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長勝 攝/宿東

▲ “卓越托舉人才”論壇現場合影
4 月25 日,2023 年中國宇航學會“青聚巢湖”青年科學家論壇(成為——航天杰出青年說)在安徽合肥舉辦。論壇以“凝聚青春力量,綻放青春光芒”為主題,邀請中國內地和香港杰出的青年科學家線上相聚,分享寶貴經驗,展現新時代青年昂揚向上的青春風貌。
7 位杰出青年科學家代表結合論壇主題,以沉浸式演講的方式分享了他們在各自領域的奮斗故事。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廖勝凱分享了“夜空中最亮的星”“墨子號”故事,他和團隊在科研攻關過程中解難題、跨坎坷,最終圓滿完成研制任務,助力實現空間尺度量子科學實驗。通過“墨子號”,他們完成了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地面試驗,在空間量子通信實用化方面進行了有效驗證。“‘墨子號’只是一個起點,我們還想研制更先進的衛星,甚至組網成為星座,支撐國家前沿領域研究。”廖勝凱說。
航天科工集團航天三江銳科激光副總工程師高輝分享了他的“激光故事”,介紹了激光的應用前景和在航空航天、船舶制造等高端制造領域的應用。“激光制造已成為建設制造強國、提升制造業水平的革命性手段。”高輝相信,青春力量和激光技術將為實現我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出更大貢獻。
航天科工集團二院23 所的王寰在其題為《穿過黑暗尋找光明的眼睛》的演講中分享了一名航天人的青春故事。23 所研制的各類雷達可以讓航天器擁有穿越黑暗的“眼睛”,也可以幫助迅速定位從太空回家的返回艙。結合屏幕上劃過的一張張照片,王寰為觀眾科普了雷達的應用,也講述著他和同事的奮斗歷程。“一代代的接力代表著繼往開來,一代代的夢想代表著薪火傳承,共同鋪就了我們通往航天夢的階梯。”王寰說。
來自航天科技集團一院一部的朱海洋作了《為新一代運載火箭打造“隨身醫院”》演講,介紹了故障診斷與處置系統這一火箭隨身攜帶的“全科醫院”。“一是隨身,說明它就在火箭身上,可以在線自動檢查;二是全科醫院,說明它能給火箭看各種各樣的‘病’。”朱海洋用形象化的語言介紹著該系統的主要特點和功能。未來,故障診斷與處置技術將不斷發展成熟,成為通用化的“全科神醫”,并推廣到現役以及后續的運載火箭,支撐好深空探測等重大工程實施。“我們希望產品永遠可靠,希望神醫不會派上用場。”朱海洋說。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總體設計部周昊澄在題為《我們的青春是星辰宇宙》的演講中介紹了空間站設計師團隊的青年力量。他講述了親身經歷的空間站型號任務中記憶尤深的故事。“青年人一定要‘聽指揮,沉住氣’。”周昊澄回憶核心艙發射時的緊張時刻,和大家分享“十年磨一劍”最后時刻如何保持沉穩的經驗。在空間站任務研制階段,他敢挑大梁、主動請纓,承擔了諸多重要任務,頂著壓力迅速成長,很快能夠獨當一面。周昊澄表示,青年人就要“迎難而上、敢為人先”。

▲ 朱海洋介紹“火箭全科神醫”
“‘羲和號’是一顆太陽探測科學技術試驗衛星,‘看太陽’是它的一個主要任務。”航天科技集團八院509 所尤偉分享了“羲和號”和太陽的故事。他講述觀測太陽對于人類社會的重要性,介紹了“羲和號”的工作原理和特點。他回憶研制過程中團隊遇到的各種難題,為現場觀眾講述這樣一個“向太陽要答案”的衛星的故事。“青春也就十幾年,相對于人的一生很短,相對于地球、太陽的一生更是微不足道。但對于科研工作者來說,探索宇宙、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這份事業是永恒的,心中的熱情不應該老去。”尤偉說。
中國香港科技協進會副會長李德豪講述了在AI 迅猛發展的時代內地和香港青年如何把握新機遇。新時代,中國航天衍生出諸多技術在各行業獲得應用,有力推動人類文明持續向前,這也說明在中國有合適的土壤和機遇去實現更好發展。他表示,中國擁有數千年歷史,我們有希望打造中國特色的元宇宙,實現未來科技更好更快發展。
為弘揚科學家精神,樹立青年人才典型,論壇授予馮韶偉等6 人“卓越托舉人才”稱號,并舉行中國宇航學會第八屆青年人才托舉工程啟動儀式。
論壇還發布了中國宇航學會青年科學家俱樂部與青年創新創意協會(中國香港)的合作共識。
論壇由航天科技集團團委、航天科工集團團委、共青團安徽省委、中國青年報社團委、安徽省科學技術協會支持,中國宇航學會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共同主辦,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研部等單位承辦,青年創新創意協會(中國香港)等單位協辦。
中國宇航學會自2017 年起創建“青聚”品牌青年活動,為助推航天青年科技人才成長發揮了獨特的作用。