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藍月 攝/宿東
4月24日,在第八個“中國航天日”當天,以“格物致知 叩問蒼穹”為主題的2023 年“中國航天日”主場活動暨中國航天大會在安徽省合肥市開幕。
活動由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航天局、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合肥市人民政府、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深空探測實驗室承辦。國家有關部委和安徽省領導、航天單位領導和院士專家,高校、企業界及有關方面代表,以及國外航天機構、國際組織、駐華使館和高校科研機構的外賓出席活動。
國家航天局和中國科學院聯合發布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火星全球彩色影像圖,包括按照制圖標準分別制作的火星東西半球正射投影圖、魯賓遜投影圖和墨卡托投影加方位投影圖三種圖像,空間分辨率為76 米,將為開展火星探測工程和火星科學研究提供質量更高的基礎底圖。科學家通過對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一手科學數據開展研究,還獲得了一批原創性科學成果。
至2021 年8 月15 日,火星車完成90 個火星日的既定探測任務后,繼續實施拓展任務,已累計巡視探測358 個火星日,行駛1921 米,目前仍處于休眠期;至2022 年6 月29 日,環繞器實現了全球遙感探測,目前已運行超過1000 天,狀態良好。

▲ 深空探測全國重點實驗室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深空探測學院舉行揭牌儀式

▲ 2023 年“中國航天日”主場活動開幕式現場
嫦娥五號任務月球樣品聯合研究科學成果公布。自國家航天局2021 年發放首批月球樣品以來,共發布嫦娥五號玄武巖的形成年代、發現嫦娥石等60 余項科研成果。此前,中國向俄羅斯、法國贈送月球樣品,鼓勵開展月球樣品研究,促進科學成果共享。
會上頒發了2022 年度中國航天基金會獎。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獲“錢學森最高成就獎”,10 名航天工作者獲得“錢學森杰出貢獻獎”,3 支團隊獲得“航天創新團隊獎”,290 名優秀個人獲得“航天貢獻獎”。2021 年度“航天國際合作獎”獲得者何塞·黑蒙多、2022 年度“航天國際合作獎”獲得者卡爾·伯奎斯到場領獎。
活動中,國家航天局向3 位2023年“中國航天公益形象大使”頒發聘書,他們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特級航天員陳冬,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王赤,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黃梅戲表演藝術家韓再芬。
計劃搭載鵲橋二號中繼星任務發射的兩顆鵲橋通導技術試驗衛星分別正式命名為“天都一號”“天都二號”,命名源自安徽黃山主峰“天都峰”。深空探測全國重點實驗室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深空探測學院舉行揭牌儀式。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被授予“中國航天日”旗幟。
合肥市空天信息產業項目集中簽約,并發布了深空探測實驗室深空科學城概念性設計規劃。深空科學城規劃位于合肥“未來大科學城”核心區,將打造世界一流的深空探測綜合性研究基地,圍繞深空技術、深空科學、深空資源、深空安全四大領域12 個研究方向,支撐和實施國家重大科技工程。

▲ “航天創新團隊獎”“錢學森杰出貢獻獎”頒獎

▲ 深空科學城概念性設計規劃宣傳片
啟動儀式上還發布了2023 年“中國航天日”主題宣傳片。航天日主場活動主要包括啟動儀式、中國航天大會、空天信息產業與商業航天發展研討會、航天科普系列展覽、中國航天文化藝術論壇等。4 月23 日至26 日,中國航天大會主論壇和30 余場分論壇陸續拉開帷幕,同期舉辦“中國航天日”科普宣傳周暨“走向世界的中國航天”主題展覽,全國各地也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航天日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