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皓薇 攝/宿東
4 月24 日,由中國宇航學會和中國航天基金會聯合主辦的2023 年中國航天大會主論壇在安徽合肥舉行。作為本屆大會的核心內容,主論壇緊密圍繞“格物致知 叩問蒼穹”的大會主題,邀請中外航天界的領軍人士作特邀報告,共同探討推動中國航天高質量、高效率、高效益發展的關鍵問題,發布2023 年宇航領域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題,促進航天科技創新和經濟融合,拓展航天國際交流與合作空間,助力人類探索太空的腳步邁得更穩更遠。
安徽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費高云,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成員、副總經理張宏俊,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成員、副總經理、中國宇航學會副理事長劉著平出席并現場致辭。國際宇航聯合會執行主任克里斯汀·費奇廷格通過視頻方式致辭。

▲ 大會現場

▲ 費高云致辭
費高云表示,本次論壇聚焦促進航天科技創新、推動技術與經濟融合、拓展國際交流與合作空間、助力人類探索太空的腳步邁得更穩更遠,主題非常鮮明,必定為更好推進航天科技發展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希望各位專家學者匯集專業智慧,碰撞創新火花。安徽期待與所有航天人一起建設好深空探測全國重點實驗室,培育壯大空天信息、通用航空、航天新材料等特色產業集群,為航天科技創新發展貢獻更多安徽智慧。安徽也期待更多航天領域戰略科學家、領軍人才、創新團隊在皖創新創業,歡迎國際宇航組織、國內航天科研院所與安徽開展深度合作,共創中國航天美好未來。
張宏俊表示,希望與會嘉賓在這場中國航天最高規格的年度科技盛會上暢所欲言、集思廣益,互相啟發、攜手共進,在全面建設航天強國的新征程上創造新成就。希望航天科技集團和安徽省以此為新起點,全面開啟央地合作新篇章,加速航天科技在安徽的本地化產業化發展,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中國航天也將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積極開展全球對話與合作,與各國攜手共進,為增進人類福祉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 張宏俊致辭

▲ 劉著平致辭
劉著平表示,今年“中國航天日”主場活動以“格物致知 叩問蒼穹”為主題,昭示著中國航天人將堅持自信自立、守正創新,在浩瀚宇宙繼續勇敢探索、逐夢前行。航天科工愿與各界朋友一道,以本次大會為契機,進一步深化戰略思考、深入交流觀點,廣泛凝聚共識、積極推進合作,為增強國家戰略能力、推動科技自立自強、創造人民美好生活而持續努力,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奮力譜寫航天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我們也期待與國際航天界共商合作發展大計,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航天智慧、航天力量。
克里斯汀·費奇廷格表示,作為支持單位之一,國際宇航聯合會很高興地看到,中國航天大會已成為中國航天界最具影響力的活動。該平臺吸引了國內外的政府代表、科學家、企業家和年輕一代,并圍繞學術、工業、教育和文化舉辦了各種活動。2023 是中國國家航天局成立30 周年,中國航天依舊保持強勁發展勢頭,祝愿大會成功舉辦。
航天科技集團王巍院士通過視頻形式發布了2023 年宇航領域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題。2023 年宇航領域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題包括:極低軌道多源動力學耦合效應和演化機理、長期地外生存中的藥物干預機理、地外天體表面電站用超小型反應堆能源技術、軌道工廠構建及運行技術、空間站腦網絡長期在軌實時監測及調控技術、重復使用運載器動力系統健康監測及壽命評估技術、2500 攝氏度以上超高溫環境下的熱承載材料技術、計算光學高維遙感突破航天光學遙感探測極限、基于核動力的載人火星快速往返技術、基于深度學習的航天器在軌飛行遙測數據挖掘分析技術。
主論壇上,6 場特邀報告聚焦重大熱點話題,引起業內人士和社會公眾的高度關注。

▲ 劉繼忠作報告
行星探測工程天問三號任務總設計師劉繼忠以《中國深空探測——成就與展望》為題作報告,回顧了我國月球探測、火星探測工程取得的輝煌成就,展現了未來深空探測的計劃。未來,由嫦娥六號、嫦娥七號、嫦娥八號任務構成的探月工程四期將開展月球背面自動采樣返回,開展月球南極資源和環境詳查以及著陸、巡視和飛躍探測,開展關鍵技術月面實驗并完成科研站指揮中樞技術驗證,構成月球科研站基本型。我國將開展小行星采樣探測、小行星防御、火星采樣返回。他還介紹了我國重型運載火箭基本情況。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中國空間站系統總指揮王翔作《中國空間站系統方案與應用發展》報告,回顧了空間站發展歷程,全面介紹了中國空間站的設計、研制、建造與應用。他介紹,未來,中國空間站將充分發揮國家太空實驗室平臺規模大、能力可拓展、實驗設施可升級、載荷可更換的優勢,利用艙內外的實驗支持設施持續滾動開展各類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開展好在軌服務,發揮太空母港作用,提升在軌設施建造能力,持續開展航天教育活動;同時將進行技術升級,深化國際合作,為人類太空探索和科技發展貢獻中國力量。

▲ 王翔作報告

▲ 楊保華作報告
中國衛星網絡集團有限公司原總經理、中國宇航學會副理事長楊保華作《衛星互聯網發展趨勢與展望》報告。他回顧了衛星互聯網發展的3 個階段,介紹了衛星互聯網的定義、內涵以及基本情況,分析了衛星互聯網發展的趨勢,例如技術產品不斷迭代、系統容量性能快速攀升,應用服務不斷拓展、通導遙融合成為發展方向,天地網絡融合快速推進、手機直連成為熱點等。同時指出,我國衛星互聯網發展應堅持網絡為本、系統最優,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市場化、商業化、國際化。
“空間科學的發展,為基礎物理研究提供了無限可能性?!敝袊茖W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建偉作題為《新量子革命》的報告。他生動地講授了量子糾纏、量子力學、量子操控、量子通信、量子計算機等方面知識,介紹了利用“墨子號”衛星開展研究的情況,并圍繞如何利用航天技術推動量子研究發展提出觀點和建議。
國際空間大學全球教師團成員雷姆科·蒂默曼斯通過視頻方式作題為《商業航天活動的全球機遇》的報告,洛吉克集團商業總監維羅妮卡·拉·雷吉娜通過視頻方式作題為《航天電子:挑戰、障礙與成就》的報告。

▲ 潘建偉作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