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娜

北京城市圖書館效果圖
方正外形、赤色陶制墻飾,正在建設中的北京城市圖書館,恰似中國傳統書畫中的一方“赤印”,簽蓋在城市綠心森林公園的畫卷之上。
走進北京城市圖書館內部,拔地而起的銀杏葉柄支撐起錯落有致的銀杏葉狀鋁板吊頂,猶如覆蓋室內“森林”“山谷”的超級傘蓋。通透明亮的“玻璃盒子”將室外綠心公園的森林景觀與圖書閱覽區融為一體,營造出“臨山間、于樹下、勤閱覽”的“森林書苑”閱讀氛圍。
作為備受關注的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之一,北京城市圖書館不僅造型新穎,更是充滿科技智慧。北京城市副中心投資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重大項目總監、三大建筑項目部總經理陳宏達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建成后,北京城市圖書館將達到三個世界第一:首座2.5萬平方米超大開敞式閱覽環境、首座超高自承重式玻璃幕墻結構建筑、世界范圍內藏書量最大及智能化程度最高的書庫。
目前,北京城市圖書館正在進行熱火朝天地裝飾裝修,計劃今年內交付。同時,上海圖書館、安徽銅陵市圖書館的圖書館機器人正在主動迎賓,為讀者提供語音咨詢、圖書推薦、圖書檢索等多種圖書館日常服務需求;國家圖書館讀者通過人臉識別借還圖書;各個城市路邊不時看到24小時自助閱讀智能書柜……在科技和人文雙輪驅動下,遵循低碳、節能、便捷、高效等原則,我國公共圖書館正在通過智能化設施設備和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努力打造人與圖書館資源服務高度融合互動的新型文化空間。
當開啟動態調光功能時,采光頂上形如天河的天窗玻璃,便呈現出斑駁閃爍、波光粼粼的效果,這是北京城市圖書館“河谷”區域的靈動景象。陳宏達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該項目創新應用了電子染料液晶智能調光玻璃的新型設備,應用面積達1350平方米。
據介紹,調光玻璃的應用將智能控制技術與調光技術相融合,相較于傳統玻璃,可將遮陽系數從0.45降低至0.28—0.32之間,從而防止強烈紫外線對重要書籍膠粘劑的破壞,延長文獻保存期限和使用壽命;此外,還可將可見光透過率控制在8.7%-32.4%之間,始終為讀者提供適于閱讀的舒適光線。
除地源熱泵外,該圖書館項目還積極引入光伏發電等新型清潔能源,作為能源系統的補充。結合銀杏葉片屋頂的設計風格,在每組“樹冠”中間的天窗上安裝了8組太陽能薄膜光伏系統,鋪設面積達960平方米。其在優先供應自身用電的同時,多余電量直接并入國家電網,實現“自發自用、余量上網”的應用模式。
此外,在保證建筑材料質量強度、兼顧實際設計效果基礎上,按照未來近零碳建筑的發展趨勢,該圖書館項目還廣泛引入了多種可再生建筑材料,共計重約2.8萬噸,利用率約15.8%。
北京城市圖書館建設體量大、造型飄逸獨特、建筑材料種類繁雜,要想把各類創新理念變為現實,離不開智慧管理實施落地、節能設備運用推廣,更對承建單位的施工建設技術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其中最難的是,項目幕墻要安裝276塊玻璃,其中最大高度達16米、單塊玻璃重達11.5噸,如此大體量的玻璃幕墻生產難度大、安裝精度高、密封工藝復雜,且幕墻板塊互為支撐體系,板塊間采用鋸齒形設計,無論從外形還是受力體系上來看,都屬國內首例。
中鐵建工集團一公司副總經濟師、總部招標采購中心主任、城市副中心圖書館項目經理丁建軍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在幕墻安裝過程中,項目采用新設備電動大吸盤、上頂下底橫梁抗震抗滑移新技術、雙層打膠技術等,這些設備新技術不僅解決了項目難題,也突破了行業傳統工藝。他表示,該圖書館項目幕墻的實施建設,推動了我國玻璃原片制造、高大玻璃深加工膠合及超高幕墻施工技術進入新臺階。
據悉,北京城市圖書館建筑面積約7.5萬平方米,建筑高度22.3米,項目投資約17億元,設有古籍文獻館、藝術文獻館、少兒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區、開架閱覽區、立體書庫、報告廳等功能分區,建成后交由首都圖書館運營,日接待能力最大為8000人次。

讀者在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人工服務臺使用“粵讀通碼”借書
首都圖書館館長毛雅君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北京城市圖書館以‘親民、特色、智慧’的功能設計理念,通過樓宇智慧化、服務智慧化、管理智慧化和運營智慧化四位一體,打造一座智慧圖書館。將來,我們還會以智慧場景牽引,為5G、8K、大數據、虛擬現實、元宇宙、無感借閱等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應用搭建驗證、展示和推廣平臺,促進前沿技術迭代升級,促進創新產品應用推廣和價值提升?!?/p>
“在圖書館基本的公共服務功能還未完善之前,智慧圖書館的建設要循序漸進、因地制宜,不宜盲目跟風?!?/p>
近年來,徐家匯書院、上海圖書館東館、天津市濱海新區圖書館等圖書館成為備受追捧的網紅打卡點。業內人士預計,北京城市圖書館建成后,或將成為熱門打卡景點。
首都圖書館館長毛雅君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圖書館建筑受到藝術家和公眾的關注,說明公共建筑和文化服務越來越受到行業內外的關注和認可,這對圖書館起到正向宣傳作用。但不可否認,建筑外觀并不是圖書館的本質屬性,能夠讓讀者保持關注的,是圖書館所提供的服務和讀者的使用體驗?!?/p>
除了高科技武裝的“軀體”,北京城市圖書館還有一個智慧的“大腦”——“全自動化智慧機械書庫”。該書庫位于地下一層,面積約3400平方米,高約16米,總典藏能力可達到710萬冊,為讀者取書僅需3-15分鐘,它替代了原有的人工分揀和運輸,實現了圖書自動出庫、自動分揀、自動搬運。
書庫承擔圖書館的文獻典藏、調劑、借閱、流通等功能,配備承載京津冀一體化文獻流轉的基礎設備,建成后將成為國內書箱體積最大、單箱容量最高、書庫藏書量最多的全自動智慧化機械書庫,將實現圖書館藏書利用最大化、存取自動化、讀者操作簡便化、服務覆蓋擴大化。它能夠快速響應讀者的借閱需求并精準完成文獻自動出入庫動作,實現從傳統圖書館“人找書”到“書找人”的服務模式創新,充分體現出智慧型圖書館的功能定位,為廣大讀者帶來圖書借閱新體驗。
當前,智慧圖書館已經從研究層面進入實質性推進階段。文化和旅游部發布的《“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指出,要以全國智慧圖書館體系建設項目和公共文化云項目為引領,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取得新突破。這將是繼中國數字圖書館工程、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以后,新一輪全國規模的圖書館數字化建設項目。
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副館長吳昊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綜合采用物聯網、工業機器人、機器視覺、自動分揀等技術,研究和設計了一套圖書采分編智能作業系統,用自動化作業替代重復的人工操作,通過精準的圖書識別及數據處理等方式,實現批量圖書驗收、人機協同編目、典藏加工及分揀等處理。
“我們將它命名為‘采編圖靈’,它最大的價值不僅限于解放勞動力,提高效率,將來更可以作為基于文獻相關信息、內容的數據生產系統,服務于更多智慧化場景應用?!眳顷徽f,目前,此套系統已完成一期、二期建設(還有第三期),并投入線上運行。截至目前,系統已獲2個發明專利、42個實用新型專利授權。
上海圖書館黨委書記樓巍告訴《瞭望東方周刊》,上海圖書館已較早實現一些基礎性數字化服務,如通過大數據分析,在電子閱讀平臺上向讀者推薦可能喜歡的書;機器人網上回答讀者咨詢等。最近,他和同行也在研究基于ChatGPT應用形勢下公共圖書館面對的挑戰和機遇。
“數字化不僅僅是工具,而是一場時代變革。如何用數字化推進流程再造,實現服務方式的根本性改變,還需要我們持續思考和努力。”樓巍說。
“在技術的開發與應用中,盡可能使人文精神融入其中,思考如何最大程度地消除技術所帶來的數字鴻溝、如何實現信息的更易獲取和更可用、如何實現系統設計的人性化、如何提高用戶的參與度和互動等一系列的現實問題,才能使‘智慧圖書館’不再是一個空泛的概念。”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主任、黨委書記、教授張久珍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科技正在驅動圖書館服務創新,由此消除館際間的服務壁壘,推動區域、館際間各類應用聯通、共享協同,實現區域公共文化服務一體化。早在2020年,上海圖書館(上??茖W技術情報研究所)、南京圖書館、浙江圖書館和安徽省圖書館便共同向長三角區域三省一市的公共圖書館發出長三角“城市閱讀一卡通”倡議書,號召各館通力協作、開放創新,共同實現“借閱辦證零門檻,文獻傳遞無邊界,個性服務通全域,通借通還重實效”。比如,在浙江省內任意公共圖書館,長三角地區居民可持社??ㄞk理圖書借閱、信息查詢和參與文化活動等,與當地讀者無差別。隨著越來越多圖書館陸續加入,長三角書香更濃。

小讀者在杭州市蕭山圖書館里與智能機器人互動
除了長三角,位于珠三角的廣東也在積極推進全省圖書館“一卡通”。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副館長吳昊說,廣東省館自主研發的“粵讀通”數字證卡,依托廣東省數字政府的身份統一認證平臺優勢,實現全省域公共圖書館讀者信息互聯、互通、互認,目前已基本覆蓋全省各級公共圖書館?!盎涀x通”數字證卡自2021年4月正式上線,截至2022年12月,全省各級公共圖書館已累積新增讀者約900多萬。
澳門大學圖書館館長,中國圖書館學會學術研究委員會主任吳建中認為,智慧圖書館最終要實現的是一個互聯互通、開放共享的知識服務體系。它不是數字圖書館的翻版,而是要走出一條創新之路。智慧圖書館真正要改變的是以信息儲存為主導的管理思維,通過智慧管理與智能技術將信息釋放出來,讓信息產生增值效益,并為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服務。
圖書館增加科技含量的目的,是重振圖書館社會教育職能,充分釋放圖書館全民信息素養教育的作用?!霸趫D書館基本的公共服務功能還未完善之前,智慧圖書館的建設要循序漸進、因地制宜,不宜盲目跟風。”張久珍認為,在智慧圖書館的建設實踐進程中,須考慮智慧圖書館實踐的適應性問題。
“我國不同地區之間存在著較為顯著的經濟、文化差異,若一些地區還未能將傳統的圖書館服務做好,未能建成系統的文獻資源體系,未能滿足用戶最基本的信息、文化需求,就一味將經費投入到智慧圖書館建設中去,會導致圖書館脫離群眾,空有一副‘智慧’的軀殼。”張久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