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慧君

▲ “持久盾牌”系統
3 月23 日和24 日,駐敘利亞美軍事基地連續遭到來自伊朗武裝部隊的襲擊,造成人員傷亡。美國情報部門稱,襲擊是由來自伊朗的無人機和火箭彈造成的。雖然美軍隨后出動F-15 戰斗機進行了報復行動,并加強了戰斗機和直升機在基地上空的巡邏,但是卻暴露出了美國陸軍近程防空能力的短板。近年來,隨著無人機、巡航導彈等武器的廣泛使用,美國陸軍已經無法像以往一樣,完全依賴美國空軍空中力量保護自己的“頭頂空域”,亟需強化地面近程防空系統。為此,美國陸軍先后啟動了多個近程防空系統研制項目,其中“持久盾牌”機動式近程防空系統有望實現對巡航導彈、無人機、大口徑火箭彈和炮彈等的高效攔截能力,性能遠超以色列著名的“鐵穹”近程防空系統。
1 月12 日,美國陸軍航空和導彈司令部發布一份合同公告,尋求可用于“持久盾牌”近程防空系統的新型攔截彈。根據公告,新型攔截彈將采用開放式系統架構方法,可攔截超聲速和亞聲速巡航導彈、無人機、240 ~300 毫米大口徑火箭彈和炮彈等目標,重點強調對超聲速巡航導彈和大口徑火箭彈的攔截能力。
“持久盾牌”系統由萊多斯公司旗下的美國動力系統公司研制,是一款機動式近程防空系統。2021 年9 月,美國陸軍與動力系統公司簽訂了一份價值2.47 億美元的合同,用于研制“持久盾牌”系統。根據合同,動力系統公司需要在2022 財年第四季度開始交付16 個原型樣機用于測試。在原型設計階段之后,美國陸軍可能會啟動400 具發射器和配套攔截導彈的后續生產合同。但是,受供應鏈影響,首個原型樣機至今尚未交付。美國陸軍希望能在2023 財年第四季度交付第一套具備實戰能力的系統,2024 年3 月31 日前交付60 具可實戰部署的發射器裝置。
一套完整的“持久盾牌”系統包 括4 具 發 射 器,1 部AN/MPQ-64“哨兵”雷達,并與美國陸軍在研的“一體化防空反導作戰指揮系統”(IBCS)網絡相聯。每具發射器可填裝18 枚AIM-9X 導彈,發射器采用托盤式設計,可部署在美軍托盤式裝載卡車或重型機動戰術卡車上,具有較強的機動性能。雖然AIM-9X 導彈號稱是世界上性能最好的空空導彈之一,但是美國陸軍質疑其是否具備攔截超聲速巡航導彈和大口徑火箭彈的能力,因此,美國陸軍正在尋求更多可用于“持久盾牌”系統的導彈型號。

▲ AN/MPQ-64“哨兵”雷達

▲“一體化防空反導作戰指揮系統”的作戰室

▲AIM-9X 導彈(上)
由于“持久盾牌”系統是由美國陸軍“多任務發射裝置”(MML)項目發展而來,因此外國媒體分析,洛·馬公司的AGM-114L“長弓海爾法”導彈改型和“微型直接碰撞殺傷”導彈、雷錫恩公司的“毒刺”導彈、以色列拉斐爾公司的“塔米爾”導彈都有機會入選。
但是,美國陸軍要求“持久盾牌”系統的成本必須在可控范圍內,計劃將配套導彈的單價降至1.6 萬美元。很顯然這是一個幾乎不可能實現的目標。根據2024 年美國國防預算文件,一枚AIM-9X 導彈的價格約為45 萬美元,是美國陸軍預期的28 倍。雖然拉斐爾公司聲稱“塔米爾”導彈的單枚售價已降至4 萬美元,但是根據美國陸軍2022 財年預算材料顯示,美國購買的“塔米爾”導彈單位成本高達18.9 萬美元。倒是洛·馬公司的“微型直接碰撞殺傷”導彈目前的1.6萬美元對外售價,非常符合這一要求。

▲ 多任務發射裝置(MML)
自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世界各國都在不遺余力地發展各種野戰近程防空裝備,只有美國是個另類,一直選擇忽視此類裝備的發展。在具體實戰中,美國空軍往往會率先奪取戰場局部制空權,美國陸軍根本不用擔心來自“頭頂空域”的威脅,因此軍方高層不愿意像蘇/俄軍隊那樣給陸軍裝甲機械化部隊配備各種各樣的野戰防空武器,這一現象幾乎持續到21世紀第二個十年。隨著“大國競爭”時代的重新回歸,美國認為在與勢均力敵的長期戰略對手的作戰中,美國的制空權已不再可靠,因此美國陸軍啟動了多個近程防空能力建設項目,間接火力防護能力“增量”-2 就是其中之一。
間接火力防護能力“增量”-2 是美國陸軍在2012 年提出的一款作戰通用導彈系統,系統由機動發射車、“哨兵”雷達和多用途導彈發射系統組成,遵循“網絡中心戰”理念,將原本獨立的武器集成為一個全新平臺,最大限度發揮不同用途和性能導彈的作戰效能。系統能自主完成截獲、追蹤、交戰、摧毀等全部作戰過程,具備360°全方位作戰能力,能夠攔截無人機、火箭彈、炮彈及巡航導彈等目標。

▲ “增量”-2 導彈系統示意圖
“增量”-2 分為三個發展階段:初始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形成對無人機和巡航導彈的點防御能力,實現方案是將現役的“哨兵”雷達、“響尾蛇”空空導彈和新的火控軟件進行集成;第二階段主要是增加反火箭彈、火炮、迫擊炮的點防御能力;第三階段計劃在21 世紀20 年代后期形成反無人機和巡航導彈的遠程區域防御能力。

▲ 以色列“鐵穹”近程防空系統
最初,美國陸軍計劃采用搭載于M1157 中型戰術卡車底盤的“多任務發射裝置”以及改進型AN/MPQ-64F1“哨兵”相控陣雷達組成,并與“一體化防空反導作戰指揮系統”聯網。與此同時,美國國防部還在積極引進以色列的“鐵穹”近程防空系統,并于2019 年斥資3.73 億美元采購了兩套“鐵穹”系統,交付美國陸軍進行測試。
2021 年8 月2 日,美國陸軍在白沙靶場舉行了“持久盾牌”和“鐵穹”系統的測試大比武。雖然“鐵穹”系統出色地完成了試驗目標,攔截了8個巡航導彈的模擬目標,但是美國陸軍卻將“增量”-2 研發合同授予動力系統公司的“持久盾牌”系統。美國陸軍拒絕透露“鐵穹”出局的真正原因,但是國外媒體紛紛猜測原因有三:一是以色列拒絕向美國陸軍公開“鐵穹”系統的源代碼;二是美國陸軍認為“鐵穹”系統無法與“一體化防空反導作戰指揮系統”兼容;三是美國陸軍質疑“鐵穹”系統有效攔截超聲速和亞聲速巡航導彈的能力。

▲ 多任務發射裝置(MML)發射AIM-9X 導彈
“持久盾牌”系統目前的配套導彈是雷錫恩公司研發的AIM-9X 導彈,是美國使用時間最長的AIM-9“響尾蛇”紅外近距空空導彈的陸基版。除了可執行近距空空格斗任務外,AIM-9X 還具備一定程度的對空、對地攻擊能力,可以摧毀機動中的輕型裝甲目標。2016 年4 月,美國陸軍利用“多任務發射裝置”(MML)試射了2 枚AIM-9X 導彈,成功擊落了1 枚模擬巡航導彈的靶彈和1 架無人靶機。
“持久盾牌”新型攔截彈候選型號可能包括:洛·馬公司的毫米波雷達制導AGM-114L“長弓海爾法”導彈改型和“微型直接碰撞殺傷”導彈、雷錫恩公司的便攜式FIM-92“毒刺”地空導彈、以色列拉斐爾公司的“塔米爾”導彈等。其中,只有洛·馬公司的“微型直接碰撞殺傷”導彈尚于研發當中,其他3 個型號都是久經考驗的沙場老兵。
毫米波雷達制導AGM-114L“長弓海爾法”導彈改型是美軍大規模裝備的重型反坦克導彈“海爾法”的深度改進型。導彈最大的特點是換裝了毫米波雷達導引頭,這種導引頭可以對目標的位置和特征進行記憶,并進行主動尋的,具備“發射后不管”、多目標打擊的能力。雖然“長弓海爾法”導彈的射程為1 千米,速度也達到了1.3 馬赫,但畢竟是一種反坦克導彈彈體,機動性不如專用的地空導彈,只能攔截飛行軌跡較為固定的目標,面對巡航導彈和無人機等機動性較強的目標則稍顯吃力。

▲ “微型直接碰撞殺傷”導彈與美元的尺寸比較

▲ AGM-114L“長弓海爾法”導彈

▲ 多任務發射裝置(MML)發射FIM-92“毒刺”導彈
FIM-92“毒刺”導彈是美國通用動力公司研制的單兵肩射便攜式防空導彈系統,主要用于戰區前沿及要地防空。“毒刺”導彈與美國陸軍機動式近程防空系統的聯姻可追溯到上世紀80 年代,當時美國陸軍裝備的“復仇者”機動式野戰防空系統就是一輛扛著8 枚“毒刺”導彈和一挺近防機槍的“悍馬”越野車。1995 年,美國又在M2“布雷德利后衛”機動防空系統上加裝了4 聯裝的“毒刺”導彈發射箱。
“塔米爾”導彈是以色列著名的“鐵穹”近程防空系統的配套攔截彈。2011 年4 月7 日,“鐵穹”系統在以色列南部城市阿什克隆上空攔截了1枚來自加沙地帶的火箭彈,開啟了“鐵穹”的輝煌戰斗史。此后的十幾年里,“鐵穹”系統攔截了數百枚火箭彈,攔截效率高達80%以上,尤其可有效應對來自哈馬斯武裝組織發射的彈道極其不穩定的自制劣質火箭彈。
“微型直接碰撞殺傷”導彈是美國洛·馬公司研制的世界上最小的一款對空作戰導彈。導彈長750 毫米,彈徑70 毫米,發射質量僅為5 千克,最大射程超過3 千米。導彈實現了直接碰撞殺傷技術和導彈小型化技術的顛覆性集成,將顯著提升美軍以低成本應對彈藥大規模襲擊的攔防效能。

▲以色列“鐵穹”系統使用的“塔米爾”攔截彈
從美國陸軍機動式近程防空系統的發展史來看,“短平快”的原則一直沒變。由于軍事需求的不迫切,美國陸軍更傾向于將手中現成的裝備進行排列組合,爭取改動量最小、成本最低、研制周期最短。因此,“持久盾牌”系統的新型攔截彈到底花落誰家,是“老兵”重上陣,還是“新兵”展頭角,亦或是另辟蹊徑,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