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杰

2023年3月31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基輔會見到訪的摩爾多瓦總統桑杜。
烏克蘭危機的爆發和延宕,使得“后蘇聯空間”內許多長期被遮蔽和“遺忘”的領土與族群矛盾浮出水面。夾在烏克蘭和羅馬尼亞之間、部分國土由俄羅斯維和部隊進駐的東南歐內陸小國摩爾多瓦,重新成為俄與美西方博弈對峙的焦點。
2023年以來,摩政府在政治、外交、文化等領域實施激進的“去俄化”措施。3月16日,摩議會通過法案,確定將憲法和所有法律文本規定的官方語言改為羅馬尼亞語。3月22日,法案經總統桑杜簽署成法。
近代以來的摩爾多瓦歷史是一部被周邊各個政治力量反復爭奪、不斷易手的歷史。1812年,摩爾達維亞公國將比薩拉比亞地區割讓給沙俄。1859年,摩公國與瓦拉幾亞公國合并,成為現代羅馬尼亞。1918年比薩拉比亞宣布獨立,并入羅馬尼亞。1940年,比薩拉比亞并入蘇聯,其大部分領土與德左“自治共和國”領土合并,建立摩爾達維亞加盟共和國。1991年,摩加盟共和國獨立,更名摩爾多瓦。德左“自治共和國”地區單方面宣布從摩獨立建國,雙方爆發內戰,后在俄斡旋下凍結沖突。
復雜的歷史經緯造就了摩極其復雜的內外安全環境、分裂的國內政治生態和糾結的身份認同。
自1991年獨立以來,摩國內存在兩大截然對立但支持率旗鼓相當的政治陣營,輪替執政。以前總統多東和左翼政黨為代表的“保守派”從摩俄間密切的經濟聯系出發,重視俄蘇時期形成的獨特歷史遺產,希望與俄和西方都保持相對平衡的務實關系。以現任總統桑杜及執政黨團結與行動黨為代表的“親歐派”則將歐洲文明視為摩的源流和歸宿,把俄蘇時期的歷史視為一種偏離和中斷,認為摩必須堅決倒向西方、融入歐洲。少數較為激進的“親歐派”甚至主張逐步消解摩的民族性,與羅馬尼亞合并。
2022年2月烏克蘭危機全面升級后,摩政府采取了相對謹慎的外交立場,試圖在保持親歐底色的同時,避免與俄公開決裂,在“德左”問題上嚴防沖突。
2023年以來,摩逐步放棄謹慎立場,轉向強硬的“脫俄入歐”政策。一是公開將親俄的反對黨貼上“俄羅斯代理人”的標簽。3月17日,桑杜發表演講稱,摩議會中有“克里姆林宮特工”,俄正在利用親俄政黨,“從內部破壞摩爾多瓦的穩定”。
二是外交上追隨西方對俄實行圍堵。3月2日,摩議會通過“譴責俄侵略宣言”,支持設立國際法庭審判“侵略罪和戰爭罪”。次日,摩外長表示,該國正在審查歐盟對俄制裁名單,可能“很快加入”部分制裁。2023年起,摩中斷了對獨聯體各項政府間機制的參與,拒絕擔任獨聯體輪值主席國及在國內承辦相關活動。
三是修改官方語言名稱。自摩獨立以來,有關官方語言名稱的界定一直處于爭議中,主要爭議點在于,摩爾多瓦的官方語言到底該被稱為“摩爾多瓦語”還是“羅馬尼亞語”。摩1991年“獨立宣言”中稱官方語言為“羅馬尼亞語”,1994年憲法則將其定名為“摩爾多瓦語”。
摩爾多瓦語起源于近代羅馬尼亞語的摩爾達維亞方言分支。在俄蘇治下,俄語是摩國內最主要的通用語言,摩爾多瓦語也長期使用西里爾字母書寫,其中大量現代詞匯來自俄語。相比之下,現代羅馬尼亞語經歷了19世紀中期的“文學革命”,其術語和詞匯多受到法語、英語、德語等歐洲語言影響。獨立后,摩小學語言教學大多直接采用羅馬尼亞的教材,羅馬尼亞語的影響逐步增加。摩“保守派”認為,摩爾多瓦語是摩在俄蘇治下的近現代歷史的獨特遺產,應該繼承發揚。而對于希望融入歐洲的一派,摩爾多瓦語不過是“蘇聯時代的人為建構”。
四是尋求俄能源替代品。2022年11月,摩從羅馬尼亞進口電力,以彌補烏克蘭和“德左”地區中斷或減少供電帶來的缺口。2022年底,摩首次通過跨巴爾干天然氣管道購買海運液化天然氣,并測試了從羅進口天然氣。
五是升級與羅馬尼亞關系。3月27日,摩議會通過了“紀念1918年3月27日比薩拉比亞與羅馬尼亞王國統一105周年宣言”。2023年,兩國政府在多個領域成立聯合委員會和工作組。
摩政府對俄政策激進轉向,背后有三大原因。首先是政府重組。今年2月,加夫里利察政府因國內抗議頻發和俄導彈飛越摩領空等事件倒臺,情報部門出身且對俄態度強勢的國家安全和國防事務助理雷切安出任新總理,執政風格轉向強硬。
再就是,摩“親歐派”精英在俄與美西方的激烈對峙中看到了加速本國入歐進程的難得機遇,同時希望借站隊獲取政治、經濟和安全援助。
其三,執政的親歐政黨面臨巨大的國內選舉壓力。自2022年10月以來,烏克蘭對摩電力出口中斷,俄和“德左”地區也多次減少對摩供氣供電。這加劇了摩國內通貨膨脹和民生困難,引發民眾對執政黨的強烈不滿。近期摩國內各項民意調查顯示,如果提前舉行議會選舉,左翼親俄政黨聯盟將贏得選舉。在這一背景下,摩親歐政黨利用民族主義敘事和入歐愿景爭取選民支持。
在動蕩不安的地區背景下,摩究竟能沿目前的反俄親歐路線走多遠,取決于經濟狀況。作為獨聯體國家,摩經濟高度依賴俄羅斯,盡管在歐盟和羅馬尼亞援助下初步建立了替代性能源供給,但也因此面臨能源成本的大幅上升。近日,摩副總理兼農業部長博萊亞表示,摩農業出口仍主要是“東方導向”的,退出獨聯體、融入歐洲將使農民面臨災難性的競爭壓力。因此,摩政策轉向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歐洲是否有足夠誠意對摩“輸血”。“脫俄入歐”帶來的經濟負擔,將不可避免地傳導到選舉政治層面。在外部危機發酵、域外國家紛紛介入摩內政的背景下,選舉結果本身將高度政治化,有演化成政治動蕩和社會撕裂的危險。
語言是國族建構的重要合法性基礎,摩確定羅馬尼亞語為官方語言,對于摩國家發展的長期方向和整個東南歐的地緣政治版圖,將產生深遠影響。
摩爾多瓦和“德左”會成為新的地緣政治“爆點”嗎?長期以來,摩一直是俄與西方博弈的“次要戰場”,戰略價值相對有限,難以影響全局。俄、烏、北約任何一方都無意在這一線投入稀缺的戰略資源。摩自己更無力量解決“德左”問題。近期“德左”爆發大規模沖突的可能性極小。另一方面,“德左”問題不完全是大國游戲,作為小國的摩爾多瓦也有強烈的機會主義傾向。雖然摩政府多次表示只會用政治手段與和平方式“恢復完全主權”,但桑杜近日強調,當烏克蘭“成功收復其領土時”,可能會出現“國家統一”的地緣政治窗口。這意味著,烏克蘭危機的動態變化必會牽動“德左”問題,摩和“德左”當局之間的小規模摩擦和連鎖政治事件可能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