造夜游文化品牌。
打好“服務牌”,以服務升級消費業態。作為城市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夜經濟”繁榮程度是一座城市經濟開放度、便利度和活躍度的晴雨表。如何讓“夜經濟”更好點亮城市夜空,不僅是一道經濟命題,也是一道治理考題。夜間消費的“菜單”能否更豐富,讓人們有更多選擇;公共交通能否跟上,為消費者和延時下班的工作人員提供便利;怎樣管理好夜間餐飲的噪聲、油煙問題,避免打擾正常休息的居民……實踐證明,發展夜間經濟必須統籌考慮經營模式、商戶類別和經營環境等因素,做到業態互補、保障配套,才能以優質服務提高夜間消費的便利度、活躍度和安全性。
打好“創新牌”,以創新應用增強吸引力。隨著“夜經濟”的發展,近年來,一些新型夜市不斷涌現。潮流夜市、星星集市、社區民生夜市等,受到年輕人的歡迎。相比傳統夜市,新型夜市“小而美”又不失“煙火氣”。與此同時,許多城市積極探索現代光影科技的創新應用,利用聲光電、虛擬現實、三維動畫、環境特效等多種技術手段,為夜游項目的消費場景營造賦予更多體驗感與想象空間。發展路千條,創新第一條。只有鼓勵各方力量為夜間經濟注入創新動能,才能讓城市夜空更有特色、更有吸引力、更多回頭客。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拉長經濟活動時間、增加就業崗位和創業機會、滿足人們美好生活需要……繁榮夜間經濟的意義不言而喻。只要各方協同、聚力創新,精準治理、久久為功,就一定能推動城市“夜經濟”高質量發展,讓人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城市的夜景、夜市、夜食、夜娛中氤氳升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