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志超

2023年4月6日,國務委員兼外長秦剛在北京集體會見來華舉行外長會晤的沙特外交大臣費薩爾與伊朗外長阿卜杜拉希揚。會晤后,沙伊兩國宣布即日起恢復外交關系。
2023年4月6日,國務委員兼外長秦剛在北京集體會見來華舉行外長會晤的沙特阿拉伯外交大臣費薩爾與伊朗外長阿卜杜拉希揚。會晤后,兩國宣布即日起恢復在2016年斷絕的外交關系。此前的3月10日,在中方積極斡旋下,中國、沙特、伊朗在北京發表三方聯合聲明,宣布沙特和伊朗同意恢復外交關系,并將在至多兩個月內重開雙方使館和代表機構、安排互派大使等。此消息公布后,在全球激起廣泛積極反響。沙伊這一對“中東夙敵”宣布復交,不僅意味著中東地區以沙特與伊朗為軸心的兩大對抗陣營走向和解,也反映出“后美國時代”中東地區秩序正加速深入演進,新的中東地區格局正在醞釀。
長期以來,國家間關系錯綜復雜、地緣政治矛盾叢生是中東政治的顯著特征。從總體上看,該地區國家間的關系以民族、宗教劃線,以色列—猶太教與阿拉伯—伊斯蘭教、遜尼派—阿拉伯與什葉派—波斯是中東傳統的兩大對立陣營。不過,自進入本世紀以來,中東地區內部的地緣政治關系日趨復雜。尤其是在本世紀的第二個十年,隨著美西方與中東國家間的矛盾有所降溫,地區國家間的矛盾驟然上升、沖突加劇。以伊朗為首的什葉派軸心與以沙特為首的遜尼派—阿拉伯國家之間的矛盾、以色列與阿拉伯-伊斯蘭國家之間的矛盾、土耳其與地區國家之間的矛盾構成中東地區的三組主要矛盾。伊朗、沙特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土耳其分別成為地區三大對立陣營的領袖。這三大矛盾持續發酵,不僅導致地區國家間關系惡化,還嚴重危及地區穩定、加劇地區沖突,“代理人戰爭”頻繁發生。
在北京對話舉行之前,緩和已成為地區國家間關系階段性調整的重要標志。其中的關鍵性標志是近年來土耳其與阿聯酋、沙特、以色列、埃及和敘利亞關系的改善;與此同時,借助2020年9月以色列與部分阿拉伯國家在美國簽署的《亞伯拉罕協議》,以色列與阿聯酋、巴林、蘇丹、摩洛哥四國相繼建交,與沙特、阿曼的關系亦有所改善。此外,敘利亞與阿聯酋、科威特和阿曼也恢復了外交關系。
此番沙伊宣布復交則開啟了中東又一對立陣營的和解進程,其外溢效應極大加速了中東地區的“緩和潮”進程,和平悄然成為地區主旋律。
一是以沙特為首的阿拉伯國家與敘利亞關系出現改善,敘重返阿拉伯國家聯盟(阿盟)指日可待。例如,3月13日,沙特與敘利亞已開始推進重開使領館和恢復航班往來等事宜;3月18日,敘總統巴沙爾訪問阿聯酋,這是其12年來首次出訪阿拉伯國家;4月1日,敘外長梅克達德訪問埃及,這也是其自2011年敘內戰爆發以來首次訪埃;4月3日,突尼斯總統凱斯·賽義德要求啟動駐敘大使的任命程序,加快與敘復交進程;同時,沙特也擬邀請敘出席將于5月在其首都利雅得舉行的阿盟峰會。
二是也門沖突出現進一步降溫熄火的積極跡象。4月9日,沙特駐也門大使賈比爾率領代表團與阿曼官員一同抵達也門首都薩那,與胡塞武裝“最高政治委員會”主席邁赫迪·馬沙特舉行會議,討論續簽2022年10月到期的停火協議等內容。這是自2015年也門沖突爆發以來,該國首次公開接待沙特官員。此外,4月14日,也門沖突雙方還在瑞士日內瓦達成交換戰俘協議。根據協議,胡塞武裝將釋放包括沙特籍人員在內的約180人,也門政府和多國聯軍方面釋放700余人。雙方還將于5月就交換更多在押人員舉行談判。
三是土耳其與埃及、敘利亞、以色列的關系得到進一步改善,這將有助于敘利亞沖突降級。4月13日,埃及外長舒凱里抵達土耳其進行正式訪問;而一月前的3月18日,土外長十年來首次訪埃,訪問期間,土埃一致同意盡快恢復兩國大使級外交關系,并將推動兩國元首在2023年下半年舉行會談。此前的2022年11月,土總統埃爾多安與埃及總統塞西在卡塔爾世界杯期間實現會面,外界普遍認為兩國有望結束十年緊張對峙。同月,埃爾多安表示,土敘關系也可像土埃關系一樣,逐步恢復。而在更早的2022年8月,土耳其與以色列也宣布恢復外交關系。
早在19世紀,美國就開始介入中東事務,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才開始大規模介入。冷戰結束后,美國借助1991年爆發的海灣戰爭一舉確立了在中東的“霸主地位”。2001年發生的9.11事件則揭開了美國與中東關系的新一頁。2001年與2003年,美國分別發動阿富汗戰爭與伊拉克戰爭,這使美國對中東的大規模直接軍事介入達到“史上巔峰”,卻也成為其在中東影響力由盛轉衰的歷史轉折。2008年,奧巴馬贏得美國總統大選,此時的美國已開始對中東萌生退意。2009年,奧巴馬在埃及最高學府開羅大學發表以“新開端”為主題的演講,正式宣告美國有意掀開與伊斯蘭世界關系的新篇章。結束在中東發動的戰爭成為此后美國歷屆政府的主要任務。2013年,隨著奧巴馬在其第二個總統任期推出“亞太再平衡”政策,美國正式開始實施中東戰略收縮,這也預示著中東開始步入“后美國時代”。
此后至今,是“后美國時代”中東地區秩序重建的十年。在這一時期,雖然美國在中東地區的軍事部署未見明顯減少,但美國在該地區進行外交投入、沖突干預、秩序重塑的意愿顯著下降,其地區影響力也同步下降。以“世俗民主”為旗幟的西方自由主義模式不再被地區國家膜拜,地區國家戰略自主性日益增強,外部大國在中東的“一超多強”格局逐漸被多極化新格局取代。雖然自2017年起,美國兩任總統特朗普和拜登皆希望扭轉這一歷史進程,但最終都無可避免地走向了失敗。
自2022年2月烏克蘭危機升級以來,“后美國時代”中東秩序加速演進,并發生了一系列具有標志性意義的重要事件。例如,中東國家在烏克蘭危機中普遍持中立態度,不愿追隨美西方對俄羅斯實施制裁;中東國家普遍不愿在美對華戰略競爭中“選邊站隊”,還決意與中國全面加強戰略合作;以沙特、阿聯酋為首的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成員國在新一輪“全球能源大博弈”中拒絕以美國利益為先,一再回絕美國阻止其減產石油從而壓低國際油價、并限制其與俄進行能源合作的無理要求;伊朗、沙特、埃及、阿聯酋、卡塔爾、巴林和土耳其等十多個中東國家相繼提出申請加入上海合作組織(上合組織);阿聯酋、沙特等國不顧美國的反對,執意與敘利亞復交或準備復交等。美國在伊朗核問題、巴以問題、敘利亞問題、也門問題、利比亞問題等地區熱點問題上的影響力明顯下降。
沙伊在北京宣布復交則是“后美國時代”加速演進的最新標志性事件。沙伊和解不僅意味著美國長期致力于在中東地區推行“分而治之”的政策走向了死胡同,也標志著一段時期以來美國組建的“反伊朗地區聯盟”與打造地區秩序新架構的努力遭到嚴重挫敗。這表明,美國在中東已很難再像過去那樣發號施令,美國在該地區的盟友和伙伴越來越多地開始選擇依據本國利益自行其是,日益偏離美國的戰略軌道。
進入本世紀的第三個十年,中東地區格局持續演變,地區內外國家間關系進行深刻調整。未來一段時期,中東戰略格局發展演變將主要有如下特征:
第一,中東地區在全球層面的戰略重要性將持續并有所提升。長期以來,中東便在國際政治中占有重要戰略地位。近年來,由于美國在該地區實施戰略收縮并將戰略重心東移至“印太地區”,中東的戰略地位似乎有所下降。但從現實來看,近兩年,由于大國戰略競爭加劇與全球能源格局調整,中東的戰略地位不降反升。2022年美國、俄羅斯、中國等世界大國領導人紛紛到訪中東,越發凸顯出中東的戰略重要性。本世紀截至目前美國中東政策的搖擺也充分顯現,縱然美國一再希望撇下中東,但卻一直難以如愿。這也是烏克蘭危機升級后,拜登在2022年7月被迫出訪中東的主要動因。

2023年4月9日,沙特駐也門大使賈比爾率領代表團與阿曼官員一同抵達也門首都薩那,與胡塞武裝“最高政治委員會”主席邁赫迪·馬沙特舉行會議。圖為與會眾人合影。
第二,地區“緩和潮”將加速進行、“諸侯爭霸”現象將有所緩解。沙伊和解具有強大示范作用,不僅會帶來也門、敘利亞、黎巴嫩和伊拉克局勢的緩和,也可能助推土耳其與其周邊國家關系緩和,并對阿爾及利亞與摩洛哥的緊張關系產生積極影響。從短期看,敘利亞能否順利重返阿拉伯大家庭最令外界期待;從中期看,也門沖突各方能否實現全面長期停火或達成政治解決協議最受國際社會關注。過去十年,土耳其、阿聯酋、沙特、伊朗的“四強爭霸”導致地區和平穩定遭遇重要挑戰。在未來一年,這一不利狀況將得到很大改善。
第三,地區國家在政治和安全事務上的戰略自主性不斷增強,對美路徑依賴和安全依賴減少,對外關系政策也正醞釀重大改變。傳統上,美國與其地區盟友和伙伴在地區重大事務上能開展戰略協調,保持一致性。但在最近一個時期里,中東各主要國家在發展與中國、俄羅斯、伊朗、敘利亞、上合組織等各方的關系時與在處理國際能源事務上,不顧美國的反對,越發堅定維護自身利益和安全,堅持推行獨立自主的多元平衡外交,持續推行“向東看”政策。
第四,地區國家將加速本國發展轉型,重新尋找適合自身政治身份定位的新戰略。在本世紀經歷過痛苦的20年戰爭與沖突后,中東國家開始痛定思痛,探索新的發展道路。埃爾多安執政下的土耳其是較早開始這一探索的先行者。如今,沙特、阿聯酋等海灣阿拉伯國家與埃及等國也緊隨其后,開始探索更符合本國國情且兼容全球化與本土化的現代化發展之路。
第五,大國在中東地區的戰略博弈進入新階段,“一超多強”加速向多極化方向演變。拜登政府曾明確宣布將阻止中俄在中東“填補權力真空”,并采取各種措施阻撓地區國家與中俄合作,但拜登政府的這一目標連連受挫。目前,雖然美國仍在該地區維持著霸權地位,但其中東秩序新架構、地區盟友體系和紅海—海灣地區安全政策均面臨重大挑戰,地區國家離美、遠美傾向持續發展。與此同時,在過去十年里,俄羅斯通過介入敘內戰全面重返中東。雖然目前俄面臨美西方制裁等不利因素影響,與地區國家的軍事和經濟合作障礙增多,但其中東政策基礎仍較為堅實。同時,中國雖然面臨美國的打壓圍堵,但在地區的影響力不斷擴大。2022年12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應邀赴沙特出席首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峰會、首屆中國—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峰會并對沙特進行國事訪問,外界普遍將之稱為“三環峰會”。這些峰會的成功舉行,與中方成功調解沙伊矛盾,不僅是中國中東外交的重大突破,也是中方在中東對美斗爭取得的兩個回合的重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